一篇好文值得一读《周梅森的“智斗”人生》(资料来自《廉政瞭望》)
张小笨
《人民的名义》热播以来,这名61岁作家的日程塞得密不透风,助手还不时打电话协调时间。人们带着极大的好奇和关注而来,周梅森则说:这就是人民的期待。
过去人们把陆天明、张平、周梅森称作“反腐剧三驾马车”。在周梅森的侃侃而谈中,透着一种熟知官场又未身陷其中的气质。他再三强调:我喜欢写官场,但讨厌做官。
周梅森最早是矿工,后来当了作家,经过商,赔过本,当过官,也辞过官,浮浮沉沉。现在虽顶着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的头衔,但他坚定认为自己早已不是官,他说:“我这个人天性不爱受束缚,你看,我连党员也不是,就一群众。”
但他的朋友都讲,别小看这个群众,“斗争经验”丰富着呢,知道该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还总能在规则之内合理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如果要讨论《人民的名义》最大的看点,不是反腐反到副国级,而是展示出官场和民间百态的全景画卷。谁能把握好这份尺度,周梅森应是寥寥无几的人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剧中不仅有三场精彩的“智斗”唱段,全剧都充满着“智斗”,而周梅森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智斗”?
这个男人不寻常
不少人觉得,周梅森的作品贴近官场,也接百姓的地气,这是建立在了解和深入的基础上。《人民的名义》里,大风厂工人的现状就有原型。周梅森弟弟以前也在煤矿工作,煤矿破产后,调到别的厂,没到退休又破产了。现在,弟弟夜里帮别人照看小超市,加上退休金,一个月收入一千八百块钱。
“我有个同学,从30多岁开始摆摊烙煎饼,一辈子就这样过来了,现在看起来比我苍老近20岁。生活里这样的故事多的是。”周梅森感慨。
善于运用周边资源,是周梅森的一大特点。电视剧的编剧除了周梅森外,还有他的夫人孙馨岳。她早年在《徐州日报》做过十年记者,剧中光明区区长孙连城给下属要挟报纸虚假宣传那段戏,就源于她的经历。
当然,大家喜欢看周梅森的作品,更多是因为他对官场的描写。以剧中最吸粉的达康书记为例,他在金山县集资修路也有原型。
那是1994年,周梅森的老家徐州正集资修三环路,徐州一些领导也被人告状:蛮干、民意使用过度。周梅森当时在作家圈已经小有名气,八十年代就得了全国性的中篇小说奖。
而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经商热潮席卷神州、冲击很多人时,周梅森也是被冲击的一个。这个曾说“我真是热爱文学”的人,在如愿成为江苏省作协专职作家后,在作家朋友矫健带动下,投身商海。
《人民的名义》中频频出现的小说《天局》,就是矫健的作品,不仅祁同伟爱看,侯亮平研究,赵东来甚至拿来朗诵,主题就是“胜天半子”。
此时的周梅森下海经商已经好几年,何尝不想“人定胜天”。他无意间对朋友说:修路好啊,你看,我过去回家要3小时,现在40分钟就到了。
不知怎么的,这话传到了时任徐州市委书记李仰珍耳朵里,要见周梅森,还叫人给他带来一摞告状信。周梅森看完后,觉得干部要干点事,真不容易。这次见面改变了他的命运。
不久,周梅森接到邀请,去徐州挂职市政府副秘书长,这也成了他最难忘的经历。
踏进官场那一年,周梅森38岁。当地一名退休厅级干部回忆,在徐州,甚至是江苏历史上,像周梅森这样不具有体制身份的人,以这种方式进入官场,真是不寻常。
态度不卑又不亢
熟悉周梅森的人都知道,他是块硬骨头,认准的事,一点面子也不讲。
正是在徐州这段时间,让周梅森看透了官场,尤其是自己得到的尊敬,准确地说是他那个职位得到的尊敬令他吃惊。
和侯亮平一样,周梅森挂职期间,一直住在招待所,但那里对外是四星级的宾馆。学车也是打声招呼就拿了驾照,有次开车不小心闯了红灯,交警还给他敬礼,就因为开的是小号车。“当时我就想,可能一个官员的堕落,就是从他第一次闯红灯却没有被阻止开始的。大家都会意识到自己有特权,所以今后在经济上也闯了红灯。”周梅森说。
挂职几年下来,周梅森有了一层感悟,副秘书长本身也是个容易发生腐败的职位。“市长、副市长下了指示,副秘书长就可以协调。这里面就有空间。”
那么,问题就来了,周梅森思考,比副秘书长级别更高、职位更重要的岗位又有多少腐败机会呢。《人民的名义》里,周梅森设置了这样的场景:祁同伟最后逃到孤鹰岭时,救过他的秦老师说了句话:从缉毒队长到厅长,同伟啊,这官当多大才叫大啊?
周梅森见证了不少官当得大却过得痛苦的贪官。“有个组织部长家里,每个房间都装了防盗门,成天担惊受怕,你说这都到了什么程度?”
可以说,周梅森在徐州挂职的时间不长,却几乎得罪完了当地的领导干部,甚至一名省政府领导也对他“不满”。而他最大的“罪状”,就是小说《人间正道》让不少人对号入座了。一名徐州媒体人回忆,那个时候徐州不少书摊招揽生意都靠这本书。
有媒体报道,当时有几十名厅级以上干部联名“控诉”《人间正道》,新华社为此发了内参。但周梅森的态度一直很强硬,双方僵持了很久。至今,他还是坚持:有些人为什么专门找坏人来对号,那不是相当于自首吗?
随后,还是省委一名领导发话,开了绿灯。不过,周梅森在徐州也“待”不下去了。
知情人士介绍,那名赏识他的省委领导在自己办公室和周梅森谈话,一谈就是5个多小时,解决了他一些思想上的包袱。
很快,相关人事任命文件下发:周梅森调任江苏省公路管理局副局长。这让一些干部“松了口气”,不过这个当口,周梅森又反悔了,拒绝上任。
有领导还对他说了几句重话:“你不能这样干啊,文件都下来了,你这是开玩笑吗?”
周梅森的态度“不卑也不亢”:再说吧。“组织上最后也没为难我。”他回忆,“领导希望我去交通系统看看情况,再写部类似《人间正道》的东西。我不去是不希望给领导制造矛盾。不过,现在想来有点后悔。如果真去了,可能有的行业的问题能知晓得更早。”
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相逢开口笑,过后“要”思量。离开了官场,周梅森和官场中人却一直没有中断联系。
他坦言,自己最熟悉的就是检察官,15年前就建立了比较频繁的联系,“当年莫言在《检察日报》工作时,我还差点被他‘忽悠’去上班。”
“公安也比较熟悉,生活中接触到不少公安兄弟,很多都是没日没夜地加班,如祁同伟当年干的缉毒,更是常有生命危险。”周梅森并不想去回应有些人对《人民的名义》“黑化”警察的指责,“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部戏大家都爱看,说明照顾到了方方面面的需求,但不可能满足方方面面的要求。”
周梅森的朋友说,他蛰伏十余年,是有野心的,当然不满足于写反腐小说,他要文学全面介入社会生活,讲述“一个大中国的故事”。
对此,周梅森的回答是:这个戏不是一个行业剧,我要给世界一个回答,中国几十年改革,是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有个执纪机关的领导就给周梅森打电话:“大哥唉,这个戏真好看,但是,你太不公道了,我们也干了那么多活。”周告诉他,这个戏很多人都在关注,一定要在法律范围内展示我们法治国家的形象,不然,这部戏根本出不来。
即便如此,周梅森有时还是会觉得有点无奈,“随便说一句,就被解读成李达康在第二部里要变坏,几百条留言骂。”
一部分观众的理解是,达康书记怎么能变坏人呢,他可是“国民偶像”啊。
“创作的时候,还真没想到这个角色能火。现实中像这样风格的官员有很多,但权力要是不受监督,很难说最后会怎样。比如曾在江苏宿迁的仇和,多能干的人啊,也没能抵御住私欲。”电视剧结尾时,李达康和新来的纪委书记易学习有激烈争吵。李达康说自己绝不做腐败分子的保护伞,易学习却说这是基本要求。
有人说,沙瑞金把易学习调来监督李达康,这种做法既符合中央要求,同时也有中国官场文化的风格——即沙瑞金提拔了易学习,后者肯定要在工作中使上九牛二虎之力。周梅森却不愿意多谈,称这里面很复杂。
他说,像剧中易学习这样的干部,现实中大量存在。因为没有政治资源,他的很多朋友25年前是正处级干部,现在仍然是正处。“并非说一定要提拔,但培养一个干部多不容易!有的人才没能用到合适的位置上,这是一种浪费啊。”
人们很好奇,周梅森的下一部作品到底是什么。周梅森清了清嗓子:“没有十年的积累,不可能写出《人民的名义》。这个上了个高峰,下部怎么写,一定要好好周详考虑。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下一部的,我早过了浮躁的年龄。作为上了60岁的作家,要是没有远见,我早就玩完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