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金刚
2004年3月中旬,张宏江、林斌、张益肇和阿德勒四人前往印度“西天取经”。他们希望通过访问这个软件大国,找到一些可资借鉴的样板。当时的微软印度开发中心,是微软在美国以外设立的最大的开发机构。经过五年的经营,该中心的规模已经达到400人。张宏江说:“我们想去看看他们是如何确定开发方向、如何做项目、如何招聘和培训、如何与总部沟通的……”他们在印度的日程中还安排了参观InfoSys等著名软件公司的活动。
这次“西天取经”果然让张宏江等人“大开眼界”。由于担心不适应当地的饮食,张益肇带了一箱矿泉水、两箱方便面,但他们还是遭遇了“不测”。
“取经团”到达印度六大城市之一的海的拉巴时已是晚上。当晚,他们下榻在当地最好的一家五星级酒店。第二天早上,当张宏江乘电梯下楼吃早饭时,忽然停电了。正当他在黑暗的电梯里惊慌之际,却发现当地人竟然若无其事。显然,他们对这种状况习以为常。大约过了一分钟,备用电源启动,电梯又正常运转起来。后来,他们在访问微软大楼时,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但是在InfoSys,林斌却看到了让他震撼的先进设备:在一个阶梯会议厅中,树立着一块很大的屏幕,它可以被划分成25块,供25方同时进行视频通话。
“这说明,印度的软件公司对远程开发已经摸得很透了。”林斌说。InfoSys、塔塔等大型软件公司多年的耕耘,为印度培养了大批的软件人才。“不得不承认,微软在印度的开发中心有一个先天优势——他们能从本土找到很多有经验的人。而当时我们在中国,能找到的是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他们基础很好,但都缺乏经验。要想找到有足够经验的人,必须从国外引进。”
但张宏江却对这次“西天取经”有另一种认识:印度的软件外包做得太成功了,以至于微软印度开发中心在经营了五年之后,仍然专事软件外包,并没有涉及核心的产品开发;虽然他们承接了众多的项目,但每个项目规模有限;虽然他们的企业规模很大,但是做出来的产品对本土市场影响很小。这些显然与张宏江脑海里工程院的愿景相差甚远。
“原本我们是抱着‘取经’的心态去的,却发现中国的人才结构和印度差别很大。而且,中国本土市场巨大,这也和印度不同。”张宏江说:“印度之行的最大收获是让我们认清了一件事:绝不能成为纯外包机构,必须朝核心产品开发的方向发展。回来以后,我们信心大增,更有干劲了!”
除了林斌和张益肇,工程院在2004年春天又“网罗”到另外两员“大将”——幺宝刚和萧圣璇。
张宏江加上“四大金刚”,组成了工程院早期的核心管理团队。时至今日,“四大金刚”的故事仍然为人津津乐道。他们被记住的,不仅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更有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为工程院所做的点点滴滴。2004年,在庆祝工程院成立一周年的年会上,年轻的员工们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ATC大时代》。他们把张宏江称为“总瓢把子张大帅”,对“四大金刚”的描述也是惟妙惟肖:林教头(林斌)统领七八条枪,内引一招张(张益肇),外招宝二爷(幺宝刚)和萧公子(萧圣璇)……
虽然被称为“四大金刚”,但如果仅从外形上看,或许“四大才子”才是更合适的称谓——四人当中除了幺宝刚身材比较高大之外,另外三人看上去更像一介书生。林斌说话时语气总是很平和,但却隐藏激情、敢想敢做;张益肇说话语速比较慢,甚至有点忧郁气质,是个心思缜密的人;萧圣璇像个阳光大男孩;幺宝刚表面上很“酷”,但是个热心肠。
但是,当这些性格各异的“书生”齐聚工程院,却像发生了化学反应,不断碰撞出激情的火花。事隔多年,他们当中有的人已经离开了工程院,但当谈起在工程院“创业”的日子,他们的眼中仍然闪耀着光芒……
林斌对他和微软中国结缘的日子记得很清楚:2000年6月24日,他从微软总部回到北京加入微软中国研究院——如此说来,他当年也是被创办研究院的李开复等人“贩卖”回国的。难怪在创建工程院时,他熟门熟路地担当起“人贩子”的角色,从总部招募到不少能人。
2003年,林斌在研究院担任技术转化组的领头人。在成立工程院的想法被提出之后,他当即向张亚勤提交了一份方案,提议在工程院建立与总部一致的开发、测试、项目管理“三足鼎立”的团队架构,并从技术转化组“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模式转变为“真正的软件产品开发”的模式。工程院成立后,林斌在微软总部的华人员工论坛中发布了招募启示,向总部的华人工程师抛出了第一个“绣球”。
2003年年底,在总部工作的一名华人测试工程师陈天看到了这则热情洋溢的启示,颇感兴趣,于是在圣诞节期间向林斌发了一封邮件询问具体事宜。然而,这封邮件却如石沉大海,迟迟没有得到林斌的回复。就在陈天差不多要放弃回国工作的念头时,他终于收到了林斌的邮件。很快,陈天见到了工程院派出的代表。来人并非林斌,而是幺宝刚。
这时,陈天才知道,高度近视的林斌由于高强度的工作,竟然出现双目流血的情况,住进了医院。他这一病,差点让工程院错失了一名优秀的人才。幸而林斌在病刚有起色时就挣扎着开始工作,所以才及时看到了陈天的邮件。后来,陈天成为工程院招募到的第一名测试开发经理。
林斌在2006年离开了微软,成为谷歌(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工程院总监、副院长。
张益肇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老人”。张宏江对第一次与张益肇见面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1999年年初,在张宏江已经答应加盟研究院但尚未回国之时,就受李开复之托,“面试”一位“电信系统的自然语言界面研究领域的先驱”,这个人就是张益肇。
在见面之前,张宏江就了解到:张益肇是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材生,曾在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开发出了新的语音识别算法,在通用电气研发中心开展了模式识别方面的研究,并在国际著名的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拥有多项专利。
在旧金山的一家餐厅见面之后,张益肇考虑问题的细致入微给张宏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问了我许多问题,从微软的股价,到北京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我随口向他推荐了北京的一堆景点,其实这些地方我从来没去过……”
1999年7月,张益肇加盟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语音小组的研究工作。
外表文弱的张益肇其实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你难道不用睡觉吗?”担任工程院与总部联络员的阿德勒有一次好奇地问张益肇。原来,阿德勒在美国往中国发邮件时,总是能立即收到张益肇的回复,而那通常是北京时间的凌晨。
2004年,张益肇出任工程院副院长,带领团队参与Windows Mobile和Windows Vista的开发工作。
2006年,工程院成立两年后,决定将根据本地实际需求进行自主研发的想法付诸行动,于是成立了新技术和产品孵化团队。张益肇再一次被委以重任,带领这一全新的团队。
新技术孵化组致力于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下,挖掘由技术整合产生的市场机会。这支团队汇聚了产品计划、设计、研究及软件工程等方面的精英,并以最终用户为核心孵化新的产品与服务。另外,新技术孵化组还将参与制定微软移动产品的新兴市场战略,帮助微软的网络、移动及通信产品在中国取得成功。
为了推进这一计划,担任新技术孵化组总监的张益肇(目前任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战略和沟通部资深总监)还建立了一个内部创意收集网站,面向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全体员工征集最佳创意。这个网站在展示和探讨新创意的同时,也成为微软亚洲工程院各个团队与整个研发集团进行交流和协作的纽带和平台。
幺宝刚于1996年在美国加入微软。在总部工作的七年中,他先后在微软一些重要的产品部门担任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开发组长和开发经理等职位。据幺宝刚形容,他加入工程院是一个旋风式的过程——对国内的情形还懵懵懂懂,人就已经过来了。
其实在加盟工程院之前,幺宝刚就已经产生了回国工作的念头:“因为想离父母近一些”。2003年9月,他看到林斌发出的“招贤纳士”邮件。回了一封邮件之后,幺宝刚很快就接到了林斌的答复:即将有人前往美国和你面谈,来人是“Assistant Managing Director”。
幺宝刚一时没反应过来,还以为工程院派过来的是一位秘书,但见面后才发现,对方竟然就是张宏江,当时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副院长。
2003年的“十一”假期,幺宝刚回国,和八九个人面试了两天。最后,当时的研究院副院长沈向洋请他在北京的老边饺子馆吃了一顿饭。
“一盘饺子、一瓶啤酒,就把我搞定了。”幺宝刚笑称。其实他心里很清楚,自己当时是被对方“有所作为”的态度感染了。于是,幺宝刚在当年10月开始介入工程院的事务,11月就正式回到北京履新。
“我过去做两年试试看。”临走前,幺宝刚向美国的同事辞行,但对方表示不相信他能坚持那么长时间。
加入工程院之初,幺宝刚担任工程总监,带领微软在线广告平台团队。2007年,幺宝刚曾因个人原因一度离开微软。
“离开工程院以后,原来团队里的一些同事反而把我当成了‘向导’,遇到问题都愿意跟我说说,有时中午还跑过来跟我一起吃饭,让我帮忙出出主意。”幺宝刚说。因此,他似乎一直没有远离工程院。
2009年,幺宝刚回到微软,出任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广告技术中心产品组经理。
萧圣璇1993年以华盛顿大学“最优等毕业生”的身份毕业,并加入微软总部。
在微软总部工作的11年间,萧圣璇参与了多个核心产品的开发。1993年至1995年,他参与了MSN 1.0及Windows 95的开发工作。1995年至1998年间,他在互联网商业服务组(Internet Business Service Unit)参与SiteServer多个版本的开发工作,并将Site Server Membership Server引入Windows 2000,之后被提升为开发负责人。1998年到2004年,他参与了BizTalk Server多个版本的开发及分别应用于HIPAA和RosettaNet的BizTalk加速器的开发工作。
2003年年底,萧圣璇在微软华人协会(Chinese Microsoft Employees,简称“CHIME”)的一次聚会中听说微软在北京设立了一个新的开发机构,正在招贤纳士。
2004年春节期间,萧圣璇只身来到北京,花了三天时间对这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进行了解。已在总部工作了11年的萧圣璇,当然希望获得更多的挑战。所以,当林斌和张益肇向他描述工程院未来的发展策略——五年内做出一个全新的产品时,萧圣璇马上有了“志同道合”的感觉。但他仍然心怀疑虑:这里真的充满激情和干劲,连周末都会有很多人加班吗?
为了看到更多“真相”,萧圣璇在周末独自悄悄去了一趟工程院的办公室。他看到的场景果然和张宏江描绘的一样——即便是周末,工程师们也在办公室里忙得热火朝天。
2004年6月,萧圣璇正式加入工程院,开始了每个周末都加班的生活,融入“每个员工都被激情和野心燃烧着”的生活中。
六七年过去了,萧圣璇成为“四大金刚”中留在工程院时间最长的人。他的普通话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昔日的“大男孩”头上也渐渐出现了白发,而他带领的团队则对众多微软核心产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节选自《创业在微软——微软亚洲工程院成长启示(双色) 》一书。
图书详细信息:http://www.cnblogs.com/broadview/archive/2011/07/19/2110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