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伟大的概念

    一位是中学老师的妈妈讲过一个学习的诀窍:新学期开学,领了新发的课本,不要等到老师来讲,自己先从头到尾翻一遍,了解其中的几个关键概念。不求甚解也行,生吞活剥也行。

    你会发现,一门课一学期其实就讲区区几个概念。

    高一上学期的物理课,主要讲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这三个概念。

    到了下学期,就讲万有引力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在老师讲课之前,把这些词理解一遍,抓住几个关键的线头,学起来就会特别快。

    这些抽象的概念,正是当你在繁复的信息丛林中陷入泥潭时,拉你一把的手。

    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前所未有的角度,而也正是这些前所未有的角度,一次次的把人类文明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后来的人,才能以此为基础,拾级而上。

    举一个例子,汪民安主编的《文化研究关键词》,这本书其实并不是通俗的入门读物,但是作者通过关键词,直接带你飞掠进学科的核心地带。等到你再出来时,你会发现,你已经登堂入室了。

    而在汪民安的书中,充斥着:单面人、第三空间、东方主义、感性分配、工具理性、机械复制、景观社会、镜像阶段、空间生产等等一系列的关键词。   

    正是这些关键词,带领着我们飞掠进学科的核心地带。

    当我们读的是越来越多时,我们应该珍视概念,因为,每一个重要的概念背后,都可能是一位伟大学者一生的心血。    

    但是,我们可能会有疑问,概念那么重要,我们直接去看百科词条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读书呢?

    但是,其实很多人只是知道一些概念,一问究竟,就不明所以了。

    正如张岱在《夜航船》中所写的,一位僧人与一位文士同宿于夜航船中,文士高谈论阔,僧人敬畏慑服,但是过了一阵,僧人感觉文士言语中多有破绽,就问道:“请问这位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文士回答道:“是两个人。”僧人又问:“这个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文士说:“当然是一个人。”

    这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一些人只知道概念,却不知道究竟。

    普通人和有学识的人,同样生活在由概念构成的世界上。区别在于,有学识的人,会借助阅读,往下深挖一点,哪怕只深挖一厘米,也会赢过99%的人。    

    当然,值得你从浅表的概念往下深挖这一厘米的,有三个理由:

    1.很多概念的出处,其实已经被遗忘了,就像“逃之夭夭”,是出自《诗经》的一句:“桃之夭夭”,原本的意思是桃花很好看,出嫁的姑娘像桃花一样好看。而“逃之夭夭”却是古人的一个谐音梗。

    2.很多概念被过度简化了。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个概念。很多人望文生义地以为,风险社会就是指一个风险很大的社会,充满了战争、瘟疫、饥荒和死亡。但是,在贝克看来,现代社会之所以叫风险社会,不是说这是一个风险越来越大的社会,而是说这是一个风险越来越不可知的社会。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副产品。

    3.概念在流传中“被污染”。就好比中国文化中的“中庸”,被理解成了没主见、和稀泥的意思。但是“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他们要求一个“君子”不偏不倚,在复杂境遇中秉持那细如发丝的黄金中道,所以,中庸是行动者的必要修养。

    人类的知识负担太重,所以必须用抽象的概念来化繁为简。

    但当概念过于抽象时,我们又必须靠阅读来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别轻视任何一个概念。

    我们身边可能会经常冒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概念,但是,我们不要忙着去驱赶和斥责它们,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它们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有些概念,说着说着就偃旗息鼓了,里面的人渐渐的搬到了别处,概念变成了空洞的废墟,没什么可惜的。

    而有些概念,就比较幸运,越来越多的人迁居于此,在原址上不断扩建、重修,最终,一间土坯房,变着变着就成了一座魏巍宫阙。    

    正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说的:“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别轻视任何一个概念,也别嘲笑哪些粗疏的概念,它们经常会带来新世界的消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伟大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