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人应该持有的姿势

图片发自App

做事的人应该持有什么样的姿势呢?首先应该坚持原则。原则是一种共识,是人们可以长期坚持和遵照的行事经验。什么样原则值得坚持呢?千人千言,对我个人来说,有三点原则应该长期践行。

终身学习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最直接的答案是“有用”。“有用”的评判标准则,应该是这样:在行事过程中,满足基本生存的同时,还要能为更多的生命带来价值。比如,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他的作为不但能够为强国奠定基础,还能开发核能造福人类。卖茶叶蛋的小贩,配方科学了,会给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带来口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在具备“有用”这一特点的同时,就有了共通点。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知识”,知识带来价值,而获取知识只有持续学习这一个方法。

那为什么要终身学习?因为,你需要持续的“有用”。《百岁人生》这本书介绍,根据研究机构的计算,未来00后们,活到至少一百岁的概率请问是50%,而10后、20后的这些孩子们,搞不好每个人都是响当当的百岁老人。所以作者就说,长寿这件事千万别以为跟你没关系,你这辈子活到一百岁,或者将近一百岁,是非常有可能的。如果,你才40岁,那未来60年你该怎样渡过?是适应社会发展,持续做个有用的人,还是按已往的经验,拿着可怜的退休金,每天重复着吃饭、睡觉的程式。答案显而易见。

前40年的经验也一定告诉你,如果你没有养成每天学习的习惯(每天学习就是终身学习),学习的功能就会退化,你就无法创新,没有创新你会失去导致人类进化的第一动力——好奇心,接下来想象力就会退化,没有想象力、缺乏好奇心,你就会失去体验的欲望。这时,你下再会为第二天升起的太阳而兴奋,你也就发现不了每天生活的“美”。活下去的基本理由,除了对于死亡的恐惧,就只有机械式的重复了。因为,这样做能量消耗最少,大脑也安于这种简单的状态。

当然,当你被唤起终身学习念头的同时,你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现在学习晚不晚啊?我的智力能不能跟上日益进步的社会?

一个百岁老人的经历给出了恰当答案。一个记者曾问正在弹钢琴的他,“你这一生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他回答到:“我最后悔是没在60岁那年学琴,否则,现在已经有40年的弹奏经验了。还有一个百岁老人的作家,名字我忘了。60岁开始识字,75岁开始写小说,82岁的时候已经出版了四部小说。所以,有句鸡汤文说得好:对种树这种事来说,最好的时机应该是十年前,然而下一个好的时间点就是现在。

重复正确

理解了上面的原则,我又捡起了“英语”这点知识的学习,学习过程中,发现了另一条重要的原则——正确的事情要重复做。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英语的发音是一个难点更是关键点,发音标准了,听力就事半功倍了,掌握英文也会水到渠成。英文发音有它自身的特点,不同于中文的发音,英文的发音其实更加强调纪律性。比如辅音字母N,它是一个开口音,这个音的发音的全程,嘴唇微微张开,舌尖始终顶到上排牙齿的根部,气流从舌头两边通过。一般情况下,单独发这个音时,你是可以按发音规则发出来这个音来。但,当遇到前后两都有发n音的单词时候,比如,正午noon这个单词,就会忘记这条规则。正确的发音,是当第一次发完n音,舌尖短暂离开第一位置,这时遇到第二个n音时,舌尖必须回到初始位置。这就是发音纪律。如果,你没有注意到这一纪律,也就是发完O音舌尖不归位,第二个n的音就发不标准,就不能发出地道的英语腔调。就如同一个外国人讲中文,你一听就知道这一定是个老外。

重复做呢,道理很简单,就是“熟能生巧”。那为什么要正确的重复呢?其实道理也简单——量的积累。量不积累到一定程度,质就不会产生变化。若在学习一项技能的过程中,你总是做对一次,做错一次甚至几次,你大脑就不会形成正确有效的记忆,当然就难以坚持,更谈不上成为高手了。所以,我们知道,一个好的教练不在于他所教的方法有多高明,而是他能始终为你提供动作是否正确的反馈,让你的“正确动作”能重复下去,真到“质的飞跃”,这也是“一万小时理论”的核心要点。

图片发自App
定下决心

2019年开年亲历三件大事体会颇深:一是坚持每天早起和儿子同步学习英语;二是大规模组织人员翻跃海拔四千米的雪山,完成团队极限挑战;三是协调党政领导出台惠军政策。三件事的共同点:有难度、有风险,意义深远。最终,三项工作两项圆满完成,一项顺利实施。最重要的经验是:定下决心。首先,亲子学习。初衷很简单,因为工作性质原因,长期远离儿子生活,相互之间还是有些疏远感。一次休假回家,帮助儿子复习了一次英语,感觉这种相处时间也很好。同时,花费不菲费用让儿子学英语,作用并不明显,也促生了自己辅导的想法(即便每天学习一个单词,熟读一句话,时间的复利也会有很大的收获)。而且,通过与儿子的定时交流,还能强化相互之间的正面影响。2周后,还有了额外的价值,父与子都不懒床了,早上的学习时间有规律的固定下来了(周未也如此)。当然,这件事也有风险,在未收到明显效果之前,一旦项目中断,会对是否成功完成一项任务产生怀疑,怀疑出现了,打击的就是信心,可能比不曾开始后果更糟。虽然有风险,但我们还在继续。真正的原因是,我们根本没去想“什么会导致失败”,而是在有了这个想法后,一直在为“如何能实现这个时间角”而努力,这一周学习是否枯燥,有没有新的吸引点等,就是这样执行下来了。而且,因为有期许,所以有动力。

第二件事也是同样道理。几百公里机动,高寒缺氧,冰雪路段,一个准备不周,可能就是翻车伤人的不良结局。但实际实施过程中,我们很少去逐磨这种后果,想的都是“如何安全组织好这项活动,攀上高峰这个目的”。当然,做了多套方案,机动组织、防滑设施、医疗保障等具体动作,一个一个分解、细化、落实。结果,我们克服了诸多困难,全员翻跃了雪山,培塑了80年前的长征精神。所以,值得总结的经验,还是“怎样做才能成功?”不是“一味得去分析风险,放弃行动”。

罗胖跨年演讲开头那段话很精彩:对我们这些做事的人来说,什么时候不难?难就不干了吗?事实上,做事的人无所谓悲观还是乐观,我们只关心如何把事做好。每时每刻,我们做事的人面对的就是一张时间表,是这张时间表上具体的时间安排而已。我们始终相信,我们是伞兵,伞兵,天生就是被包围的。我们更认同罗曼·罗兰的观点,“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还仍然热爱它”。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事人应该持有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