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不再忌讳谈论自己的死亡,而是自愿地,甚至是急迫地来到中华遗嘱库,在国家机关的见证下,甚至是在子女的陪伴下,庄重地留下自己的遗嘱。
这是件新鲜事。因为死亡,尤其是自己的死亡,向来是中国人的忌讳。青年人不屑于谈论它,老年人恐惧于谈论它。谁要是这么打招呼,一定是失了智:“嗨,写遗嘱了没啊?”
这的确是一个难以启齿的话题。《龙蛇演义》里说:“生死之间有大恐怖。”何谓大?世人皆所欲而不可得者,谓之大;世人皆所恶而不可避者,谓之大。
到底有多恐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刘慈欣的表达。
“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叫什么?”
“死亡。”
大刘的想象力奇绝而残忍。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一堵墙!更恐怖的是,他并没有把话说完:这堵墙是透明的,而且只有你看得见。你身边的人还能继续向前走,但你永远地留在了这一侧。对墙那一侧的世界来说,你已经不存在了。
生死之间,有大恐怖。
2.
这些老人急着立遗嘱,当然不是他们集体想不开。恰好相反,他们真正想开了。为了避免子女和亲戚因为遗产而纠纷,他们提前规划好了身后事。毕竟,谁也不想自家人跟侯震似的,在不在台上都让郭德纲挤兑自己家那点“家务事儿”。
敢于直面自己的死亡,并且做好相应的规划,这是难能可贵的一件事。老人们这么通透,是因为人生已过大半,是时候考虑身后事了。那我们这些尚且年轻,以及眼瞅着不再年轻的人呢?
可能许多人要骂我:滚犊子!我一大好青年,风华正茂,刚刚开始体会世界的美好,你就让我写遗嘱?缺心眼儿啊?赶紧的哪儿凉快上哪儿呆着去!
是啊,现在就考虑写遗嘱,确实是反常规的。大家赚钱、谈恋爱、打游戏还忙不过来呢,为什么要去想这么晦气的事情?但是别急,如果我换一个问题呢?
“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会在六个月后结束,你会怎样度过这六个月时间?”
3.
文字到了这里,气场忽地就变得严肃起来。老实说,这压根不算什么新鲜问题。我见过好多人的QQ签名是“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你看,比六个月短多了。
提出这个问题,当然不是吃撑了寻晦气。当你真的思考它的时候,你就会慢慢发现那些对你非常重要,但你现在并没有着手去做的事情——你的遗憾。
“还没去过那座城”、“还没吃过那种蛋糕”、“还没来得及孝顺爸妈”、“还没环游世界”、“还没体验过高潮”,以及“还没对那个人说过我喜欢他/她”。
相信没有人愿意带着一大堆遗憾离开这个世界。想到自己的的生命只剩六个月,是不是呼吸顿时急促了起来?180天,一天弥补一个遗憾都嫌少,我必须马上开始行动了!
好!能这么想,我的工夫就算没白花。既然死亡无可避免,我们当然要想尽办法把活着的时间好好利用。“那还等什么?”你说,“现在就开始写遗嘱吧!”
嘿,等等。写遗嘱这件事,真的不必着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你要尽量让自己相信,所有与死亡相关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也就是说,你已经签完了遗嘱,选好了墓地,甚至给亲戚们一人写了一张悄悄话卡片。你需要思考的,是这六个月里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事情。
4.
比如,你可能会说:“好吧,我从现在开始就什么也不做了,每天只是吃吃喝喝,反正我还有六个月就要死了,还不如让自己快快乐乐地过完这六个月。我要去环球旅行,花光我所有的钱,做完那些我早就想做的事情。”
这样想当然可以,因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正确答案。任何你心底渴望已久的事情都是合理的。
那些热爱自己工作的人,可能不会辞职去旅行,六个月的期限甚至会促使他们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工作中去。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而对于那些有其他事情要做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也许真的会因此而改变。任何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排在后面。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让你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需要。
当你有了一个清单的时候,不妨拿出一张纸,把这些事情写下来。现在问问自己:“我当然不会只剩六个月,但是为什么要把这些事情放到我真的只剩六个月的时候去做呢?”
如果你在思考完这个问题之后有了一点变化,多了一丝动力,那我恭喜你。去做吧!多半不会一帆风顺,或许还会四处碰壁,但是当你做过了,遗憾就少了。不要把遗憾带进坟墓。
5.
最后,这个问题还能更深入地帮助你。不信?看看它如何变化:
“我该如何度过今后的三年?”
“我此生的目标是什么?”
仍然写下你最想做的事情。因为时间段变化了,你的愿望也可能变化。不要紧,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一旦写在纸上,原先模糊的会变清晰,你也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自己。
你不一定会喜欢做这件事情,许多人觉得这样做让自己压力过大,或者太难为情。然而,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把它写到纸上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这大概也是老人们为什么急着写遗嘱的原因——写着写着,忽然就明白自己真心爱着的是谁,以及真正想要给予对方的是什么。
再说了,就连遗嘱也不是只能写一次。你随时还能修正、更新啊。
写下你的人生目标不会给你超人的力量,但它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有方向,更加平衡。当你真正明白你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生活也会相应地回报你。
2018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