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年10月(一岁四个月):
小宝坐在推车上,手指捏着一块长方形面包。面包的一半在塑料袋里。吃着吃着,露在外面的面包没有了,她吃不到了。我赶紧上前,“来,妈妈帮你拿出来”。当我把刚好能吃到嘴里的面包给她时,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想法:这不是包办吗?!我是不是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就机会?!
下一次试试不主动提供帮助,看看她会怎么办。很快,我看到,这个小人咬了几次都没吃到,嘴巴反倒碰到塑料袋上。她伸出另一种只手,把面包捏出来,放在嘴里继续吃。塑料袋,则顺其自然地掉下来。哈哈!
很快又遇到这种情形。她竟然用嘴巴咬住能咬住的一点点面包,手稍放松,将面包提高一点,仍在塑料袋里。哇哦!我低估这个小人儿啦!我高估自己啦!
若我每次都相助,她便习惯了被帮助被安排。若给她机会,她就会启动她的大脑和整个身体,从而得到全方位的体验和锻炼。
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有不计其数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父母需要有意识地看到并把这些机会还给孩子,而不是自以为是的“帮助”孩子。这样,孩子的大脑和心智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一点一点的成长。我也相信,对于大脑还未发育成熟的孩子,这样有助于她们脑神经发生更多的联结。
2. 2018年12月(一岁半)
听歌的pad一直放在电视机左边桌面上,不管是开着还是关机。一次,爸爸说,宝宝我们出去散步了!正拿着pad的她抬头看爸爸,瞬间又扭头看pad,然后快速拿着pad跑到桌前,把pad放在那个它应有的位置上。
pad的吸引力是强大的,小宝宝显然不可能完全抗拒。有几次我看到,她忍不住拿起pad,牢牢地抱在胸前,似乎有点怕别人抢走,而我,并不去追她抢它,当做没看见。但同时关注她的举动。她在pad上指指点点,过了一小会儿,便自己把pad放回原处了。
这让我想到几件事:
第一,所谓"言传身教"。自己没有整天抱着pad看或听歌,而只是打开电源,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她每天都会看到pad放在那里,于是,她心中的概念形成了:哦,这个东西,就是要放在这里的。这样才是合适的。
第二,一首诗歌:《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美国 惠特曼)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第三,刘绪源老师课程中提到的关于幼儿对规则的理解过程。
他提到自己一岁多的小孙女洗澡时,一定要把小鸭子放在浴盆左边,是因为她第一次见到小鸭子是,它们就在左边; 外婆离开时,她一定要外婆把拖鞋脱掉(外婆开玩笑把拖鞋穿回家,孩子坚持让脱掉。外婆因此说孩子小气。其实,是孩子每日耳濡目染,已经形成出门换鞋的习惯,也理解和接受了这样的生活规则)
第四,《捕捉儿童敏感期》(孙瑞雪 著)中提到,0到2岁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她说:
这个时期8程序和秩序给儿童以安全感。如果程序和秩序被打乱,会给儿童带来极大的混乱和不适。
对这时的幼儿来说,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这种程序和秩序进入幼儿内心,成为幼儿最初的内在逻辑。这就是儿童的思维,有时称"直线式思维"。后来,儿童的这种逻辑在形式上开始改变,不变的逻辑核心被抽象出来,在此基础上,事物的形式可以变化,甚至千变万化。
秩序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人格,这一切来自童年。是童年造就了一个人的基本品格和素质。
3. 2019年1月(一岁七个月)
我在阳台上晾衣服,一个空盆子放在房间里靠近阳台门处。这时,一阵啪嗒啪嗒的脚步声传来,她来了。我还在担心她会如何捣蛋,打扰我晾衣服 ,却见,这个一岁半不到的小孩,她拿起挡在自己面前的盆子,顿了顿,似乎想了想,然后,果断拿起水盆,哒哒哒,往外走,走到房间门口处,又停了一下,因为她面前有两个条路,一个通向客厅,一个通向洗手间。少顷,她咚咚咚,走向洗手间。我追过去,看她会如何做。走进洗手间,地上有一个凳子,她又停了一下,把盆子放在凳子上。
哇!!!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小小孩,她知道放在房间的水盆需要被放回洗手间,而且,她也去这样做了。也有些感动,这个小小孩,她知道,妈妈等会要把盆子放回洗手间。
或许,我不该这么惊讶。我惊讶,背后隐藏的原因可能是,我根本没有教她这样做啊?她怎么知道要做这些事呢?我不该惊讶,原因可能是,我忽略了,她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人,一个时时刻刻都在观察着这个世界的人,一个每分每秒都在吸收和模仿所有外界信息的人。
我以为,我没有教,其实,我用行动为她示范了一切。是的,就是这样。她时时刻刻用自己的眼睛、耳朵,以及整个身心感受和学习着这个宇宙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