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写教后记 10.23

      上一章学习了如何写教材解读,这一节吴老师又引领大家学习了如何写教后记和观课记。

      问题一:老师为什么写不好教后记?

      原因有二:

      1.找不准,有研讨价值的反思问题。

      2.反思触及不到课堂教学规律、学科教学本质的东西。

      问题二:教后记应该写什么?

      写教后记,实质上是以真实的课堂情况、现象来重新“深度地”审视,备课中预设的课堂,发现问题和不足,总结经验,从而不断提升备课时预设课堂的精确度,提高驾驭课堂,引领学生学习的实践能力。

      教后记从其存在的本来意义看,也如教材解读文章一样,首先是写给自己看的。其内容的核心应该关注的是“下一节课怎么教才能教的更好”。这种意图应在教后记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在做教后反思、写教后记时,如果能够对照备课时的种种预测,细致地一一探讨。那么找不准反思点就很少存在了。只要是从真实的教学现象中有所触动,感悟,比如感到不对劲,不满意,这样的问题对自己而言就不会没有价值,但是对问题的思考深度又决定着这个价值的大小。

      问题三:写好教后记的策略有哪些?

      第一,化整为零,深入思考,独立成篇,形成系列。

      上完一节课,善于观察和反思,教师可能会发现有很多可写的东西。怎么写呢?都写到一篇文章里吗?不要这样,可以一个问题或现象写一篇。写之前,先把这个问题想一想,尽力想深想透彻,看能不能总结出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最好能反映或揭示一个教学规律,用简练的语言把它提炼出来作为标题。先呈现课堂教学的情境,然后再从多个方面分析,出现这种教学现象的原因,是成功的地方,总结出一个经验和规律,是遗憾的地方,从多个方面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二,少写课堂实录,多些规律总结;少写细枝末节,多些“状态关照”。

      本来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比较淡薄,长久以来对工作的认识就是教教材,教学实录片段读多了,自己写教后记时也这样模仿。总把心思放到出彩的地方,就难以从课程的高度来观照课堂教学。

      第三,别让课堂生成喧宾夺主。

    新课程理念把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到了很高的位置,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预设往往遭遇学生的“破坏”。另外,课堂上也常会出现一些意外事件,课堂生成的机会就由此产生,有教学机智的教师,能够因势利导,精彩就出现了。这些精彩课堂生成的文章因其不同于带呆板的论文写作风格,有较强的故事性和和可读性,比较让人喜欢。

  但“课堂生成”不宜成为一种教学常态,教学和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有预定内容和过程的活动,“课堂生成”则是教师难以把握的。当课堂生成出现时,评价他是不是真正有价值的课程行为有一个原则,即生成的课程资源应能为预设的教学目标服务,至少不妨碍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或者是有助于升华课程目标。

      写教后记一定不能忘记,对教学目标本身、教学策略运用过程的深刻反思。

    第四,视野要宽一些,不局限于一节课。

    现在很多教后记,大多是一节课,一个知识点,教学后的记录和反思,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如作业设计,练习题设计很少有呈现的。

      教后记、教学案例反思的写作,研究视野应再大一些,一节课后写一写,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全部完成后写一写,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再写一写,内容应涵盖课程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后记可能就超越了最初的意义,对于教师“发现自己”,建构完整的学科知识框架、教学思想框架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师如何写教后记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