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评价方法分类:
- 主观赋权法
- 客观赋权法
综合评价问题的分类:
这类问题又称为多属性(或多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
(根据系统属性判断评价对象的优劣)
被评价对象
一个系统中选取多个被评价对象
评价指标
多个指标构成的度量量。
权重系数
用于区分各评价指标之间的重要性
当完全确定了评价对象之后,评价结果就完全依赖权重系数了。
综合评价模型
多个评价指标综合成的一个整体的评价指标
评价者
参与评价的人
难以量化时:
客观筛选:
如果有相关的文献,尽量选取广泛运用的指标。
可以更多的选择多种方法都可以使用的指标,适用于换方法。
选取指标时先列举需要属性类型,再对照类型进行列举属性。
在确认属性类型时重要的是:不要缩小题目意思的范围,应该发散思考。
确定权值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每种方法都依赖于较为合理的专业解释。
指标类型:
我们一般会选择将所有的指标统一为一种指标。(如极小型变成极大型)
所以我们采用一致化操作(一致化即为将指标类型变为一致)
一致化方法:
倒数一致化:取原数据的倒数。
优点:简单方便效果还行;
缺点:因为会把所有>1的值统一到0~1之间,会改变原始数据的分散程度,对综合评价不利。(但是结合后面的归一化操作可以弥补缺点)
减法一致化:用一个值减去原数据的值。
优点:不改变分散程度,效果更加稳定;
缺点:一般也不知道用什么值去减
以上两个用于极小型极大化。
中间型极大化:
极大化公式:X’ = 1 - |X - Xbest| / M;
Xbest 是最佳取值,M为指标可能取值和最佳取值的最大距离。
区间型最大化:
其中[a, b]为x的最佳稳定区间,c = max(a - m, M - b),M和m分别为x可能取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无量纲化处理又称为指标数据的标准化,或规范化处理。抵消单位,消除数据单位限制。
常用方法:标准差方法、极值差方法和功效系数方法等。
处理方法:
极差标准化法:
公式:X’ = (X - Xmin) / (Xmax - Xmin);
(指标的最大值 Xmax 和最小值 Xmin 和观察值 X )特点:处理后每个数值变化范围都变成了[0-1];
缺点:有新数据加入会造成最值变化,需要重算。
Z-score标准化法(标准差标准化法):
操作方法:X’ = (x - x均) / SD;
特点:结果成正态分布,基本都在[-3 - 3]之间
功效系数法:
功效系数法:
公式:x’ij = c + (xij - mj) / (Mj - mj) * d (i = 1, 2, …, n; j = 1, 2, …, n);
c为平移量,d为放缩量。用于修改区间位置与大小(一般好看用)。
线性比例标准化法:
- 极大化法:X’ = X / Xmax (X ≥ 0);
- 极小化法:X’ = Xmin / X (X ≥ 0);
缺点:都不适用于X < 0;因为是非线性的改变,会影响原始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log函数标准化法:
公式:X’ = log10X / log10 Xmax(观察值 X,指标最大值 Xmax);
特点:方法要求X ≥ 1,有压缩数据差异的功能。
反正切函数标准化法:
公式:X’ = arctan(X) * 2 / π;
特点:具有放大数据差异的作用
最常用的方法:
- 极差标准化法
- Z-score标准化法
根据实际问题,构造模糊隶属函数的量化方法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计算方法:
假设:定义评价因素分为五个等级:A, B, C, D, E;对应5, 4, 3, 2, 1;
注解:a, b, å, ß都是待定常数,根据对应等级和隶属度代入计算得出。
(隶属度:表示一个模糊概念中的程度,如有50%的秃头,隶属度为0.5)补充:隶属模型是表示一个模糊集合的真实程度。一般没有固定的模型,隶属模型很多是依靠“学习”完成的。
现有的统计方法:主要为多元统计方法,如多元回归、逐步回归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时间序列分析。
模糊多元分析方法:模糊数学发展而来,如模糊聚类、模糊判别、模糊综合评价。
简易方法:综合评分法、综合指数法、Topsis法、秩和比法。
特点:简单实用、适用性广、存在一定局限性。
方法:按比例分配分值,累加计分。
缺点:简便易行,过于粗糙。
将评价单位的各项评价指标依优劣秩序排队,再将名次(位置)转化为单项评价值,最后由单项评价值计算各单位的综合评价值(总分)。
K为名次(1~n),f(K)为单项评价值(0~100),f均为综合评价值(0~100)
(然后调整评价值区间,材料会好看一点)
优点:
- 方法简单
- 不用找其他的简单标准
- 评价值的值域统一
- 适用范围广(可用于定序以上层次的数据)
缺点:
- 原始数据的信息损失多
概念:
指数:变量对值的相对数
个体指数:反映事物或现象动态变化的指数
计算方法:
- 高优指标:p = X / M(实测值 X,标准值 M)
- 低优指标:p = M / X(实测值 X,标准值 M)
(高优,低优表示越高越好和越低越好)
总指数:反映多种事物或现象动态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数
比较复杂,没有统一的表达形式,常见的有加权求和,算数平均,乘积法。
综合指数法:综合总指数形式对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
缺点:在某项参数特别突出时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适用范围:适用于被评价对象差异不大,各评价指标单项波动范围也不大的情况。
公式:(实际值 - 不容许值)/ (满意值 - 不容许值)* 40 + 60;
优点:考虑的每个指标的数值,相较于指数法,缩小了单项评价的差距,减弱了突出项的影响,但效果距离排队计分法还是差很多。
意思为:与理想方案相似性的顺序选优技术(多决策分析的常用方法)。
方法:基于归一化后的矩阵,通过比较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评价优劣。
计算过程:
选取结果接近程度 C 的值越高,则结果越接近最优方案。
模糊概念:一个没有明确非0即1的分界线的形容词,如胖瘦。
模糊数学的基本思想:用程度代替属于/不属于(非0即1),如某人秃头的程度为0.5。
原理:
其中算子就是表示数据的算法:当1*3和3*4的矩阵是用算子计算是,列计算用前者,行计算用后者(计算是就是如果给先计算的打括号,括号里面的就是前者。
经过计算后可以得到模糊评判向量。
基本思想:用属于程度代替属于或不属于.刻画“中介状态”
基本原理:
- 首先确定指标和评价集;
- 再分别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及它们的隶属度矢量,获得模糊评判矩阵;
- 最后进行模糊运算并进行归一化,得到评价结果
特点:被评价对象有唯一的评价值,不受对象集合的影响.
因素集 -> 评判集 -> 单因素评判 -> 综合评判
确定因素集
找到多种因素并将每种因素划分开来
确定评语集
划分等级并由评价者进行评价
确认权重向量
单因素模糊评价
通过隶属度得到模糊关系矩阵。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平方差等于1。
根据合适方法对结果分析
优点:
- 对模糊概念得出了科学的量化评价
- 评价结果是矢量,信息丰富,可以进一步加工
缺点:
- 计算复杂,指标权重主观性强。
- 指标集基数大时会导致隶属度小,会产生误差以至于不匹配等现象(超模糊现象),无法分辨。(可用分层模糊估计法加以改进)
AHP是职员晋升问题的的一种常用方法。
另一种常用方法是多属性决策方法。
职员晋升问题:根据职员多方面的表现,给每个职员做一个排序。
(本方法均以职员晋升问题作分析)
特点:
层次结构图,毋庸置疑当然是指将模型结构分为多层咯。
分层:自下而上分为目标、准则、方案三层。
分层结构:
构建成对比较矩阵:
特征向量:
n阶正互反阵A的最大特征根 lambda ≥ n,A是一致阵的充要条件为 lambda = n;
一般我们的矩阵是 lambda 必 ≤ n,对吧?所以只要 lambda 比n大的越多,说明误差越大,太大了就说明超出了容许范围;
用 lambda - n 衡量正互反阵 A 的不一致程度;
Saaty定义**一致性指标**:CI = (lambda - n) / (n - 1) —— CI = 0时A是一致阵,CI越大A越不一致;
然后Saaty引入一组随机指标RI(RI是确定一个n阶标准正互反阵,随机在 1~9 和 1/1, 1/2, ~, 1/9 取值后,求一致性指标 CI 的均值为 RI),Saaty给出:
n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RI | 0.58 | 0.90 | 1.12 | 1.24 | 1.32 | 1.41 | 1.45 | 1.49 |
所以我们定义一致性比率 CR = CI / RI,当 CR < 0.1 时就通过一次性检验了。
备注:一致性检验通过后就可以直接归一化矩阵得到指标权重向量了。
上面我们讲到用比较的方法输出两个属性之间的差别。比如1:2,1:3之类的。
这里我们给定一个比较标准:
尺度aij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Xi和Xj对Y重要性 | 相同 | 稍强 | 强 | 明显强 | 绝对强 |
步骤:
一致阵的每一列向量都是特征向量,一致性在容许范围内的正互反阵的列向量都近似特征向量,可取其某种意义下的平均。
流程:
不完全,也就是说有些之间没有关系呗,没关系不就是0?
略了略了
优点:
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