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水滔滔行,
岁月如歌娓娓唱。
篆塘,这方水土也曾饱经忧患,也有过风卷云荡。
话说,公元1862年正月,石达开20万太平军,连营200余里,南下涪陵,分兵向巴县、綦江、江津、南川等地进发。
从綦江方向过来的先头部队,途经雷神店稍作休整,大部队准备往三江方向开往南川,绕道去贵州;小分队欲取道篆塘进驻贵州。
非常时期,草木皆兵。
綦江本地各保各甲,皆有部署人员巡逻放哨,一有险情,就会鸣锣提醒乡亲们躲避或转移。
二月初的一个大清早,在珠滩至雷神店之间的“关门石”上方的柏树坡,负责本甲巡逻放哨的甲长(相当于现在的社长)罗正其,突然望见远处雷神店黑压压的“长毛贼”队伍,旌旗招展,铠甲鲜亮,似乎正要列队行军。
罗正其从未见过如此多人的大部队,不免大惊失色:“完了完了!长毛贼说来就来,怎么办?怎么办?”
他三步并作两步,急匆匆跑回家找兄弟们商量。刚推开自家院门准备入内,冷不防里边直筒筒地有个东西直戳他的胸膛。
罗正其本来惊魂未定,这下更吓出一身冷汗。
原来,他大哥抱着一卷竹席子,本地话叫做“晒舰”,要出去铺在院外地上晒草药。
罗正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一把抱住大哥手头的晒舰,如此这般给大哥交代了一番。
罗大哥赶紧出门,心急火燎地叫来八九个邻居伙伴,都按吩咐带来自家的晒舰。
罗正其指挥陆续赶来的乡亲们,把晒舰卷成大炮炮筒大小,用绳索捆住,全部抹上锅底黑灰,然后极速送上柏树坡,整整齐齐摆放妥当。
太平军很快就来了,部队绵延不绝,一眼望不到头,不知究竟有多少人马。
柏树坡的柏树林外,罗正其带头点燃柏香枝叶,山间清晨本就雾气蒙蒙,此时更是烟雾弥漫,十来门“大炮”在烟雾中若隐若现。
太平军行军到此,猛然见到黑乎乎的一排“大炮”正当其冲,以为清廷早知军情,天罗地网严阵以待,就等着消灭他们。
之前打探,听得此处地名“关门石”,领队是跟随石达开多年的广西客家人,把“关门石”误听成了“关门杀”。
听到“关门杀”一词,领队不免有点“虚场伙”(本地话,“畏惧”之意),眼看山坡上云遮雾绕,看不清底细。
他心怕命丧于此,为了保存实力,赶紧下令后卫做前锋,前锋变后卫,撤!
甲长罗正其见大军远去,自己的“空城计”居然得逞,忍不住长长地吁出一口气,一下子瘫软在地。
篆塘百姓免受兵灾之祸,庆幸不已。
罗正其“晒舰大炮”吓退长毛贼的故事,也就流传开来。
无独有偶,同年三月,从江津、綦江交界处的三角塘,经九龙峡和仙凤峡到高庙铜鼓殿周边寻宝的太平军,在花耳岩遭遇本地政府加民团武装的殊死抵抗。
两军对抗多日,却旗鼓相当,谁也奈何不了谁。
太平军转战大半个中国,自然是轻装上阵。
綦、津、习本地武装却有一门三米长的青岗大炮,他们自制的铁砂土火,射程远,威力大,太平军伤亡与日俱增。
不过,太平军胜在人多势众,又多亡命之徒,多年打仗,经验丰富,战斗力不容小觑。
本地武装贵在熟悉地形,灵活利用高山深壑、密林夜色,给太平军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当时的綦、津、习三地剿匪总指挥贺老大、副总简老大,见太平军近身搏击无所畏惧,只是害怕长筒大炮。
于是,简副总献计,贺老大安排人做了几门类似篆塘“关门石”那样的“晒舰大炮”,趁着黑夜,打着灯笼火把,齐声喊着开山号子,故意虚张声势,在对岸树林里“抬”过去。
然后趁着夜色,悄悄地把晒舰大炮“扛”回原地,又一路大张旗鼓、灯笼火把的呐喊着“抬”过去。
如此这般循环往复,连夜赶晚的,不知道运送了多少门“大炮”。
太平军的侦查小队远远望过去:哎哟,见鬼,对岸的清军有那么多大炮啊?
傻了!
得,避其锋芒,撤吧!
于是太平军改道绕行。
这个“晒舰大炮”吓退长毛贼的故事,在高青大河沟、高庙花耳岩和习水的泥坝一带流传甚广。
这两则故布迷阵的“空城计”已过了一百五十多年,至今仍有不少人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