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社会人在中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周末没事翻看高铭老师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是本老书、更是本奇书,据说累计销量已突破500万。我是在2012年首次看的这本书,记得当时一个人晚上躺在床上看得毛骨悚然,如今重读一遍还是很有滋味。


你猜的没错,这本书主体内容就是作者对各种精神病患者的访谈。书中那些患者呈现的观察世界的视角真是千奇百怪,有些科学前瞻、逻辑严密,有些天马行空、瑰丽多彩,有些又阴森恐怖、令人胆寒。本书作者高铭回忆他第一次采访精神病患者时,坐在人家对面一个字也说不出来。第二次他忽然获得某种顿悟,收起自己的自我和主观价值判断,尽可能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倾听对方,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


作者在书中说,相比正常人,精神病患者往往更加缺乏倾诉的渠道,因此当有人愿意倾听他们时,他们往往会敞开心扉真诚诉说。比如书中有个小女孩,看所有人都感觉像各种动物一样,比如看妈妈像猫、看爸爸像海里的某种鱼,看作者像蜘蛛。还有位患者在月圆之夜看到满大街都是怪物之类,还有位患者能够看到蓝色的雨。


当然除了这些怪力乱神之外,有些患者对于世界的解释简直就是最最前沿的量子物理学理论,还有些患者研究古玛雅文明,有些患者研究时间尽头,有些患者研究如何从石头的视角看人类……总之各种观察世界的视角,简直令人眼界大开,同时又感觉有点毛骨悚然。


我想书中的精神病患者不同于普通正常人的区别,可能就是他们观察世界的视角过度偏离于社会规范的约束吧。像大多数正常人,一辈子沿着上学、上班、结婚生子的平稳顺滑人生轨道运行,同时所有人生轨道组成了社会这张动态发展进化的大网;当其中某个人的做法或思想对于社会产生较大扰动或潜在破坏时,社会就会定义他为精神病患者,并予以限制、隔离或清除。


可是正如本书作者高铭所言,这个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真理并不是少数服从多数,多数社会人认可的东西就是真理或世界本质,并不是这样。那么那些精神病患者的视角或思想呢?他们可能从某个侧面揭开了世界本质的神秘面纱也未可知。


即使对世界本质不感兴趣,单单是考虑到优化提升个人生活方面,我们也不应过于执着于自我单一固化的人生视角。如果个体观察世界的视角过于僵硬固化、单调刻板,那么你无意间就会变成自我视角的俘虏而不自知。就像有些精神病患者一样,他们太执着于自我视角了,认识不到还有其他观察世界的方式方法,同时也极度缺乏站在他人视角观察世界、理解他人心情和世界观的同理心之类。


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正常社会人也是这样子过日子的,执着于单一自我视角和简陋粗疏的世界观,只不过这种视角或世界观比如拼命挣钱之类,恰好符合社会规范的大框架而已。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中写道,“假如一味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凝望世间万物,世界难免会被咕嘟咕嘟地煮干。人就会身体发僵、脚步沉重,渐渐变得动弹不得。可是一旦从好几处视点眺望自己所处的立场,换句话说,一旦将自己的存在托付给别的体系,世界就会变得立体而柔软起来。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姿态。”这段话简直是一针见血、醍醐灌顶。就拿我来举例,我感觉这些年之所以没有明显进步,可能根本原因就是太执着于自我对待生活和世界的眼光和视角了,我感觉自己年纪轻轻已是一个极其僵硬刻板之人了,我打算尽快改变这一点。


唐朝大诗人陈子昂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起我们出生之前的万古时空、以及我们死亡之后的无限时光,我们当下的人生光阴匆匆简直就是电光火石一样短暂,那么这意义何在呢?


就像某位哲人说的,我们其实是一段“管道”,通过这个管道来观察和认识世界,管道本身没啥意思,并且它会速朽,这个世界才是目的。可有些人执著于自己这个管道本身,放不下对于管道的我执心和得失心之类,忘记或忽视了通过管道观察和体味这个世界的珍贵机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社会人在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