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读《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美学源于西方,在德国变成了一门特别的学科。它的内容不完全是艺术的美,而是研究人类的感觉,更恰当的说可以翻译成感觉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这五种感觉遍布全身,提供给我们很多情报,也影响我们的情绪,跟我们的身体有很大的关系。就像听一首音乐、欣赏一朵花、闻到花香,看到晚霞时,我们能产生很大的喜悦感。可是长期以来,我们不大有机会去检视这五种感官,所以德国鲍姆嘉通在其美学系统当中,就开始认为应该把这个东西设立为一门特别的学科。因为它可能与看画、听音乐有关,所以当时日本把它翻译成我们汉字里的“美学”。现在有很多人说翻译成“”感觉学”可能更准确一些。其实,也就是印度古老的经典里面所说的“眼耳鼻舌身”。

    一    美有着具有着惊人的原始的创造力和未来的创造力。

  我们常常对于自己生活中的存在与消失的东西不在意。比如我们小时候,妈妈给我们亲手缝制的新衣服,纳的千层底等,其实这衣服里、鞋子里有妈妈个性化的亲情在,思维在,观念在,审美在,伦理在。我们小时候在庙会上看到艺人手工制作的各种泥塑、编织等,现在很少看得到了。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青睐于机器化的产品,但机器化的产品里流失了很多东西,从伦理到艺术,再到美学。

    艺术创造就是人类的手,碰到了一种材料,然后利用这种材料,完成观念里的某一种造型。对材料的认知,手对材料的使用,以及如何利用手,在材料上把自己的观念和思维表达出来,这其实是人类在整个文明进步中一直发展的部分。艺术创造一定跟手的进步有关,跟观念与思维有关,跟对材料的认知有关,是这三种东西的结合。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手工业技术渐渐消失,手不再接触这种材质,创造力也会一直萎缩下去。

      这就是为什么比较先进的国家,都有所谓的民间文化材料保存。比如日本做和服带子,展会的老师傅,大家把他奉为国宝。这种染绘的技法,如果消失了,也许在整个创造力上,会消失很多东西。在佛罗伦萨有一个很有名的美术馆,里面有波提切利画作《维纳斯的诞生》。画里面那种海洋的色彩,在蓝绿之间 非常复杂。这种颜色到现在为止,所有的复制品都做不出来。看到原作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觉得真是漂亮,从来没有看到哪个幻灯片,录影带等复制品可以做到这么漂亮。到这里参观的人都去买名牌,走进一个名牌服饰店。若再往后面的办公区走会看见研发部门,真的就在研究波提切利那张画的色彩,研究如何搭配丝绸或者棉布,开发出下一季流行的服装色彩。在卢浮宫或者大英博物馆也有很重要的部门,是产品开发部门。专门研究怎么把收藏品转变成现代的观念去推广,去发展。其实他们并不仅仅把美定位在画画这件事上,可能在所有的产业基础里 一直在开发。

      绘画并不是画画一件简单的事情,画画很可能变成一种思维模式,一个思考问题的方式。画画的过程,可能也是一个解开很多神秘理论的过程,比如达芬奇的画作。

      达芬奇令人震惊的东西并不在意那一张张画的问题,而是在于他在进行很多的探讨,想要研究人类过去不知道未来可能会知道的事情。所以他的很多画作,我们今天也许不应该只是从画作的角度去看,还应该看到他在探讨研究很多复杂的问题。

    达芬奇为绘画留下了6000多份手稿,他随身携带一个很小的狭长笔记本,随时记录。他去世以后,这批东西保存很好。后来有部分被英国女王收藏,有部分在巴黎国家图书馆。最近几年,流失民间的有很多被比尔盖茨买去了。手稿记录了达芬奇当年做了很多实验,现在有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并创作出来。发现他当时设计的,比如横跨伊斯坦布尔黄金角的240米的桥梁,在力学上是完全合理的。

    他很关心音乐,曾被邀请到米兰做宫廷音乐师。他的乐器弹得很好,歌唱得也很好,还会作曲。他还设计了一个马头琴,把一根草绑在琴弦上,拨动琴弦时,取记录琴弦振动的频率,力度和琴弦振动的次数。他相信声音是一种波,他几乎是最早的声波研究者。有时候,我们看不懂达芬奇的图,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他画了很多的水波,现在我们发现,他有一段时间,一直在做流体力学的研究。他会丢一块石头到水里,观察水一波一波地荡开,然后去研究水波的区别,石头的重量,高度,掉下去的力度,和水一波一波荡开,到第几波会停滞…然后他会把这个波,跟刚才的声波连续在一起。

    有一次别人委托他画一个宗教故事。宗教里有一个叫圣杰罗姆的基督教老人,是苦修派的,很瘦,手上拿了一块石头常常要打自己的身体。达芬奇画这幅画的时候,他想了解手拉动的时候有哪几块骨骼和肌肉会动起来。当时没有解剖学,也不允许解剖。因为宗教认为身体是神创造的,不可以研究。他就偷偷的解剖尸体,这样的工作当时是会被控告的,而且会被认为是在搞巫术,所以他必须很秘密的进行。达芬奇对解剖学的贡献非常大。他把自己关在一个公墓里解剖了30具尸体,包括老人,小孩儿,女性,还有怀着孩子死去的女性。整个子宫被解剖出来,能清楚的看见婴儿在里面的情况。他把动脉和静脉全部做了解剖,是他第一个发现进入心脏的血液跟从心脏流出来的血液是不同的。今天,在医学生理学,解剖学上他都是鼻祖。在担心被逮捕,被审讯,被拷问的状态下,把自己关在公墓里,旁边是腐烂发臭的尸体,可是他仍然把毛发,器官一一归类,然后一一做笔记,这是一个惊人的过程。达芬奇是科学家还是一个艺术家,很难归类。

    还有它的飞行理论,因为达芬奇对于鸟的飞翔一直非常感兴趣,他曾经解剖过很多鸟,研究它们飞行时翅膀的伸缩。他也尝试把鸟的翅膀用不同的材料复制出来。后来,他发现自己研究的角度错误,因为鸟的飞行不只是翅膀的问题,伸张的问题,还跟空气的压力有关,所以他开始研究空气压力。

      这些草稿里记录了无数或成功或失败的研究,但是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是500年来几乎所有科学发展的基础。达芬奇不仅是一个画家,还是一个创造者。一个社会里,美的重要性可能不在于他有多少个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戏剧家,而更在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怎样能够把美作为一个向前发展的创造力,或者可以把美作为一个创造力的征兆。有人可能是搞机械的,有人可能是搞化学的,平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工作时,一般都习以为常,原地踏步。但是当他感觉到美的时候,会使他的专业,从一个机械式的普通发展提高成一种产生创造力的状况。

  二    美是一种信仰。

  为信仰解剖尸体。达芬奇那么执着的解剖尸体,除了为精确画画以外还有一个思想就是:寻找灵魂。他冒着被逮捕,被审讯,被拷问的风险解剖尸体,把一切解剖归类好以后,写了一句话:奇怪,我没有找到灵魂,人类一直说存在的灵魂到底在哪里?我为什么没有找到它?我该解剖的全部解剖了。          为了信仰画《蒙娜丽莎》。据说达芬奇是一个私生子,出生以后,他的母亲,一个地位非常低的农家女孩子,就被驱赶走了。然后他父亲娶了四次太太,继母一直对她不好。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达芬奇的心理,一直有一个缺席的母亲在。那个母亲是最美的,慈祥的,温柔的,永远懂得他的心事,永远可以安慰他。可是在现实里,是不存在的。他画出这么美的女性后,很多人都从心理学上解读,他那缺席的母亲是他对母爱的向往,是对母爱的坚定信仰。由此感悟:生命怎么活都会有遗憾的部分,那个遗憾的部分,如果经由一个很大的信仰和渴望,它会变成美。如果给这个遗憾的部分更崇高的向往,然后尊重,包容它,反而会把这个遗憾的部分变成一种生命力的圆满。

    居里夫人研究镭,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失败,但她一直相信镭就在那里,她要试出来。永不放弃的信仰是居里夫人不断释放出来的内在创造力和内在的潜能。信仰可以产生美。

三  美是一种领悟

  释迦牟尼在恒河岸边苦修,瘦到皮包骨,然后坐在菩提树下悟道。他悟道以后,开始讲生命的真谛,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部部佛经。他在上面讲,弟子在下面记笔记,比如《金刚经》“如是我闻”,就是“我当时听到了师傅怎么讲怎么讲”之类的话。有一天,他不想讲了,就在地上拿起一朵落花给大家看。大家都等着记笔记,不知道他要做什么。他的大弟子迦叶,看到这朵花儿却笑了。释迦牟尼把这朵花儿递给了领悟了的迦叶,并说他的所有智慧都在这朵花里,不用讲了。这就变成了禅宗的第一个传法——心心相印。靠心去领悟,不是靠语言去传授。这就是“拈花一笑”的故事。佛拈花,弟子微笑领悟。

    四  美是一种善良

  在印尼的巴厘岛,因为天气炎热,长了很多很美的花,其中有一种叫鸡蛋花。热带的花很突出的特征就是容易掉,而且掉下来的时候还是一朵一朵很完整的样子,很漂亮。巴厘岛人就把它们捡起来,夹在耳朵边,男女满头都是这种花。后来越掉越多,他们就用线把花串起来,挂在胸前。掉得更多,他们就用篮子把花装起来,供在佛像面前。

    由此感悟:巴厘岛人对花的态度,反映了他们对美的热爱,内心的善良。他们把花捡起来,这里面一定有惋惜,有爱,有体会到的美。把花夹在耳朵上,挂在胸前,他们希望留住这种美,希望把美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且还很善良的把美献给佛。那花还在继续掉,他们走过去都会很小心,很怕践踏到花,不敢踩过去。因为那花很漂亮,不忍践踏它,不忍它是肮脏的,难看的,衰亡的。这个“不忍”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善。如果这个部分没有了,生命的其他部分也不用谈了。

  这时候我们就会理解《红楼梦》里写的“黛玉葬花”这个章节的内涵了。黛玉葬花的行为反映黛玉的心灵有多纯洁善良。2花儿与民族文化。日本,中国唐宋

五美影响着民族文化心理。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樱花开放很短,在一刹那盛放,然后一刹那全部凋零,掉光。在樱花开放时节,日本有很多人坐在樱花树底下,盯着看樱花一直掉落。在那几天里,他们看到生命从极灿烂到全部结束。他们感觉到樱花里面传达了一个信息:它是很短暂的,时刻把自己的生命极限全部活出来,它灿烂华丽,可是短暂引起一阵叹息就不见了。由此感悟:樱花开放过程对日本的审美影响极大,以致使日本文学产生了一种美和悲剧的混合,一种美和极大的悲哀的混合。

  在日本的美当中,是包含着凋零的。比如三岛由纪夫的作品《金阁寺》,一个最美的建筑,慢慢的会油漆斑驳,会有很多蜘蛛网,很多虫去蛀它,最后变成残破,不甘的废墟。所以一个爱美的和尚,宁可在火光当中看到金阁寺燃烧而去。日本所有的美学基本上都是在这个基调上走。日本的艺术家自杀率非常高,光作家里面就有: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一个一个都是自杀,他们对生命价值的实现在于自己某一种灿烂生命的绝对完成。日本最美的俳句,诗句,都是短短的,一点点的东西,是那种追求永恒和完整的东西。

  在中国,大概从宋元开始文人就在画梅花。王冕画的《南枝春早图》就是一束灿烂开放的梅花。王冕画梅,正是蒙古入主中原,汉人受到最大压抑的时候。他觉得他要在一个极困难的环境里活得非常顽强,绝对不服输,就用梅花去象征自己,这就是梅在冰雪里面开花的意义。如果这个族群选择梅花作为象征,其实说明这个族群受到很多的压力,痛苦。面对恶劣的条件,开花是非常困难的,却一定要开花。在中国美学史上,宋朝以后才喜欢梅花,宋朝以前是不喜欢梅花的。唐代全是牡丹,周昉画的《簪花仕女图》,仕女头上戴大朵的牡丹。唐代是以牡丹为大,为花之王。因为牡丹富贵,华丽,强烈,艳丽,追求生命丰满。

六、美对竞争力的影响

桐花是雌雄同株的,一棵树上有雌花,也有雄花,它们在树上传花粉,开花是为了要授粉。雌蕊授粉以后就会结成一个油桐果儿,需要很多树木的养分,可是树上的养分是不够的,所以伟大的雄花就会飘落离开树,把所有的养分都留给雌花。我们看到花的飘零,看到花的美,若知道背后的自然知识,自然会被震动被感动的。这是生命非常动人的地方,为了繁衍下一代,它可以让自己如此凋零。其实很多生物界都有这种现象,生物学家做了一个很残酷的实验,非洲有一种很大的蚊子,在产卵时卵全部集中在腹部。他们用火去烧它,蚊子会蜷曲起来。可是生物学家发现,它全身都烧焦了,腹部的卵却全部被保护着。即使烧焦到这么惨烈的状况,卵依然可以孵化。美也许就是这种东西,也许就是生命中如此强韧的力量。生命一定要传递下去,在任何困境当中,它都必须被祝福,扩大和繁衍。

    从植物学上看,花儿开放是非常功利性的,就是招蜂引蝶。在开放的三四天里,如果蝴蝶,蜜蜂没有把它的花粉传播出去,它等于白活了,它的生命必须在这短短的几天当中完成。大部分有颜色的花里,黄色跟红色最多。因为黄色的明度最高,红色的彩度最高,蜜蜂跟蝴蝶是复眼,如果色彩不够强烈,他们不容易看到。竞争力越强,生命力越强的花,越容易让昆虫看到。有一首歌叫《情人的黄衬衫》,在谈恋爱的时候,人们常常很喜欢穿明黄色,希望被人看到很少会唱《情人的黑衬衫》。栀子花,含笑花,玉兰花等好多花都是白色的,他们不是靠色彩,而是靠香味儿来招蜂引蝶传播花粉。生命在用不同的方法完成自己,有时候,嗅觉传播的范围比视觉还要远。由此感悟:在美的世界里,每一个生命完成自己的方式不一样,所以我们不应该厚此薄彼。比如两个孩子,你不要轻易做比较

七  美让我们积极对待

  我们汉字里称一朵花的死亡,就是“谢”。这个“谢”字,可以是一种感谢,活过了一生,它完成了自己,有很多的感谢在里面。花谢了也是一种善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凋谢以后化为春泥,种子又在这里发芽。我们的生命也是这样的,也在这样的循环和延续当中。人生代代无穷已,花谢花飞花满天。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就是等着我们去发现。午后的阳光那么亮,十几米高的树后面衬着蓝色的天,繁体里的“闲”字,是“门”里面有个“月”。我们有多久没有在家门口看月亮了?美无所不在,美就在身边,可是我们没有去注意,反而要开很久的车,到一个被媒体认为美的地方,而那个美可能已经变质了。人山人海,我们能看到什么?耶稣带着12个门徒去走路,看到路边有野生的百合花。说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话“你们知道吗?即使在所罗门王一生最富有的时候,国库的宝藏都比不上这一朵野百合”。这句话留在福音书里,变成了一个对善与美的最高解读。他的意思是说,生命的生长高于帝王的权力和财富。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等着我们去发现,留意身边的美,让我们的生命有质感,让我们也活出一个美丽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读《美,看不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