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一名臣曾国藩,我们普通人从他身上能学到什么?

曾国藩被称为满清第一完人。毛泽东主席、蒋介石、梁启超先生对其都有极其高度的评价。

毛泽东: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梁启超: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一、童年阶段

据说有一天,有个小毛贼潜入曾国藩家中,想偷点东西,便藏到房梁上面,小偷看见底下有年轻人在人背书,便寻思着,等书背完了,再下来偷点东西。然而,几个时辰过去了,曾国藩依然在底下背书,小偷实在是等不住了,便从梁上跳了下来,不屑地说道,我从没见过你这么笨的,我都背会了。于是,小偷在曾国藩面前,从头到尾,把文章背了一篇,果然一字不差。曾国藩目瞪口呆地看着小偷,但小偷对此不屑一顾,便扬长而去。

曾国藩智商就是一个普通人,并没有过人之处。

二、少年求学阶段

老曾家,在曾国藩之前,没有一个读书的,都是种地的农民。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曾国藩爷爷一代,有了殷实的家业,但依然存在

一个严峻的问题,家里没有一个读书人。是曾国藩父亲打破了这一魔咒,然而曾国藩的父亲参加了16次乡试后,依然没有考中秀才,第17次乡试才考中了。

可真谓智商一般,作为儿子的曾国藩同父亲有着相似的遭遇。参加了6次乡试,依然没有考中秀才,大家都规劝曾国,说他不是读书的料。

考官对于曾国藩可真谓是深恶痛绝,考官斥责曾国藩的文章文理不通。有人曾一度将曾国藩的考卷一张贴在考试院墙面上,作为反面教材,以警醒后生,休要效仿。

第七次参加乡试的曾国藩,终于考中了秀才。从此,曾国藩有如神助,此后考试生涯,异常顺利!会试一次就通过了,进士也是第二年就考中了,这一年曾国藩仅27岁。


三、在京为官阶段

曾国藩考中进士后,被分配到了翰林院。进京之前,曾国藩从家中携带了大量的银子,因为曾国藩的俸禄都不够日常花销。

曾国藩虽受到了咸丰皇帝的赏识。通过7年的努力,从一个七品小官,晋升到了二品重臣,但曾国藩依然没有摆脱贫困的局面。朝廷

给自己的薪水压根就不够用,所以,他只能等地方官员,来京求自己办事时,象征性地收点小费,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

在京为官的那段日子里,尽管曾国藩特别想念家乡和挂念亲人,但因经济紧张,没办法回家

由此可见,曾国藩为官还是比较清廉的,虽说日子过得不好,但也坚持了下来,曾国藩的人生信条是:尚拙 敬业 明德。

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功臣。

当清政府遭受太平天国步步紧逼的时候,曾国藩主动请命,创办了湘军。然而,这支部队的经费理,属于地方武装。

清朝的正规军有八旗和绿营两支正规军,这两支军队被太平军打得溃败。

曾国藩的湘军采取“结硬寨,打呆仗”笨方法。每天行军四十里,然后让士兵挖深和宽的战壕,再建城墙保护营地。先保护好自己再去取胜利。通过这种笨方法,把太平天国起义军围困住,最终攻破洪秀全的天京。


五、洋务运动时期

在安庆设立了安庆内军械所,尝试学习西方技术,制造新式的枪炮弹药。这是清朝第一家以手工制造近代武器的军工作坊。

上文简短介绍了曾国藩的一生,那么我们普通人从他身上能学到什么呢?


1、赏罚分明,光结人脉,不护短,不嫉妒别人。

曾国藩早期在抵抗太平军时,认为有道义就能感召别人。后发现,虽“应者云集”,但最初投奔他的人都去了胡林翼那里,于是便问赵烈文:“众皆出我下,奈何尽归胡公?”

赵曰:“人皆有私,不能官,不得财,不走何待?”曾曰:“当如何?”赵曰:“集众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曾闻之甚然。他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反思道,“余昔在军营,不妄保举,不乱用钱,是以人心不附。”

后来曾国藩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有功的部下大力奖赏,并针对不同的需求,采用“武人给钱,文人给名”的政策。

曾国藩的湘军饷银比绿营高得多,士兵所得,除自用外还可赡养家室。将官饷银不仅更高,还可“沾润公费”。他还明确制定赏银规格,用重赏来“鼓好胜之心”。

此外,对于战争中的抢劫行为,他“概置不问”,采取宽容态度。湘军攻下南京后,城中财物被抢劫一空,竟无一银交与朝廷。

曾国藩担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以后,经常利用一切机会保荐幕僚当官。


许多高情商的人,他们慷慨大方、仗义疏财,赢得了广泛的人脉。人脉并不是说你利用了多少人、有多少人被你呼来唤去、有多少人为你鞠躬尽瘁,而是在于你帮了多少人。记住这句古训吧:“路经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只管耕耘,莫问前程

2、拙胜巧,勤胜聪。

曾国藩不算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对于他的智商,有不少评价认为,他应该是“中人之资”。


但曾国藩胜在不懂取巧,愿下“困勉之功”。曾国藩读书用的是笨功夫: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第二天决不翻新书。采用这些笨办法,让曾国藩打下了坚实的儒学基础,为日后升迁打好了基础。

3、学习曾国藩的自我反省和长期进取的恒心。


郦波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曾国藩一生办了两件轰轰烈烈的大事。一是剿灭太平天国起义,二是开启洋务运动。普通人更应该学习曾国藩的自省与恒心。正是他的持之以恒的自我教育、自我砥砺使他完成了从普通人到“晚晴中兴名臣之首的”蜕变。


郦波评说:“一个人的人生成就,并不一定跟你聪明与否有必然的关系。”曾国藩和这个小偷可以说是最好的例证。那么,是什么让曾国藩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这一封建社会最为推崇的成就呢?依然是他持之以恒的自我修正,克己修身。

曾国藩写日记,《求阙斋》日记一写就是一辈子,直到临死前的一天,在一只眼睛已经看不见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写日记。他最引以为豪的是他做到了不管多忙,不管形势多危急,都能“无一日不读书”。丽波评说到——曾国藩最大的过人之处,只有一样, 那就是他能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反思和学习;不断地在反思、反省和学习中进步,真正做到了“吾日三省吾身”  。   

曾国藩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他的律己之严和成为圣贤的决心。今天我们普通人学习曾国藩,是要学习他身上具有普遍启迪价值的智慧与思想。这种智慧就是“自我教育”。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最大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曾国藩资质平常,他身上也有着普通人常有的性格缺陷,一生中也做过许多错事。但是,他有一个常人最难具备的优点,就是对于任何事,对于任何错误与不足,他都做到勇于反思与自省,并以一个崇高的信仰来要求自己、检查自己,这个崇高信仰就是儒家“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与“仁爱忠恕”的道德精神。


曾国藩传: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经求学的曾国藩,在亲朋父母眼里,也是一个“笨孩子”,没什么天资和禀赋,甚至到他家行窃的小偷都耻笑他愚笨。但他能达到圣贤这境界,完全靠四字:勤奋、有恒。读曾国藩文集,能从他的叙述中得知:年轻时候的曾国藩,在追求仕途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历经多次落榜,耻辱,失败,甚至生死考验,才慢慢成就了曾国藩传奇的一生


4、尚拙求稳。


曾国藩自己曾说过:“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由于曾国藩艰难的科举经历,塑造了他“尚拙”的人生哲学,用他的一生在实践,培养了他异于常人的勤奋、吃苦和踏实的精神。他一生做事都不饶弯子,不走捷径,总是用别人眼里最笨的的方法,踏实去做,读书考科举如此,带兵打仗也是“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凭奇谋诡计,只是凭坚韧,和敌人死磕到底。在人际交往中讲究“拙诚”,待人真诚,不玩心眼。也就是这样一种“笨拙”的精神基础,促使他在今后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境界。

5、实验精神和开放态度。

曾国藩虽然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但他不像一般的儒生那样墨守成规,遇事他都乐于尝试,勤于尝试。即使身为一个文官,在国家危亡之际,他也愿意去尝试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建立军队。这该有多大的勇气和毅力!没有经费,他到处募集;没有人员,他四处招募;没有经验,他辗转思索。就这样,他创立了赫赫有名的湘军!

面对外国的侵略,他也不会一味排斥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他懂得“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且转变了以往天朝上国君临万邦的传统观念,把国际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这个在现在看来是再正常不过了,但在当时来看却是石破惊天的革命性观点!

曾国藩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身处清末动乱之际,创建湘军,开创洋务运动,培养了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名臣。对于那个时代的他而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涤荡国家动乱,寻找复兴之路,这就是他国家最大的贡献。

6、学习曾国藩务实的做事态度。

如果只一句话来学曾国藩,就学会,当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一个成功人士,在经营事业的时候,要将眼光放得长远,不计较琐碎的小事,拥有博大的胸怀。从小处着手:有些事情必须从小事做起,只有点点滴滴地积累,才能成就大事业。我们做事业,做学问,教育子女,均应如是。

后人用一副对联总结了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第一人。”


作为普通人,学习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方法,会给自己职业发展,家庭兴旺,子女教育方面都有很大的借鉴和帮助。谨记勤能补拙,谦虚谨慎是自己处世和待人接物的最好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朝第一名臣曾国藩,我们普通人从他身上能学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