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世界的中心

前两天,发生了两件事,让我深深体会到,要做到知行合一是一场艰难而漫长的旅途,是一场无限循环的游戏。

第一件是工作上的事,一名脑梗患者需要做根尖手术,因为手术风险太大,我下意识的惯性思维就是躲避,担心自己日后惹上医疗官司。所以,坚决要求患者家属,必须得到神经内科专科医师书面许可,方能进行手术。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在向患者家属解释病情时,说话声音大,而且又快又急,整个楼道都能听见我的声音。尽管后来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赶紧改为轻声说话,但我认为还是给患者家属心理造成了不适感。

第二件事是家事,我在和夫人讨论开诊所的事情,她提醒我以后给患者看病时,脾气一定要收敛,不然没人找我看病,这可是自己的生意。我一听就冒火:凭什么指责我,这都是以前的事情了,我现在一直都是和蔼可亲的。

所以,非常不高兴的怼了回去:知道了,赶紧睡觉。

事后反思这两件事,我发现自己依然没有在控制情绪上做到知行合一,在与他人沟通时,并没有做到认真倾听和积极反馈,还是不假思索的指责和推脱。

再进一步分析,这并不是没有控制好情绪的问题,而是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以谁为中心的问题?

当我选择排斥、逃避时,我就是在以我为中心。潜意识中有个“固执的自我”告诉我:我是对的,你们是错的;你们应该听我的,你们不应该批评我;你们凭什么怀疑我,指责我?我做的已经很好了。

尽管我在控制情绪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一旦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或是他人指责我时,那个“固执的自我”马上就冒出来捍卫它。

我想没有人喜欢被批评指责,然而就是有些人能做到认真的接受批评,积极地回应指责,而不是对抗。这不仅仅是沟通技能的问题,也不是内心强大的问题,而是世界观决定的。

这些人世界观是:我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我只是世界的一份子,我虽然很重要,但别人同样重要。

当我以自我为中心时,在与他人相处时,就会缺乏同情心和共情能力,自然就会产生抗拒和排斥的心理,对他人就会失去耐心。就拿这两件事来说,我既没有解决患者问题,也没有给与夫人正面积极的回应,反而产生了新问题:患者对我失去了信任,夫人对我产生了抱怨。如果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与家庭不断地出问题,那我存在的意义有在哪里呢?

阳明先生反复对弟子叮嘱:必有事焉,必有事焉。就是告诉他们,修行不是坐禅,而是遇事时时刻刻都要切己体察,不可放松,因为私欲的力量过于强大,非得不断地在事上磨,方能做到心如明镜,物来则照。

所以,我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世界观:我不是世界的中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是世界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