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谚语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是不管一个人记忆力多好,都会有忘记的时候。
一个人,一个爱好,无可厚非。喜欢用笔,记录生活,是我独特的风格。
有人说:“喜欢用笔的人,较为感性,怀旧,心思缜密,追求浪漫,是性情中人。
或多或少有一点吧,我很喜欢古代的文学家,它们富有超强的想象力。握笔有激情,笔下有感情。
我就是典型的生在现代,却活在古代的人。我是一个讲究慢节奏的人,我做什么事情都喜欢慢慢来,欲速则不达。
很喜欢木心先生的《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一直以来,都对于上世纪有一种复杂的情感。
我喜欢一笔一划写的这种方式,是有点过去时的痕迹,过来人的偏好。一般人对于喜欢用笔写字,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年人的专属,或是从事文案编辑的工作。
我喜欢手上拿着笔的那种感觉,只有手上握着笔,我才感到有灵魂,才有创作灵感,才能把心中所想全部挥洒自如的写出来。
我现在每天的日更,都是先用笔,在本子上面写草稿。又进行修改,反复检查,再定稿,最后再输入到手机,发送到。
我们不能丢了对汉字的认知!让我来给大家科普一下,手写汉字的重要性。
用手写好汉字是一种文化担当
日前,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它让人们惊叹汉字达人超强的听写能力之外,也敲响了汉字手写的警钟。
“提笔忘字”自古都有,难道当下不会手写的现象都应该归罪于“键盘”吗?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讲,确实有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人们手写汉字的意识和能力。
现如今是网络时代,也降低了汉字本身手写的实用功能,好像手写都成了一种奢侈,这都是键盘惹的祸啊!
汉字手写作为母语表达的基本能力,随着现在的实用性渐渐退化,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已经被挤兑到了边缘。越是基础的,越容易被遗忘,太悲哀啊!
“汉字书写危机”的背后,也跟语文教育的方式有关。对于识字教学,现在不少语文老师,都把汉字当做一个符号来教,强调的是它的笔画和笔顺,而忘记了汉字本身的意义。
中华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作为文化载体的汉字却在遭遇“书写危机”,这是不是在拷问我们的文化自信力呢?
看了这个节目,我醍醐灌顶。最开始,我只是把手写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习惯。看了之后,让我有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有了一种不一样的使命感。
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有这种觉醒。我很欣赏能够写得一手好字的人,不是说见字如见面吗?看一个人的字,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
毛笔字也是我心之所向:“研一碟黛墨,执一支素笔。铺一张宣纸,抄一页馨香小楷”。书法是雅事,字好好写,话好好说,这感觉多妙!
书法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大学问。高深莫测,我还不敢挑战,就先把写字这个习惯秉持下去,带动更多的人。
我之所以喜欢用写的方式,也有我自己的想法。因为我只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我从出身社会以来,就手写了很多笔记。有关于工作上的,有关于孩子成长的,笔记本是多的数不胜数。不管我搬家搬去哪里,我都不会丢下它们。我本子上面都记得清清楚楚,何年何月,哪一天,天气如何,星期几。
当天在哪里学习培训,或是晨会讲了些什么重点事情,今天有谁表现突出,领导又有什么新的指示,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我一点一滴全部都记下来。
在你们看来可能觉得很琐碎,都是些不值得记录的事情。甚至会认为,写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都是在浪费本子。
在当下你会觉得这些都不重要,不需要写下来,听一听就行了。但是,当你若干年后,再来翻这些笔记本,你会突然感谢曾经的自己,这些简直就是一笔财富啊,是你人生中的宝藏。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了,《突围时刻》里闫妮饰演的石红杏,她就是爱用笔写,她工作的六年时间里手写了176本笔记本。事无巨细,我比起她写的还差的远。
这些你的成长历史,都是有迹可循的,你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你的一路以来的心酸历程,你经历的每个瞬间。
我又想到了我对孩子的成长记录,我有几本笔记本是专门记录孩子的。从他出生的那天起,到现在快三岁的时光,我都有给他写下来。
我是想着等他以后长大18岁了,我就作为成人礼送给他。你想一想,有什么礼物比你亲手一字一字的手写的情意更珍贵,更感动。这绝对是妈妈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没有之一。
我一直这样记录着,也是想着等以后到了桑榆之年的年纪,也能有一个关于自己年轻事迹的历史存在。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坐在窗台,翻看着自己一路走过来的脚印,我想那时的自己也会很开心的。
记录生活的方式有千万种,我唯独偏爱书写这一种。
电子科技我也是持有怀疑的,机器也有坏的时候,也有失灵的时候。要是你的心血全部都寄托在一个电子产品,那万一有那么一天呢?我们还是应该相信自己才万无一失。
为了让大家的心血都不付之东流,还是建议用手也写一遍吧,做两手准备也好啊。而且,手写是原创,是第一经手人,更具有价值。
你不妨大胆尝试拿起笔,说不定能够带给你很多的奇思妙想,这是于私的个人建议。于公的话,刚才也讲到了,手写汉字是一种文化,生为华夏儿女,我们应该传承下去。
五千年前,一个叫仓颉的人,用他的智慧创造出了一群跃然笔下的文字精灵。它们,作为华夏族人母语的符号欢唱着从历史之河奔流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