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毛姆的好几本书,《面纱》,《刀锋》,又发现好几个朋友在读《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并且交口称赞,于是也赶紧放到我的书目里。
没看过毛姆的随笔,想不到这是一本如此有趣的书,不仅有对阅读意义的独特思考,也有着对若干自小便铭记的名著及其作者的评价,更有不少关于作者的生平为人,奇闻逸事。看过了有名的鸡蛋,这次算是又间接看了下蛋的母鸡,可谓十分过瘾。一口气读完,激起很多年轻时的回忆。
毛姆的时代离那些大名鼎鼎的名作家的生活还不算十分久远,聚焦的那些小说我多数都在学生时代读过,算起来也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不少已经淡忘,仅仅满足于曾经读过。
毛姆对这些作者的评价,有时觉得苛刻。至少我读书的时候对作者的介绍都是十分严肃的,基本上讲的都是这些大家在文学史上的伟大成就,需仰视方可见。偏偏毛姆的描述里,伟大的作品背后,差不多都有一个悲剧的人物,一段不怎么光彩的人生,或者许多荒诞不羁的故事,在他笔下这些品格有着缺陷的作家,真可说打破了我的印象, 让伟人走下了神坛。
这么多篇随笔,最为感概的是关于托尔斯泰和他的《战争与和平》。好久没看到对这部书的评价,仅仅是提起这部书,就让我一边看一边想起许多年前在我小小的书桌前看书的日子。
是的,就是这部书,我初中读的第一部大部头,第一部俄国人写的书。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书是从学校图书馆借的。
那段时间同学们大概都在读金庸的武侠书,我也看了不少。但听到语文课上老师讲到《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多么伟大的作品,自诩为文学爱好者,当然也想挑战一下。
我们中学是个很小的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也十分有限,甚至借书的人也不多。一间不大的屋子,管理员老师埋在一堆卡片中间,听说我要借这部书,吃了一惊。但还是一边嘟囔着我听不清的话一边进到里屋去翻找,好一阵子拿出了两本书,对我说,一次只能借两本,这书一套四本,你先看这两本吧。看他的表情,似乎是说能看完这两本算你厉害,估计后面的也不用看了。
书是简洁的白色封皮,简单的印着书名和作者。字很小,印得密密麻麻,纸张也很软,看上去不像小说,倒像是某种学术论文。
我记得自己是偷偷开始看的,大概也害怕看不下去说出来有点丢人,只在回家后,睡觉前看一阵子。
果不其然,开始就十分艰难。我被中译本长长的晦涩的句子搞得晕头转向,加上难以辨识的长长的俄国人的名字,基本上几页翻过去,我完全不知道在读什么。
现在已经忘了为什么没有放弃,反正我咬着牙读下去了,不管懂不懂,终究一页一页翻过去了。花了很久才看完第一本,大概有了模糊的印象,知道了那遥远时代的战争,年轻的公爵,美丽的公爵女儿,一本书下来,虽然还是有些糊涂,却能够感觉到在战争中的种种残酷与和平后方的华丽生活。
我翻开了第二本,并且自动把长长的名字简化为符号,记住了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这几个是我目前能想起的仅有的人物。看第二卷让我陷入了一种奇怪的氛围里。
每天回到家,都会带着战栗继续翻看,一面仍然痛苦于复杂的人物和关系,一面却忍不住地看下去。
接着是第三卷第四卷,图书馆老师带着不可思议的表情给我换了后两卷,还半开玩笑的问我,好看吗?
我忘记怎么回答,也忘记了书里的具体情节,大概现在让我再重读,会觉得并没有看过。说不清好在哪儿,甚至无法复述书里讲了些什么。
我最深的印象全在于读书时沉浸的氛围。那一段时间,每当打开书,我就仿佛掉进了时空隧道,被一种弥漫的强烈的凝重感包围,硝烟弥漫的战场,伤感痛苦的爱情,一切笼罩在烟雾中,那些充满情绪的对白独白,那些在痛苦和快乐中挣扎的人,那些骑着马的士兵,都在隆隆的炮声中走出来,沿着历史的长卷,经过我,经过岁月。
不知道是记忆的错觉还是确有其事,我似乎曾经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过,似乎为书中人物或某个情节落过泪…
看完的时候我记得自己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惆怅,好像不相信就这么结束了,不相信我就这么看完了。简直像是从一个漫长复杂的梦境醒来。
阅读时整个人被笼罩在文字营造的氛围中,这感觉十分神奇而美妙,好似这本书构筑了一个城堡,只属于你一个人,可以自由徜徉细细品味。多年后在看《百年孤独》时,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觉。
大概这就是名家大篇带来的不同感受。那时还没有网络,也不能找到资料去了解托尔斯泰其人,直到前不久看《人类群星闪耀时》,看到老年托尔斯泰出走病逝的一章,才知道他的压抑的个人感情生活,他所主张的共有和道德完美主义。等看到毛姆专门写到托尔斯泰的作品和他的为人,他的热情和易于厌倦,他的信仰,这个人物,这个伟大的作品背后的伟大的作家,开始丰满起来。
阅读,会给人不同的世界和体验。回忆起这一切,让我有了想再看一遍这部作品的冲动。这一次,又会是什么样的体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