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七十


教学常规漫谈  之七十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的个体,是一个个的“小世界”,每个学生情况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捕提学生的困惑,抓住时机,看准火候点拨。

于“愤悱”之时点拨。教师的点拨,首先要建立在学生具有积极求悟的心态的基础上。因为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点拨外因只有通过学生求悟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否则会劳而无益。其次,学生心愤求通,口悱难达,急需教师点拨,教师适时点拨,能收到“指点迷津”之效。

如:一道数学题:一个长方体木块,长2分米,沿横截面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表面积增加0.5平方分米,求这个长方体木块的体积。

乍一看题,学生无从下手,情绪低落。提示学生画图,同学们画着,讨论着,探索着,似乎明白了点什么,但最后还是张着双双渴求而迷茫的眼睛。教师这时顺手拿起两个粉笔盒拼上,又掰开,然后把多出来的两个面对着学生。学生茅塞顿开,一下子就明白了,增加的表面积就是两横截面的面积。

于众说纷纭之时点拨。一堂课,有些学生常为一个问题争得不可开交。这往往说明学生遇到了思维障碍,产生了认知冲突。如果教师适时给予学生一些点拨,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便有“拨开云雾见明月”之效。

一位教师在教学“求长(正)方体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苹果的体积。学生起初愣住了,接着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没学过计算苹果的体积;有的说:苹果的形状不规则。教师点拨:可不可以把这个不规则体积转化成规则体积呢?经过一番动脑,有的学生说:用橡皮泥捏一个苹果,再改捏成长(正)方体,就知道了;有的说:把苹果切成长方体;有的说:这都不精确。这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判断,而是端来一个盛了一些水的长(正)方体容器,将苹果放入。既方便又精确。这一设计不但帮助学生走出了困境,而且提高了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可谓一石二鸟。

于似“通”实“未通”之时点拨。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在课业教学中总能善于捕捉学生表面通实际未通的情况。那么,什么是表面通实际未通的情况呢?一是部分好学生的正确答案起了迷感作用,看起来人人都会说,就觉得学生都懂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还云里雾里,没理清头绪,二是书上的答案起到迷感作用,学生跟着教材照搬下来,而没有理解内在的深层含义。这两种现象都披着“正确答案”的外衣,所以,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看清学生对正确答案是否真理解,这时候,我们的点拨就应该是一种“主动出击”了。如,教应用题时,题目问:小红用了多少钱?学生都说18元钱。教师不动声色地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在括号里填上单位(钱),边填边说:如果问用了多少钱,就说18钱;如果问用了多少时间,就说18时间;如果问小红有多重,就说18重……此时,学生哄堂大笑,议论纷纷,很快指出了答案的错误。这位教师以丰富的经验洞察到学生没有实实在在建立起人民币的概念,才来这一招“自问自答”。不着痕迹地进行了点拨,相信他的学生头脑里对人民币单位的记忆永远会是这生动的画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