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说》日课 (211~220)卷四 问易篇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18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20课/总第928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贾琼问君子之道。子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贾琼问君子之道。

文中子说:“若不反复思考其所行之道,则无法求得。”


感受:

君子之道,中道,

过与不及间反复调整。


二一附曰: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唯在“返观内照”时

见得元上生几念处

过乎

不及乎

中乎

由此处定得

持中以行之

最见圣贤风致

正是用功时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17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19课/总第927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爱名尚利,小人哉!

未见仁者而好名利者也。”


译文:

文中子说:

“爱慕虚名,崇尚利益,真是小人啊!

没见过仁义之人喜好名利的。”


感受:

爱慕虚名,崇尚利益

七情内伤,六欲外感

笨笨蠢蠢,不得作主


仁者,天地间之大人

义者,内有善美之宜,外显可畏之威


二一附曰

内有善美之宜,外显可畏之威

师友此句


天地设名利,

圣人以此导人向善!

此“名利”,

皆是于圣人心元上

宜生生而生得万象万形见

天地仁人之善巧方便手段耳

小人外逐而以之为七情六欲之所据

一生名利匆匆过

何其叹之,慨之!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16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18课/总第926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

“处贫贱而不慑,可以富贵矣;

僮仆称其恩,可以从政矣;

交游称其信,可以立功矣。”


译文:

文中子说:

贫困时不丧失志气,这样的人能够变得富贵;

奴仆都称颂他的恩德,这样的人能为官从政;

朋友都称赞他的信义,这样的人能建功立业。


感受:

诚于中而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二一附曰:

贫贱不慑,可以富贵;

僮仆称恩,可以从政;

交游称信,可以立功。

君子识人

于日用之间

于伦常之处

微末而见大体

如是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15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17课/总第925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

“达制、命之道,其知王公之所为乎?其得变化之心乎?

达志、事之道,其知君臣之所难乎?其得仁义之几乎?”


译文:

文中子说:

“明达《续书》中制,命的思想,

应该就懂得了天子和公卿的要务了吧?

应该就掌握了教化的本质了吧?

明达《续书》中志,事的思想,

应该就懂得了君主和臣子的难处了吧?

应该就掌握了仁义的要义了吧?”


感受:

形于外,而知内心,

诚于中,而知外形。


二一附曰:

达道制命,王公所为,变化心得?

志事达道,君臣所难,仁义得几?


《续书》

于制命,志事处,

为王公君臣教化仁义

指其所向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14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16课/总第924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事之于命也,犹志之有制乎?非仁义发中,不能济也。”


译文:

文中子说:“《续书》中的事与命,就好比志与制的关系!

如果仁义不发自内心,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


感受:

事与志,发乎中,

命与制,形于外。


二一附曰:

《续书》须善会:

事之于命,志之有制!

仁义发中,方能得济。

都是素位初心

事来应几而言

待后生

籍之会先达

籍之明天地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13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15课/总第923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贾琼习《书》,至郅惲之事,问于子曰:“敢问事、命、志、制之别。”

子曰:“制、命,吾著其道焉,志、事吾著其节焉。”


贾琼以告叔恬。

叔恬曰:“《书》其无遗乎?《书》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其道之谓乎?

《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其节之谓乎?”


子闻之曰:“凝其知《书》矣。”


译文:

贾琼修习《续书》,读到《郅惲之事》,

向文中子请教说:

“请问事,命,志,制的区别。”

文中子说:

“制,命,我用来记录人的思想;志,事,我用来记录人的品节。”


贾琼把这些告诉叔恬,

叔恬说:“《续书》应该没有遗漏什么?

《尚书》说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说的是道吧?

《诗经》说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这说的是节吧?”


文中子听闻后说:“王凝懂得《续书》之要义了。”


感受:

郅恽(zhì yùn),字君章,汝南郡西平县(今河南金河南)人。东汉时期大臣。

精通《韩诗》《严氏春秋》,明白天文历数。

随积弩将军傅俊东徇扬州,授汝南郡功曹。

客居江夏教授,举孝廉出身,拜为上东城门候。

教导皇太子刘强《韩诗》,劝谏太子让位。


王莽代汉时,郅恽不顾自己人微言轻,上书王莽说:“当今的天象表明,汉朝江山气数还长,上天告诫你,应该本分地做好臣子,可以转祸为福。你不能违天命窃王位,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上天是你的严父,臣民是你的孝子,父亲的教诲不能废除,子民的话不能不听,请你仔细地考虑一下。”王莽大怒,当即下令将郅恽逮捕入狱。王莽指派宦官近臣威胁郅恽。郅恽却说:“我所说的都是天文圣意,不是狂人所能编造的。”郅恽后虽经赦免,却过着逃亡的生活。


事者,行事之心迹。

命者,事应天命者。

志者,志蕴于心。

制者,志行于礼义者。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植物,根、茎、叶都可以食用,但根、茎有苦味,世人都不愿意食用。

字面意思,采摘葑和菲,不要因为其根、茎有苦味,就连其叶子也不要。

引申为,在选择和使用人才时,要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不能因人有所短,就忽略了其长处。


二一附曰:

先师

觉民行道处

为文以传道义

制命著道,志事著节。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12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14课/总第922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读《洪范谠议》,

曰:“三教于是乎可一矣。”

程元、魏徵进曰:“何谓也?”

子曰:“使民不倦。”


译文:

文中子读《洪范谠议》说,儒释道三教这样就可以统一了。

程元,魏徵上前问:“为何这样说?”

文中子说:“开通变革,为民谋福,使百姓不劳苦倦怠。”


感受:

《洪范》五皇极者,义贵中道尔。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者,天地万物中和之物也。

教虽三而人则一矣,是故人道为三教之共旨。


使民不倦,即: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二一附曰:

《洪范谠议》,

五皇极者,义贵中道

落实生活,三教可一!

生生不息,使民不倦!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11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13课/总第921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程元曰:“三教何如?”

子曰:“政恶多门久矣。”

曰:“废之何如?”

子曰:“非尔所及也。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译文:

程元问,儒释道三教并行如何?

文中子说,教不一政多门而生乱很久了。


程元问,直接废除如何?

文中子说,这不是你所能办到的,真君,建德年间的事,反而推波助澜,鼓风灭火,适得其反。


感受:

真君,北魏太武 拓跋焘 年号,北魏太武帝灭佛,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始,至其驾崩,废佛时间共六年。

北魏太武帝初崇佛教,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

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

太平真君五年,诏禁王公以下至庶人私养沙门,九月杀政变未遂的僧领玄高、慧崇等。

七年,太武帝西征到达长安,见佛寺内藏有兵器,又查出酿酒、财宝,发现僧侣与室女私通,即立禁佛。

司徒崔浩上疏请诛天下沙门,毁诸寺院经像。

三月,帝下诏诛长安沙门,并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晃下令废除全国佛教。

太子尊崇佛教,缓发诏书,使远近皆有所豫闻。

因此四方沙门多亡匿逃脱,金银佛像及经书被秘密收藏,仅有一部分僧人被戮,而魏境内寺宇建筑却多被毁。

太武帝死后,文成帝继位,诏复佛法。佛教又得以恢复。


建德,北周武帝 宇文邕 年号。

南北朝时期,动乱频发,干戈四起,君主杀戮过多,害怕自己死后下地狱,因此,讲求因果报应的佛教,便成了统治阶层的集体信仰。为了体现统治阶层的恩威浩荡,凡皈依佛门者,皆无需缴纳赋税和服徭役。一时佛教大为兴盛,无论是皇家还是平民,都渴望通过施舍财物以换取佛祖的庇佑。强大起来的佛教,逐渐拥有了大片土地,形成了特有的“寺院经济”。此外下层人民因不堪忍受繁重的赋税摇役,也往往“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 ,将自己名下的土地送给寺院,求得寺院在经济上的庇护,以逃避政府剥削。

据史料记载,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北周境内有佛寺四万多座,僧侣人口高达三百万。这相当于平均每三个北周人里面,就有一个出家人。

僧侣人口越多,国家发展的阻力就越大。宇文邕并不想看到这种情况继续蔓延。为了尽快完成统一大业,他只能被迫学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那样实行“灭佛”政策,及时止损。

在正式下达全面禁佛的诏令上,宇文邕只是明令全国僧侣还俗,但并不杀人。同时,他主张召集有名望的儒、释、道三家学者共聚一堂,好好讨论三教合流的问题。

经过一场温和的“灭佛”运动,北周并没有产生强烈动荡。相反,由于僧侣们的还俗以及寺院的关门,打破了固有的“寺院经济”体系,使得大量土地从寺院回归国有,为帝国的发展提供了储备力量。而大量的还俗僧侣,也极大地补充了帝国的劳动力和军事力量。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五月,统一北方后的宇文邕率领五路大军讨伐突厥途中病重。回到洛阳当天,这名毕生致力于强军富国的君主,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36岁。


二一附曰:

落实生活处,三教合一!

生生不息处,政教善巧!

须是有圣人

立得住

转得万教万法注一心

行得万教万法滋养万物

见得万类霜天尽自由!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10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12课/总第920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谓“太和之政近雅矣,一明中国之有法。惜也,不得行穆公之道。”


译文:

文中子说,

孝文帝的太和之政已经接近王道正统,全面彰明中原传统的古制礼法。

可惜的是,没有施行晋阳穆公的主张。


感受:

拓跋宏(467年~499年),汉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

皇兴三年(469年),册立皇太子。

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

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冯太后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再颁俸禄制,孝文帝深受影响。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

收藏古今汉家典籍,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废太子元恂。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史称“太和改制”,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拓跋宏于军中积劳成疾,临终仍心怀“仰光七庙,俯济苍生”之志  ,后驾崩于谷塘原行宫,年仅三十三岁,谥号孝文,庙号高祖,葬于长陵。


二一附曰:

北魏孝文帝

政雅彰明中国有法

惜三十三而崩

长令后人掩卷叹!!!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09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11课/总第919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曰:

“晋而下,何其纷纷多主也?

吾视惠、怀伤之,舍三国将安取志乎?

三国何其孜孜多虞乎?吾视桓、灵伤之,舍两汉将安取制乎?”


译文:

文中子说,

晋朝以后,王朝更迭何其频繁!

我看到晋惠帝,晋怀帝之事就伤心,

除了三国,又有谁抱有平定天下的大“志”呢?

然三国是多么忙于权谋欺诈!


我看到汉恒帝,汉灵帝之事就无比伤心,

除了两汉明主,又有谁能胸怀澄清天下的宏“制”呢?


感受:

晋惠帝,司马衷(259-307),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次子,西晋第二位皇帝,在位17年。

其人愚钝无才,不堪大任,以致皇后贾氏专政,朝政混乱不堪,终在“八王之乱”中丢掉皇位,颠沛流离。


晋怀帝,司马炽(284-313),字丰度,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西晋第四位皇帝。

永嘉元年(307)即位,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

时五胡之乱萌动,皇室斗争日炽。

永嘉五年(311),司马越卒,汉昭武帝刘聪趁势攻破洛阳,造成永嘉之乱,晋怀帝被俘。

建兴元年(313),为刘聪毒杀。


汉桓帝,刘志(132年—167年),146~167年在位,字意。

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东汉第十位皇帝。

本初元年(146),汉质帝崩,刘志被梁太后兄大将军梁冀迎入南宫即位。

梁太后临朝听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权。

延熹二年(159),依靠宦官单超等诛大将军梁冀,并翦除其党羽。自此,朝政转入宦官之手。

由于宦官肆虐,党同伐异,导致官僚士大夫不满。

延熹九年(166),世家豪族与太学生联合反对宦官,造成第一次“党锢之祸”。

在位期间,贪腐盛行,卖官鬻爵,荒淫无度,宫女多达五六千人。


汉灵帝,刘宏(156年~189年),东汉第十二位皇帝(168年~189年在位),汉章帝刘炟的玄孙。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

在位期间,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

又设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卖官鬻爵用于享乐。

在位晚期,爆发了黄巾起义。


七制之主,汉代兴立文武功业的圣君,

指西汉高祖,文帝,武帝,宣帝,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


二一附曰:

惠、怀伤之,三国取志!

桓、灵伤之,两汉取制!

抚古以思未来

文师看得真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说》日课 (211~220)卷四 问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