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双减"政策的影响,儿子的一对一口语课要退费,由于退费周期比较长,迫切想要了解最新动态的我,几经周折,加入了一个退费群,进群之后,发现中国家长对孩子课外辅导的投入,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有个家长尽然买了150万的课程。
还有很多家长,学费都是分期付款的,只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可是,过多的课程,并没有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而,让他们丧失了自驱力,学习只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期望,家长从未想过走进孩子的内心,一厢情愿的付出收效甚微。
那我们到底怎样培养孩子,才能事半功倍呢?
《世界是我们的课堂》告诉我们,真正决定孩子未来的是看不见的核心能力和全人品格,着眼于这些关键词,才能让孩子走的更远。
本书作者张华,少年商学院创始人,三个孩子的爸爸。曾为知名财经媒体人,任职于《南方周末》,为了孩子转型做教育,致力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国际化学校。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要尊重孩子,允许孩子犯错,要坚持长期主义,不要陷入技能训练的误区,让孩子在认识自己和感知世界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内在的驱动力和人生的使命。
1.阅读经典,丰富孩子的生命底色
双减以前,经常碰到小区里的一个阿姨,吐槽孙女的作业太多:一年级的孩子每天写作业写到十点多。而我儿子都三年级了,作业都很少,当时,心里还有隐隐的担忧,担心儿子这样基础不牢,以后上了初中,面对陡然增大的压力会无所适从。
直到看到《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中说:课后阅读20分钟,胜过写作业2个小时,才算找到了心理安慰。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美国佛罗里达州马里恩县一所小学的校长认为,太多的作业危害孩子的成长,并且使其对学校产生负面的感受与评价。
于是他做出过一个大胆的决定:不让孩子带作业回家,原来的作业时间改为阅读20分钟。
半年后,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并未下降。
无独有偶,北京十一学校总校长、国家督学李希贵,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年他在山东高密四中任教,当年高一扩招了两个班,因为没有招到语文老师。
在近一个学期里,这两个班的同学都在语文课时自主阅读,结果,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这两个班的语文基础知识成绩并不比平行班差,阅读和写作的成绩比平行班,还要高。
为了进一步“实验”,李老师让刚上初一的儿子和初三复读的侄女,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 结果:当年高三的平均分是84.5分,而他儿子考了82分,侄女考了85分。
李老师的儿子在初三时,用当年的高考试卷测评了一下,考了120分。
这是为什么呢?李老师总结说:他们两个都是在不同年龄阅读大量适合他们的名著名篇,这些经典,提升了他们认知水平,使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超过了同龄人。
而这种认知能力,一旦习得,就会受益终身。
孩子上学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好地生活,而不是考一个好看的分数,而阅读却可以一箭双雕,既可以帮助孩子应对考试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孩子认识自己和世界,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大量的阅读使孩子的内心充盈而丰富,看待问题更加全面,更能洞察世间万象。
作家余华曾经说过:当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开始阅读经典作品,那么他的少年就会被经典作品中最为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带走,当他成年以后就会发现人类共有的智慧和灵魂在自己的身上得到了延续。
所以,从长远的眼光看,减少课后作业,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自主阅读经典,是十分比必要的。
2.尊重孩子,让孩子找到自驱力
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孩子的想法和我们不一致的情况。
我家邻居的小孩学了一段时间的钢琴,感觉不喜欢,妈妈一定要她坚持,为了练琴的事情,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妈妈说:练琴代表坚持,代表毅力,其他事情都可以谈,唯独这件事情没有商量的余地。
确实,做父母的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害怕孩子偶尔的脱轨,会导致成长过程中的负面的连锁反应,宁可双方都痛苦,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
下面让我们看看在面对比上述情况棘手一千倍的情况时,美国公立小学老师——“硅谷教母”埃丝特·沃西基,是怎么做的,她曾是篮球明星林书豪的老师,乔布斯为了让女儿做她的学生,不惜让女儿从私立学校退学,进入她所在的学校。
埃丝特养育了三个卓越的女儿——一位是“谷歌之母”、现任YouTube的CEO,另一位是基因公司的创始人,还有一位名校教授。
她的三女儿安妮从耶鲁大学生物学专业毕业后,回到硅谷的家中,就开始在大街上贴广告,她要去做保姆,帮别人照看孩子。
这种事放在普通人身上,肯定天都塌了,“天哪,我辛辛苦苦供你读名校,你却要去做保姆,你对得起我吗?”
埃丝特虽然不希望安妮做保姆,但是她并没有反对,表示保姆也是一个很有价值工作,我尊重你的选择。
但是她会时不时地,给安妮提供一些生物学方面的招聘信息,过了一段时间,安妮突然对她说:我打算去纽约参加一个面试。
后来,她越来越喜欢基因检测这件事,并创立了自己的公司“23和我”,成为了科技新锐。
埃丝特依据的原则就是:父母要做孩子的副驾驶,为孩子指点一下方向,最终做决定的还是孩子。
就像《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中说的那样,要尊重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由和乐趣。这样的孩子才有创造力,才会展现出生命力,也会从一次次的自我决策中学会自立、自强。
3.培养孩子的抗挫力,让孩子走的更远
我儿子学了三年多的围棋,我一直以为他会坚持到小学毕业,可是上个暑假带他出去玩了一个月,就停了一个月的课。
回来之后,怎么都不肯去上课了,跟老师沟通之后,老师说他自己的儿子也出现过这种情况,缺了一段时间的课之后,担心下不过其他同学就拒绝上课了。
后来,我问儿子:是不是怕下不过别的同学,丢脸?
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中说:从失败中得到教益对孩子来说是一件礼物,千万不要推卸责任。
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这件事,在我儿子身上体现得太明显了。
每次上完一对一外教课之后,课后作业环节,就是最考验我耐心的环节,因为每错一道题,他的眼泪就喷薄而出,好像收到了极大的屈辱。
出于对失败的恐惧,选择逃避,而不是面对,其实是为了保护自己弱小的自尊,把失败当成了成功的对立面,从而失去了从失败中学习成长的机会。
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个视频,讲述了一位父亲如何处理孩子没考好这件事情:
女儿把考了60几分的试卷拿给爸爸签字,爸爸耐心的看完试卷说:女儿你记住,等你长大后,没有人在意你三年级期中考试考了多少分,而只会关注你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后他问女儿子:你们班最高分多少分?孩子说:100分。
爸爸说:你看,考100分的同学就没有必要参加这次考试,他没有检查出自己的任何可以改进的地方,而你却检查出30多分需要改进的地方,你赚到了呀,孩子。
这位家长对待失败或挫折的态度,充满了智慧,孩子今后在面对失败时,就不会害怕,而是从失败中学习,最终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考试失利、晋级失败、失恋...本来就是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从失败中汲取能量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在芬兰,每年的10月13日是“国际失败日”,这一天,鼓励所有人“自曝其短”,分享自己犯错的经历,失败的教训,这样一来,极大的释放了人们对于失败的恐惧心情,摆脱了了对失败的恐惧。
成功的对立面不是失败,而是不敢尝试导致的平庸,学会面对失败是人生的必修课。
《世界是我们的课堂》是一部让孩子身心平衡发展的成长指南,不仅告诉我们很多引导孩子的实用方法,还向我们传递教育的前沿理念,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一个合格的“全球公民”的基本素质,给双减之后,育儿焦虑的父母指明了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