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教 | 教育部门发文整改家长群,是加强管理还是“管太多”?

图片来源:pexels

北京市教委近日公布《关于加强中小学APP、互联网群组、公众账号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区要在3月1日前对中小学使用的APP、微信群、QQ群,以及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进行全面排查整改。群内不得发布学生成绩、排名,不批评或表扬学生,制造焦虑。不得发布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广告、求助、募捐、拼课等信息。要尊重学生隐私,不攀比家庭背景、不晒娃,不刷屏问候、点赞,不得发红包。

北京市教育部门对APP、微信群的治理,其实并无多大新意。对校园APP进行治理,此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北京市教委的通知,是对教育部通知的进一步重申;而规定微信群、QQ群内不得发布学生成绩、排名,不批评或表扬学生,制造焦虑诸如此类,在之前已有地方教育部门做出类似规定。但是,这还是引起教师和家长热议,有人为之点赞,认为加强管理很有必要,也有人吐槽,觉得微信群、QQ群怎么建、怎么使用,这应该由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决定,不需要教育部门操心。

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教育部门的管理边界是什么?学校、老师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我国一些学校所建的家校群、家长群,出现各种问题,引起社会舆论质疑,但似乎依靠学校老师、家长自身的力量,这些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于是教育部门出手管理,制订规定,要求学校老师和家长执行,而教育部门出手管理,又带来什么都要管的质疑。要减少政府部门发文要求学校要求老师、家长做什么,需要中小学实行现代治理,切实建立并发挥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提高现代治理能力。

有机构在总结2018年我国教育发展时指出,2018年,各级政府的教育发文数量仍在增长,发文机构级别在提高,内容雷同的文件反复发的现象增多。上一级机构发文后下面层层转发,全国大多数地区中小学每年要收到1000份以上的各种文件,大学每年收到数百份文件。

这种发文治理模式,一方面是形式主义,而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个现实问题,即如果不转发,就体现不了对工作的重视,而学校也就可能不落实。大家所见的是,一个全国性的治理工作,需要各省教育厅再出台文件,学校则采取观望的态度,而不是在国家出台治理文件之后,各地、各校就马上落实。

减少政府部门发文,需要学校有自主办学的主动性,同时有自主办学的机制。拿家校群来说,如果学校有现代治理能力,那么,就会由学校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共同商议家校群的群规,要求群内的教师和家长执行,比如,家校群就是工作群,主要用于发布学校信息,不得发布其他信息,这样,就让家校群发挥信息发布作用,而不是让教师和家长都深受其累的一个群。

至于家长群,这应该是家长自发建群,与学校没有什么关系,其群规应该由家长委员会制订。教育部门或者学校要求家长群怎么建、怎么管,是超出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权限。这折射出家长委员会并不独立。家长群可以是家长委员会的工作群,也可以是家长交流教育心得的一个群,这和家校群是不同的。

当然,教育部门、学校也有苦衷,因为如果家长群发生什么问题,社会舆论,以及部分家长会把责任推给学校和教育部门,比如,家长群发起募捐,这本来是家长的自愿,但可能被理解为“强捐”,责任可能最后要落到学校身上;还比如,家长群交流拼课,这也是家长的自主行为,但可能被理解为学校纵容补课。这就要求家长委员会真正做到独立,同时,所有家长要理解家长自发建的家长群和学校主导建设的家校群的不同性质。

包括校园APP的使用,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能充分发挥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在采用校园APP中的作用,APP又能起到学习教育的作用,那么,有毒的APP是不可能进入到校园中的,还会帮助孩子学习成长,但现在这也需要教育部门发文进行治理。因此,在吐槽教育部门发文多的同时,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思考怎样完善学校内部治理机制,这是理顺教育部门和学校、老师、学生、家长权责关系十分重要的方面。

目前,国家对于中小学生教育方面还是相当重视的,因此也激发了k12教育培训行业的兴起,更多人投入到教育行业中来,也必将会加大政府监管力度,未来,在教育行业中,希望会有更多像EduSoho的企业,专做教育,用科技改变教育。

本文来自芥末堆官网,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EduSoho网校系统”微信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问教 | 教育部门发文整改家长群,是加强管理还是“管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