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名字 ——千与千寻观后感

想了想,还是写一篇文字吧,毕竟放假了,虽然还有很多事没做,时间终究多一点。

  看过《千与千寻》之后,我发现自己很难忘记这个电影,同时也立定心志,以后不看日本电影。看过《千与千寻》之后不久就去看了《玩具总动员4》,因为《千与千寻》带来的心灵创伤医治了不老少。很纳闷,同样是大团圆的结局,为什么美国迪士尼的动画片使人快乐,日本的就这么沉重呢?

  对于我来说,《千与千寻》是个恐怖片,这个电影让我害怕。

  豪华的游船,寻欢作乐的鬼怪,冒着烟的汤屋和油屋太像现实社会。使我害怕的地方是这个地方弥漫着欲望,有钱的人在这里满足欲望,而这欲望的满足是千寻这样的人辛苦劳作达成的,还有完全没有辨识度的像煤球一样的东西卑微地工作(莫名想到996)才有了那些享受。没脸男变出的金子使得每一个人的欲望爆发出来,所有的人都极其相似,追逐着同样的东西。千寻以一个小孩子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成功救出自己的爸爸妈妈除了主角光环之外,靠的是她拥有小孩子的天真与真诚,没有成年人的贪婪。可是,难道不是因为她不知道金子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满足吗?她长大以后呢,难道不会变得和那些追捧金子的人一样吗?千寻离开了那个古怪的地方,可是她走向的难道不是另一个一模一样的地方吗?和欲望作战,和罪作战,这不是人一生的战斗吗?我们怎样保证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一直不忘记自己的名字呢?麻木的猪,煤球一样的东西难道不是今天的我们、明天的千寻吗?或者我们成为财富顶端的钱婆婆?寂寥的无脸男?还是那些脑满肠肥的消费者?

  那个无脸男像极了朋友圈中的我。当然我很幸运,我有耶稣。最后无脸男似乎找到了一个并不寂寞的归宿,但是真的那个归宿那么好吗?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归宿总让我想起古典小说中常有的一句话: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人生终极是孤独的,如果说纸醉金迷是人生的外在,无脸男的孤寂就是人的灵魂深处。

  千寻的父母,故事的开头是千寻的父母带着千寻走过黑暗的隧道,千寻的爸爸走在前面,千寻靠紧妈妈,妈妈说:你这样靠着我,我走路很累。结束的时候还是千寻的爸爸妈妈带着千寻走过隧道,还是同样的姿势,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话。这固然是一种常见的前后呼应的艺术手法,可是难道不是也暗示着生活没有改变吗?千寻的爸爸妈妈虽然经历了人变猪的惨剧,但是他们完全忘记了这件事,这个悲剧对于他们完全没有教训,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为了救他们而付出的辛苦,这难道不也是一种人生的孤独吗?千寻的爸爸肥胖的腰臀扭动,走路的姿势多么自以为是,代表着人类的骄傲。千寻的妈妈则显得无知而冷漠。即使是变猪的经历也不能使他们醒来,何等的绝望!

  白龙呢?他终于想起来了自己的名字,其实这个部分我没太看懂,我女儿告诉我,白龙是河神,那条河已经干枯了。白龙记得了自己的名字,逃出了生天,可是河已经干枯了,他归向何处呢?他可以有一天终于和千寻重逢,彼此能够认出对方,终成眷属,并且活出一个完全不迷失的人生吗?在剧中完全看不到这种可能性。

  渐渐长大的千寻难道不会忘记这段经历,以为是一场梦?难道千寻不会迷失在化妆品、奢侈品中,终于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吗?

  日本的爱情小说我看过《失乐园》,《挪威的森林》等,惊悚小说看过《罗生门》等,小时候看的电视剧《血疑》,电影《绝唱》,无不给人压抑的感觉。

一个动画片看得我这么累,再也不看日本电影了,我这个欣赏水平也就是锁定迪士尼了。

套用我老爸生前清醒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吧: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为什么要用娱乐的时间再去体会生活的艰辛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失落的名字 ——千与千寻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