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养废孩子的方式,你中招了吗?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养育孩子,每个家庭的方式都不一样。有些放养,有些圈养,有些对学业要求很高,有些对学业不疼不痒。

今天想聊聊三种类型的养育方式,欢迎对号入座。

下面要讲三种孩子的养育方式,这三种方式对孩子的不利之处以及三种可以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01 三种教养类型

第一种:全心全意保姆型父母悉心照顾。

学校放学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接孩子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背着书包,手里提着水杯、饭盒、补习班的教材等,身上挂着好几个各具功能的袋子。

孩子轻松愉快地、蹦蹦跳跳的走在前面,丝毫没觉得让长辈拿东西有什么不妥。一直到初中,这样的现象也还很常见。

晚上孩子在屋里学习,爸妈这边切好各种水果,热好牛奶,端到孩子的房间。

除了学习,家长不让孩子做任何事,还豪放的说“家里事你什么都不用管,只要好好学习就行。”

这好像不是电视剧里才有的剧情。

第二种:鸡血型父母只认一条路。

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小舍得》里蒋欣主演的那位妈妈,简直不能再真实。小学毕业没考出KET简直不好意思在妈妈圈发言。

他们会把孩子的时间和空间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质疑,只要跟考大学没关系的,都是不允许的。

甚至是孩子的爱好,也被功利的根据升学的需求进行筛选。

这一类父母是非常可怕的,好多高知父母甚至用管理员工的方式给孩子进行时间管理、制定各种计划和量表,来考核孩子的成绩。

这些父母满怀着希望,希望孩子考上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从此踏上成功之路,过上幸福人生。

这么想的父母,最大问题,恰恰是在他们无比确信的对未来的认知上。

他们认为,只有考上好大学才是唯一的学习道路,只有考上好大学才是唯一的人生出路。他们把孩子的诸多可能性都给切断了,给了孩子一种很绝望的未来,如果将来考不上好大学,人生就会陷入绝境。

所以,很多孩子常年面对这种压力,在发现自己可能应付不了更大强度的学习压力时,就抑郁了。

第三种:忘我奉献型父母为孩子而活。

“你妈妈我当年也是名牌大学毕业,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升职了。”
“我是为了你才辞职回家的,你学不好对得起谁?”
“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怎么回报妈妈的?”

这样的话,听着就神经直紧张,父母的生活完全都围绕着孩子,以孩子为中心。

有位朋友,单位工作相对比较轻松,从孩子小学开始,每天去上班忙活的就是跟着孩子的学校进度,进行各科学习,甚至包括中学的物理、化学等科目,然后比较各种辅导资料、课外班资源,以便于帮孩子筛选出最优选择。

孩子回家,就与孩子一起针对当天的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根据掌握的情况,有选择的做练习。

年复一年,这位朋友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时间,更没有自己的事业。孩子的假期是她最忙碌的时候,她需要给孩子制定计划,监督执行,并检查完成情况。

她的一切存在感都是孩子给予的,不知道当孩子上了大学,她的这种存在感还要去哪里寻找?

以上这三种父母,希望你不是其中任何一种。

02 三种不利影响

这三种父母,在你我的身边并不少见,看上去好像也没什么不妥,尤其是身处其中的家长,往往觉得他们选择的教养方式就是对孩子最好的,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

接下来我们还是先看看这三种养育方式,到底会对孩子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首先,会让孩子缺少基本的生活能力。

孩子要么被父母拘囿在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之间,要么被全方位的照顾着,没有时间和空间做学习以外的事情,没有机会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的锻炼。

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上被妈妈当做孩子一样照顾着,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能找父母。

1983年出生的天才少年严永明,13岁考上大学,17岁中科院硕博连读,在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下,20岁却不得不辍学回家。

他没有基本的生活技能,没有基本的人际交往的概念。他依然如孩子般纯真,却也如孩子般对人生和社会一无所知。

很多孩子可能到不了严永明的地步,但是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成年人不在少数,这不仅影响到他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况,而且也为他的人际关系设置了障碍。

其次,人际关系差,环境适应力差,工作能力差。

延续上面的话题,孩子生活基本技能差,在学校内可能还不算是太大的问题,但是当孩子走出校门,他们会发现,进入社会,问题会扩大化。

这些孩子的生活方式,已经习惯于父母手递手的给方法,给工具。

大到选择学校班型,小到兴趣爱好,都经过家长的反复对比琢磨筛选,最终直接交给孩子。

孩子自己没学会向人请教,没学会自己查询资料,没学会一个人解决现实问题,他的成长就是一个按照父母的指导落实的过程,就像一台执行程序的计算机。

当他到了工作岗位,没有现成的做法指导,没人直接告诉他下一步做什么,就很被动,也不知道该如何去请教同事,因为在家不用他请教,父母会自动把执行方案递给他。

在新的环境中,他不习惯于没有父母的帮助,手足无措。

还记得几年前那个老阿婆吗?七十多岁的老阿婆每天到大街上为海外留学归来的儿子找工作,而她的儿子却在家啃老二十多年,不肯出去找工作。

这样的故事,除了唏嘘,还剩什么?可怕的是现在啃老一族逐渐壮大。

第三,求胜欲望强,忍受不了挫折,面对新状况时,往往手足无措。

这样的孩子,从小学就可以看到很多。孩子一直被父母捧着,父母为他扫清了前进路途上的诸多障碍,他自己鲜有机会遭遇挫折。

如果小学积极干预,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和辅导,就能顺利走过这个坎儿,未来就不容易在这个方面出大问题。

甚至在初中、高中出现问题,虽然有些难度,也都可以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

比较担心的是进入社会后,孩子再遇到这些问题。

一路坦途,孩子从小学来到大学,他没有那个心理准备,也没有学习过这样的策略来应对这些事,这样的事情对他来说就是个巨大的障碍。

有时候,看上去仅仅是一些小问题,也足以击垮他们的意志。

比如,共同居住的室友不友好,同事说话刻薄尖酸,老板交代的任务不清晰。

遇到这么多自己从来没遇到的问题,孩子会觉得老天对他不公平,挫败感很强烈,那他们选择再回家找父母啃老就很正常。

甚至有些啃老族还理直气壮的指责父母,“谁让你们当初什么事都不让我做的。”

03 三个办法

危害说过了,就该说说怎么办了。

第一,从小事开始,教给孩子一步一步独立完成,充分信任。

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洗自己的小内衣、袜子等,收拾书包,归类整理物品。

很多妈妈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担心孩子做不好,觉得还不如自己做了又快又轻松。

每件交给孩子的任务,都可以设计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把要完成的任务示范给孩子看,把操作要领简单说给孩子听,让他复述出来。
第二个阶段,与孩子一起做,中途可以根据孩子完成的情况适当指导。
第三个阶段,看孩子自己完成任务,不做过多指导,让孩子自己评价任务完成情况,总结一下。
第四个阶段,让孩子独立完成任务。

经过这四个阶段,通常孩子都能很好的完成。

即便孩子还无法达到妈妈的要求,妈妈也不要着急,让孩子有独立完成这件事的习惯,要比完美的完成任务更重要。

比如,担心孩子洗的小内衣不干净,可以在他完成后,悄悄地再洗一遍。

第二,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习惯伸手的孩子,往往合作精神就差,父母要细心寻找可以对孩子进行合作精神的培养的途径。

这样的培养途径可以利用家务事。孩子除了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以外,还可以做一些家务事,但是在做完后,别忘了对孩子的付出表示感谢。

家里去超市购物,可以让孩子帮忙拿东西,稍大一些,可以让孩子列购物清单。

打扫卫生,可以让孩子选择他愿意承担的一个部分。

逢年过节,让孩子一起做过节的准备,进行各方面的计划。

外出旅行,让孩子帮忙查列车、航班情况,预定酒店,列出行清单,还可以让他为自驾游导航。

还可以让稍大一些的孩子试着从早餐开始,学会做饭。

每家都可以根据自己家的情况,邀请孩子参与到家务事中,诚挚的感谢他的付出。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很自豪的成就感,这种参与感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这样将来他才愿意参与大家的活动,很自然地融入到一个集体中去。

第三,教会孩子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独立思考。

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方法,很容易陷入对知识点的背诵上面去。

不可否认,好的记忆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基础,但是不要过多强调记忆带来的好处。

小学阶段,很多考试的重点就是知识点的罗列,因此,首先就要警惕小学阶段孩子过于满足背诵记忆带来的好成绩。

一要注意,与孩子沟通时,多利用开放式提问来跟孩子谈论问题,少用“是”或“否”的提问。

如果孩子还不太明白提问的含义,可以描述一下要表达的含义,或者给出他多个选项,然后让他复述这件事情,理解提问的意图。

二可以利用持续提问的方法来训练孩子的思维。

当跟孩子一起聊天时,时刻保持一种好奇的,敞开的心态,耐心等待孩子的发言。

可以用这样一些话来将对话不停的进行下去:

“你还可以再多说一些吗?”
“还有呢?”
“还有没有其他方面了或者其他情况了?”
“你刚才的意思是......的吗?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
“你是觉得这件事......”

这些话,看上去很简单,也不像是提问,但是它们却可以让孩子进行更多的思考。

再比如,当你跟孩子讨论海浪的时候,可以问他:

“你知道什么是涨潮吗?”
“涨潮为什么会由月亮引起的?”
“为什么会出现规律性的潮起潮落?”
“为什么沙漠就不会被吸引?”

这个类型的问题就需要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查阅资料,才能进行有效回答。

如果父母觉得自己掌握不了提问的技巧,不会提问,推荐大家阅读美国经济学教授尼尔·布朗和心理学博士斯图尔特·基利合著的《学会提问》,你可能会在书中获得一些思路和灵感。

别试图把孩子总是攥在手中,适当放手,让他们参与到真实的生活中。

让他们的生活中,充满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和五彩斑斓的选择,还给他们自由自在的思考,还给他们真实生活的状态。

有句话说得好:为学须得先为人。

检视自己的教育是否得当的重要一环,就是看看自己是否先培养孩子做人了,做一个真实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种养废孩子的方式,你中招了吗?可以试试这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