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好,我是林紫,邀请你与我一起共读美国经典教科书《沟通的艺术》。
说到教科书,很多人的心里可能都会咯噔一下,想起那些枯燥无味、昏昏欲睡的啃书的日子。不过,请放心,我们接下来要读的这一本,畅销40年、再版15次,虽然厚达450多页,但却能让你举重若轻、渐入佳境,最终明白:原来沟通真的是一门温暖的艺术、而不是一堆冰冷的技术。
与我之前带领大家读的两本经典著作不同,《沟通的艺术》这本书的作者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并非举世闻名的学者,但他们擅长通过写作和演讲等来教授各个领域的人提升沟通能力、改进沟通技巧、改善人际关系。之所以选择为大家导读这本书,一方面是许多初入职场和恋爱关系中的年轻朋友迫切希望在沟通和人际关系方面得到指引,另一方面,则因为我从事心理工作22年来,在个案咨询和企业培训中最常遇到的需求和困扰之一,也正是沟通技巧的改善。
其实,在我看来,要改善沟通,仅谈技巧是治标不治本的,甚至还可能弄巧成拙。只有了解了沟通的本质、了解了自己和对方的真实需求、个性特征、文化差异、情绪状态以及对关系的期待等等,才可能听见彼此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然后共同创作出一段段独一无二的“沟通之舞”。《沟通的艺术》这本书所传递的内容,正好与我的思考和实践不谋而合,同时也像我所讲的《林紫的100堂心理课》一样,将心理学研究与生活案例、文学故事和艺术作品相融合,深入浅出、专业而又不失趣味,让心理学真正能够回到生活里。
所以,和之前带领大家读书的方式一样,我也会分五讲来分享:第一讲对应书中的第一章,我把它叫做“看入门内”,意思是:内行看门道,我们先要了解沟通的本质、而不是浮在表面谈“技巧”;第二讲“看入人里”,对应书中的第二至五章,探讨沟通中对人的了解;第三讲“看出人外”,对应第六至八章,探讨言语和非言语信息以及倾听对沟通的影响;第四讲“看人之间”,对应九至十二章,从关系和情感以及冲突处理等方面来探讨沟通;第五讲“看天看地”,则是我根据自己对沟通的研究、实践和思考,为大家所做的整合与补充,希望能够带领大家跳脱人的局限、在更大的层面和更多维的时空中来理解“沟通”这件事。
这本书的英文原标题叫做Looking Out Looking In,而我希望:我的导读能让你如《孙子兵法》所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2
今天,我们就从“看入门内”开始,先聊一聊:我们为什么要沟通。
也许你会说:这是一个问题吗?人活着总得讲话、有人讲就有人听、然后就有了沟通呀!
这段话,听起来似乎没错:“说和听”的确是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通常的表现形式,不过,它们却不是沟通的全部、更不是人类需要沟通的根本原因。
原因是什么呢?《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专业总结:
首先,沟通是生理需要,对生理健康产生着很大影响,甚至会成为生死攸关的大事。换句话说,就是“不沟通、不得活”。
对非心理学专业的读者来说,把沟通上升到生死层面来讨论,似乎有点夸张和做作;但学习过心理学的读者,则不难理解作者在书中所举到的那些例子。比如:美国参议员约翰·麦肯恩曾经是一名海军,在越战中被俘,并被单独囚禁了六年。麦肯恩后来回忆说,监狱会对暗地里沟通的战俘严刑拷打,但被囚的战俘们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和他人保持沟通,因为“残酷的拷打或刑罚都不如孤独那般令人难以忍受。一旦断绝与其他美国人的联系……就等同于死亡。”
事实上,心理学研究中,有不少学者做过关于孤独、社会隔离以及感觉剥夺等方面的实验,实验结果与麦肯恩的描述非常一致。即使能得到高昂的报酬,人们也很难愉快地将实验进行到最后,因为长期无人沟通和互动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身心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沟通是如何影响生理健康的,书中列举了一系列医学研究数据,其中一份包含了150项研究,超过30万人参与的综合分析显示,那些与家人、朋友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其寿命比社会孤立者平均长3.7年。我想,这里的“密切关系”应该是指有良好沟通和互动的高品质关系。假如一个人与他人的“密切关系”是靠着冲突、伤害、控制与被控制等病态模式来维系的,那么TA的身心会长期处于紧张应激状态,不见得会比独居者更健康呢。
说到独居者,我总是会想起自己去过的丹巴藏寨修行洞、以及见过的那些修行者。他们常常止语,但却往往比普通人要长寿。我会在最后一讲来分享他们的故事和我的观点。
回到书中提到的研究来看,对普通人来说,每天十分钟的交往就能改善记忆、增强智力,而爱人的甜言蜜语更可以让人强身健体、降低应激激素水平。
我曾经为一对新婚夫妻做咨询,妻子有经期综合症,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情绪失控、一点小事就可能掀起轩然大波。丈夫是个理工男,总想通过讲道理和逻辑分析来安抚妻子,但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好在两人感情很深,都愿意学习有效的沟通方式、以便闯过每个月的情绪难关。
我请夫妻俩交换角色,丈夫扮演情绪波动的妻子,妻子则以丈夫的身份来安抚他。我先请妻子把丈夫平时的话说一遍,丈夫听了摇摇头说:“感觉确实不好,这不是安抚、是教育。”接着,我请妻子尽可能多说些甜言蜜语,直说到俩人都不好意思地笑起来了,我才邀请丈夫再分享自己的感受。丈夫说:“虽然很肉麻,不过好像人一下就放松多了!”
人放松了,关系也就更舒适了,所以,听到这里,你也可以想一想,有没有谁是你愿意跟TA甜言蜜语、相互成全的呢?
沟通除了是生理需要外,也是一个人自我认同和社会交往的需要。作者认为:“如果被剥夺了与人沟通的权利,我们将无从得知自己是谁。”而童年时期所接收到的信息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同时,有效沟通有助于建立快乐和积极的社会关系,从而给人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
除此之外,作者还认为,沟通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功能,就是帮助我们达成实际目标,取得事业成功。求职面试中、优秀的沟通能力往往比技术能力、工作经验和特定学位等更能够让人脱颖而出。而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则往往都是糟糕的沟通造成的。有研究发现,超过60%的医疗事故和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都在于沟通不良。这也正是我近些年反复为医护人员讲授叙事医学和叙事心理治疗的原因所在,我会结合后面的章节与大家进一步分享。
3
聊完了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接着来看沟通的两种模式:线性模式和交流模式。
简单来说,线性模式就是单向沟通,说话的人只在乎传输自己的信息出去、而忽略了接收对方的信息。这种“发送—接收”模式,就像收音机或电视机,其实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沟通效应。所以,学者开始反思并建立了新的模式,比如“交流模式”,意思是:每个人都既是信息的发送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除了语言信息外,非语言信息也同样在相互交流着,而交流式沟通“并不是我们’对’别人做了什么,而是我们’跟’别人做了什么,就像跳双人舞那样。
沟通中,一味地自说自话而不倾听对方,不但达不到良好的沟通目的,而且还有可能造成情感伤害,这一点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尤其明显。许多父母来咨询时,都会抱怨说,他们的孩子不愿意跟他们沟通,然而事实上,他们只是将沟通误解为了让孩子“听话”,所以每次都忍不住喋喋不休地发送信息、却不接收孩子发来的信息。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就闭口不言了。
所以,作者说:“那些很少回忆自己年少时期的父母,在和孩子的相处上更容易产生冲突。”因为,如果沟通的一方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讲话,TA就无法理解和感受对方的立场、背景和文化角度。沟通同时具有内容和关系两个向度,对亲子沟通来说,关系向度其实比内容向度更重要,但许多父母恰恰弄反了,所以亲子关系不断恶化。尤其是这次疫情之下以及复课之后,已经有太多极端的案例让人心痛。
要避免更多遗憾发生,让亲子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走出沟通的困境,我们需要了解:
1)沟通得越多不代表沟通得越好。事实上,沟通过少和过多都不合适,过少不利于相互的了解和信息共享;过多则会造成疲倦和反感,让积极沟通变成消极沟通。比如应聘时,谈几个重点问题即可,如果过度沟通、则会让面试官以为你斤斤计较而产生反感。
2)意思不在字眼里。作者说:“我们常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把沟通等同于把话说出来。”事实上,对你来说恰到好处的表达,到了别人耳朵里可能会读出完全不同的意思。
3) 成功的沟通并不表示彼此理解。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误解是普遍的,熟人之间发生误解的概率比陌生人高,令人满意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理解上的瑕疵。研究表明,一些“认为”配偶了解自己的人要比那些“实际”了解配偶行为的人,对婚姻关系更满意。换句话说,令人满意的关系有时反而来自不彻底的了解,所以避免追根究底,反而更有助于关系的维持。
4)沟通不会解决所有的问题。就算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计算得很完美,问题也仍然有可能解决不了。所以,虽然任何事情都需要沟通,但不代表每次沟通都能达成你的预期。了解这一点,会减少我们内心的挫败感,更好地维持关系的平衡。
4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接下来就可以进一步了解怎样的人才能算沟通高手?
在作者看来,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将自己打造成沟通高手,让沟通“在大多数情况下维持或增进关系,并借此实现自己的目标”。
作者认为:要成为一个沟通高手,你需要具备下面这些特质:
1)拥有多样的行为反应能力:意思是,面对不同情况能够采取不同的反应策略,以便沟通对自己有利、对对方有效。不擅长沟通的人,往往固守自己的一种反应模式,要么沉默、要么攻击、要么只会暗示而不敢明示,结果往往无法达成有效沟通,还会生一肚子的气。
2)拥有挑选恰当行为的能力:意思是,可以根据沟通的情境、目的和对他人的认知来变通地挑选合适的沟通方式和行为,不怀恶意地运用好“见人说人话”的原则。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也会举例详述。
3)拥有表现行为的技巧:有了上面两种能力还不够,沟通高手还要能够行云流水地把“人话”说好,才能既不违背自己、又不伤害对方、达成沟通目标。
4)拥有一定的认知复杂度:通俗地说,就是可以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比如,丈夫下班回到家一言不发,妻子如果是个沟通高手,就会冷静平和地从多角度来思考和感受,而不是立刻认定丈夫“有外遇”,然后产生过度反应。反过来说,当你发现自己与人沟通时很容易反应过度的话,那么你就需要尽快架构和训练自己的多角度认知能力、而不是陷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芳自赏里去。
5)拥有同理心:同理心又叫共情,最早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现在已经成为许多不同流派的心理咨询师共同重视的一种重要而基本的能力素养。同理心类似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但又比它们更深刻、更有效。我在《林紫的100堂心理课》里有专门的讲解,大家可以收听,我们也会在后面的几讲中谈到。
6)拥有自我监控的能力:意思是,沟通高手不仅能够理解对方,还能够随时自我觉察和管理,不断修正自己不恰当的表达和行为反应等。
7)拥有承诺的能力:承诺,在这里指发自内心地重视关系、重视对方,愿意真诚地倾听和陪伴对方、也愿意以开放的心胸调整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只顾自己说。
总结起来,一句话:人人都可以训练成为沟通高手,前提是先要具备开放和真诚的沟通态度。
有了这样的态度,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探讨和学习跨文化的沟通。在我来看,每个人都自成一套文化体系,所以,广义上来讲,所有的沟通都是跨文化的,我们在第三讲里会具体学习。
今天的作业是:对照沟通高手的七条特质,从0到10、给自己目前的能力打打分,看看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更好地提升。完成这一步,你就可以“内行看门道”了。
就到这里,我们下一讲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