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学了关系中感觉的混淆和责任的混淆,这些混淆无一例外,都会带来一种结果,就是让我们陷入一种彼此紧密联系,又相互折磨的奇怪关系。即使你意识到这种状态,想要脱离,也都很难改变。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关系的纠缠。
这种关系的纠缠,经常发生在离你很近的人身上。比较不可思议的是,关系中的对方对你越重要,就越会发生这种纠缠。甚至因为对方实在太重要了,只要他不满足你的期待,跟你想得不一样,都会变成一种伤害。
我初中的时候有一个跟我关系特别好的同桌,跟我上了同一个高中。尽管不同班不同宿舍,但每次上课放学吃饭,都会约好一起走。可是有一天早上,我先早起在他的宿舍门口等了他很久之后,最后是他宿友起来开的门,告诉我他早上和别人去打球了。
我当时非常气愤,而且下楼的时候又刚好碰到他和别人从操场的方向走来,一边聊天一边笑。就在这时候,我感受到一股深深的背叛。当天我没表达出什么,但第二天早上我就自己一个人去上课了。可以猜到的是,之后我再去找他的时候,他也没等我。于是我们就这样,逐渐就疏远了。
因为他对我太重要了,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所以我希望他能满足我的要求,比如他早上去打球应该提前告诉我的,但他没有这样做,于是这就变成了一种对我的伤害。而我对他可能也是如此,我第二天没等他,就是违背约定的行为,就是对他的背叛。而这就是纠缠。
当然,当高中的我选择了放弃的时候,这段关系就不存在了,自然也没有纠缠。可是现在的我们要放弃一段亲密关系时,是要承受无比巨大的痛苦的,这种痛苦是很多人都承受不了的。更别说还有家庭这种更亲密的关系。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也不可以放弃这段关系,这时候就会出现关系的纠缠。
接下来我们说说关系纠缠的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所有的纠缠,都包含了相互加强的循环。
前面我们说了,越是亲密的关系,越容易发生纠缠。原因就是越亲密,我们越想为他好,越期望对方做一些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事情。比如父母总是期望孩子好好学习。但如果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不健康的状态,就容易发生纠缠。
比如父母让孩子学习,孩子想玩游戏,故意不学习。父母肯定会生气,可能就会责怪或者打骂孩子。而孩子就更不想学习了,甚至可能通过毁坏课本等方式来反抗。然后父母更生气,更想惩罚孩子;而孩子更反抗,对那些跟学习相关的物品就更有毁灭欲。
在这个过程中,这种对抗就变成了一种不断加强的循环,变成了一种纠缠。
第二个特点,是所有的纠缠,都有形式上的对称。
比如上面的例子中,父母因为孩子不听话而生气,孩子因为父母不理解而反抗。这就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称。另一方面,父母在期待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而孩子可能也在期待一个“通情达理”的父母,这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称。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如此。我们抱怨亲密关系的另一方对我们的期待,比如抱怨父母老是逼自己找个男朋友或女朋友。但我们何尝不是在对亲密关系的另一方抱着期待?比如在期待一个理解并尊重我们单身生活的父母。这种对父母的期待,与父母对你的期待,是完全一样的。
而这样的对称,在所有纠缠的关系中,都是存在的。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因为父母对我们期待很重,我们自己也希望做让父母满意的子女,忍受不了他们对我们失望。所以才会要求他们不要有对我们那样的期待。可是,一旦我们对他们有了要求,那我们就陷入了形式上的对称,我们的关系就会纠缠不清。
那我们要怎么才能不陷入这样的纠缠呢?陈海贤老师说:从循环中任何关于“我”的环节入手,都可以打破这种纠缠。还是以上面的例子为例,比如父母逼婚,希望你找个女朋友。
你理解他们的想法,但你也知道自己暂时无法完成他们的期待。到这里停止,不再期待父母会通情达理,那这个循环到这里就结束了。或者你也可以期待父母理解你,但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们。那循环到这里也结束了。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自私,但对父母的内疚或许是你情感自由的代价。你可能不接受这个建议,觉得会不会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让关系的双方都不内疚不失望。但其实就是因为这样,因为我们没法处理自己的内疚和失望,我们才会希望父母理解自己,让父母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才会让关系继续纠缠下去。
究其本质,就是既不愿意承认我们满足不了对方的期待,也不愿意承认对方满足不了我们的期待。说白了,我们其实是自私的,但又接受不了自己的自私罢了。
总结而言,感觉和责任的混淆,会带来关系的纠缠。这种纠缠会让我们陷入一种加强的恶性循环,会让我们陷入形式上的对称,让我们的关系纠缠不清。只有从“我”的环节打破关系的纠缠,才能摆脱纠缠去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