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刚过去,终于搞懂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遗产、自然遗产几个概念

2020年6月13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是这个节日的一些资料。

一、节日的由来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冯骥才就提出:希望中国也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确定一个“文化遗产日”。在2004年和2005年的两会上,冯骥才又提出这一建议,并提交了《关于建议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案》。

2005年7月,郑孝燮等 11名专家学者联名致信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倡议中国设立“文化遗产日”。

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20年5月,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通知》。根据该通知,2020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物赋彩全面小康”,主场城市有关活动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举行。

二、相关名词解释

文化和自然遗产,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概念:

1、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2、自然遗产

自然遗产,是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自然遗产包括以下内容: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濒危动植物生存区。

▲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标准:

(1)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3)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

湖南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四川黄龙风景名胜区、四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昆明石林、重庆武隆、贵州黔东南州荔波)、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中国丹霞(贵州遵义赤水、福建三明泰宁、湖南邵阳崀山、韶关丹霞山、江西鹰潭龙虎山、江西上饶龟峰、浙江衢州江郎山)、澄江帽天山化石地

世界自然景观:

“三江并流”自然景观

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

江西龙虎山、泰山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名胜区、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刚过去,终于搞懂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遗产、自然遗产几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