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取自《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篇的最后一段,原文是这么说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篇,在我们小学时就学过的内容,想必很多人还能背诵如流。我们学习一项知识,或是一门手艺,亦或是一个技能,总会想到其中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有朋友来家串门,我们又会想到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唯独第三句,一些人会背,但不解其意,或是知晓其意,却没有足够重视。儒家文化,讲究君子之道。最后一句的“不亦君子乎”,正是表明这句话才是最重要的。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我们往往会忽略这句话,因为我们并没有充分理解这句话,尤其是对于“不知”的含义。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有什么可生气的呢?但若设想,自己是一位怀才不遇的人才呢?身边的人,能力没你强,但职级或职位比你高,或者钱赚的比你多,你还能真心保持微笑,坦然处之嘛?难道不会怪罪领导有眼无珠,或是嫉妒他人的运气嘛?在这样的情境下,能做到不生气(不愠),那就是君子,是圣人。

但只是这样就够了吗?人不知我,我不愠,那又能如何?脑子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或是默默吟诵李白那句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于事无补。我们想要向上游走,就要时刻内省和反思。领导不看重我,是不是我哪里做得还不够好,或者擅长的能力没有得到发挥,又或者领导就是一个爱听溜须拍马那一套说辞的平庸之人呢?如果是自己的问题,那就向专家、向高手学习,看看别人是如何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够,哪里欠缺补哪里,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是擅长的能力没有得到发挥,那么就要主动找领导谈谈,看看能否有其它的路径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是最后一种情况,那还是提早离职换岗。这样的领导,也不会有多大作为的。

我们读圣贤书,就是要学习圣人的处世之道。当然不能一味继承,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拥有普世价值观的理论,我们就要学习、消化,并形成自己的处世准则。“人不知而不愠”,这就是孔子老人家要告诉我们的普世价值观。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不知而不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