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 |《自卑与超越》:超越自卑,你的人生大有可为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自卑与超越》

最近有点儿迷茫,想看看这本书给自己打打气,希望借此机会和大家共勉吧。

以下是巨长长长长长长长长的拆书内容,可能有些琐碎,请大伙儿多担待。

不过内容还是非常非常丰富哒,大家各取所需吧。

《自卑与超越》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马晓娜

出版:吉林出版集团


本书作者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和代表。

个体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流派相比,最突出显要的一点在于,它对人的研究是以个体为始,即首先关注个体本身的成长发展和人生历程。

在《自卑与超越》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章节目录如下:

第一章 我们对于意义的追寻

第二章 心灵和身体

第三章 自卑与超越

第四章 童年记忆

第五章 梦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第八章 青春期

第九章 犯罪及预防

第十章 职业问题

第十一章 个体与社会

第十二章 爱与婚姻

下面是具体的拆书笔记。


第一章  我们对于意义的追寻

阿德勒开门见山地指出: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

生活于你的意义

这一部分,阿德勒分析了我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方式。

他认为,我们的行为反映出了我们的世界观,这些行为展现了我们以为的生命、生活之于自己的意义。 

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带着我们的经验认知去感知事物,得到的是经过我们的思维处理后的事物。

世界即如此。所以,我们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主观解释后的世界。

通俗而言,即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反映出他的世界观,行为的语言貌似是:

“这就是我,我就是这样子,宇宙也就是那样子。”

这就是他对于自我和生命意义的解读。

而生命的意义正是存在于“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两端之间,这其中包含着每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一区间上的哪些点更为正确,哪些点相对糟糕,哪些点错得多,哪些点错得少。

图片来自网络

然后,我们可以继续推论出:

相对更好一些的解读包含哪些共同特征,那些不太如意的解读又都缺乏哪些东西。

在此基础上,我们得出的普遍标准,将有助于探寻人类问题的真实。

我们必须要牢记:真实是对人类的真实,对于人类目的的真实。

除此之外,毫无真实可言。

生命中的三大问题

阿德勒认为,在关注个体成长发展之前,有三个问题需要我们明确。这三个问题是涉及我们生命何去何从的基础问题。 

它们分别是:

“我与地球”:此乃第一问题。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因此需要善待地球,延续地球的生命;我们需要善待自己,延续自己的生命。只有这样,地球和人类才可以延续。

“我和他人/种族”:此乃第二问题。每个人必然要与他人发生关系,我们生存与与他人的关系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死亡。

“我和他”:此乃第三个问题。这一问题涉及爱情与婚姻。

这三大人生问题可以具象为三个疑问:

第一,在地球的有限资源限制下,为了永存,我们应该如何工作?

第二,为了与人合作,共同发展,我们应该获得怎样的定位和身份?

第三,面对“人有男女”和“人类延续依赖于爱与婚姻”这一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自我?

真正的生命意义

针对人生三大问题的疑问,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归于职业、交际和两性这三个问题。

每个人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反应,都明了地显现出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次诠释。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一员,梦想着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

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真正标志是: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

但凡人们认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人或事,都具有此共性。

如果一个人的理想和行为都向着为他人贡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会自然朝着最能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

他会为了这一目标不断调整自己,让自己形成相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在实践中逐渐学会适应此目标的种种技能。

确定了一人生目标后,个体便自然而然进行自我管理。自己的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拿爱与婚姻来说,如果我们想要伴侣快乐,想要伴侣获得幸福,我们自然会努力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而如果我们的重心不在伴侣而在自己,只想要发展自己的人格,那我们只会变得越来越嚣张跋扈,甚至让人厌恶。

也就是说,生命在于奉献。我们要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极为重要。

接下来,阿德勒从人生的最初阶段——童年着手,深入分析了我们认知模式的养成和成长环境对个性特征的影响。

童年对人生的影响

经验并非成功或失败之母。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这种认知形成于我们童年时候。

在阿德勒看来,身体残缺、被过度娇惯和被人忽视的儿童是最容易形成错误认知信念的。

有过这些经历的儿童大多需要外在他人的帮助来纠正其错误的生命观。

单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是很难改变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的。

图片来自网络

童年记忆的重要价值

我们对生活经验的认知是在童年形成,所以童年记忆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人的生活观有着重要价值。原因有二:

首先,童年记忆涵盖了一个人对于自己和环境的初始印象,个体第一次将自己外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综合起来考虑;

其次,这是个体主观意识的起点,也是人生的起点。

合作的重要性

阿德勒指出,人性之所谓无法改变,是因为没有找到改变的正确方法。

如果找到了人性曲解的初始端,并配以有效的治疗方法,那人性是可以改变的。

这里所谓的有效方法即培养个体与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


第二章  心灵和身体

这一部分,阿德勒探讨了身体和心灵、性格和心智之间相互关系,为我们实现身心和谐,树立对生活和生命的正确态度提供了指导。

心灵和身体的联系与冲突

阿德勒认为,精神和身体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是一个人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

我们应该将他们视为一个整体,并进一步了解二者的相互关系。

人类从出生到死亡,肉体和精神都在进行互相合作,他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精神犹如发动机,将人体的潜能全部激发出来,带领身体进入安全舒适的地位。

在身体的每一项活动中,我们都能看到精神的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情感影响发展

个体心理学认为:感知与生活方式不是互相对立的,当目标确立后,感知会配合目标自动进行调整。

个人的行为很重要。它能表现出个人打算从环境中获得哪一种印象及准备如何运用他的经验。

因此,我们只要留心观察个人的行为举止就能了解这个人。行为举止是永远受到人生意义的制约的。

身体的缺陷给我们造成了很多行动不便,但这些障碍不是不能克服的。

如果一个有身体缺陷的人思想上积极,并主动克服困难,那么他也会获得成功。

事实上,有些有身体缺陷的孩子最终所取得的成就远大于健全的孩子。

只有渴望将自己融入社会整体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孩子,才能成功学会如何补偿自己的缺憾。

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

对此,阿德勒例举了很多克服身体障碍,将劣势转变为优势的例子。

随后,阿德勒提到了性格问题。

他认为,一个人的心智模式、生活态度会对其身体产生持续的影响。

一个人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在儿时就已经形成了,如果你有足够的人生经验,你就可以从一个人的童年预见他以后的发展趋势。

人的性格也会在他的体格中表现出来。

身型、性格与心智

我们都听说过相由心生吧,颜值高,性格就好吗?不尽然。

阿德勒指出,人们本能地认为那些长相丑陋、身体有严重缺陷的人具有不好的性格,认为和他们合作会有困难。

其实这种本能思想并不正确。

人们常常对具有身体缺陷的人还没有完全了解,就已经断定了不会与他们有很好的合作了。

坦白地说,单凭第一印象就判定一个人是否值得合作,这是非常武断的。

这种错误的认知,是病,得治!

个体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教育和治疗方面的新启示。

我们不能只对某一种病症或一种单独的欠缺之处进行治疗。

我们必须对一个人的整个生命态度进行解读,了解他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对生活的态度,对他人的看法等,从中找出他的错误看法。

这才是心理学真正该做的事情。


第三章  自卑与超越

经过前两章的铺垫,作者阿德勒在这里即将进入正题“自卑与超越”了。

在这一章,他论述了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自卑,自卑情节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又该如何超越自卑。

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如果我们勇往直前,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感。

没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

图片来自网络

自卑感本身并无可厚非,它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比如,只有人类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会进一步学习,以便更好地在世界上生存。可以说,自卑感是人类文化的基础。

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绝不能放弃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

追求优越感

人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独有的一种优越感。它取决于人们赋予生命的意义。

这种意义不单单是浮于表面,而是体现在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模式上,它像一个独特的生命基调贯穿人的一生。

设立有意义目标

追求优越感正是我们人类不断进步的源泉,它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人类的整个活动都建立在对优越感的追求上,无论从无到有、从失败到成功,还是从匮乏到富足。

但是,在努力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只有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进的人和那些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奋斗的人,才是能够超越生活,从而顺利获得优越感的人。

你以为接下来阿德勒会开始讲解怎么设立有意义的目标,进而实现优越感成功逆袭自卑感了吗?

我只能跟你说,你想多了。

阿德勒老师的路子变化莫测,往下呢,他讲到了童年记忆。你没有看错,童年记忆…为啥呢?

因为你要设立目标、逆袭自卑,总要面对悲催的过去吧?总要深刻剖析自己的认知和生活模式吧?

简单地说,童年记忆就是我们的心路历程。只有回首来路,方能看清前途。


第四章  童年记忆

理解记忆

记忆是不会说谎的,记忆也是人的所有心理现象中最能反映真实自我的一个。

记忆有助于个体更高效地认知自我,更准确地解决周围环境的意义。

记忆不是偶然存在的,只要存在,就有意义。

所以不管记忆清晰还是模糊,近或远,都可以给一个人的成长提供有价值的东西。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我们可以说,记忆就是一个人的过去,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

这些“心路历程”陪伴着他,提醒他以更成熟的态度面对未来,更积极的心态活在当下。

关于早期记忆的六个案例

首先,童年记忆已经有了个体人生态度的痕迹,所以我们从中可以找到个人生活模式的根源和表现方式。

此外,童年记忆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兴趣点,我们通过兴趣点,可以摸清他的大致生活目标和态度。

所以童年记忆对一个人的职业指导有着重要的价值。

透过童年记忆,我们也可以捕捉到孩子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阿德勒提出,记忆内容的正确性,并不是重要的事情。

记忆的价值在于,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自我定位。

所有的记忆都有启发性,但最有价值的要属一个人的最初记忆,就是一个人可以回忆起的最早的事情。

最初记忆可以折射出他生活态度的雏形,让我们了解到他将什么作为自己的人生起点。

行为的根源——早期记忆

所以,书中接下来的内容就是对人们行为根源的探究。具体案例就不赘述了。

接下来,是不是要讲如何超越自卑了呢?并没有。

下一章,阿德勒研究了梦。在他看来,梦是对一个人人生态度的重要提现。


第五章  梦

一个人在梦中的表现也是他人生态度的体现。

不管是梦中还是现实中,一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总是一致的,但是梦对我们的生活模式提供了支持和维护。

梦是我们生命意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生命意义的塑造和达成。

关于梦

阿德勒认为,只有两种解释梦的理论是容易理解且合乎科学的,即弗洛伊德学派和个体心理学派。

其中个体心理学对梦的解释是完全合乎常识的。

这里涉及到学派观点之争。

想当初,阿德勒师从弗洛伊德,只是后来的发展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阿德勒对弗洛伊德的某些观点存在异议,自己干脆创立了个体心理学派。

我们说过,人们曾把梦看成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也就是说,人们是为了获得梦对未来道路的指引才做梦的。

但这并不是说梦有预见未来的功能。我们还是需要自己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下面就是阿德勒对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的批判。我感觉他说得很中肯。

弗洛伊德学派与梦

弗洛伊德学派认为梦是可以科学地进行解释的,然而他的解释却超出了科学的范畴。

弗洛伊德学派的另一个观点是将梦的产生归因于性。这种观点也将梦从人类正常活动中分离出来。

依照这种观点来说,梦就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它只是人格的一部分。

弗洛伊德也发现在梦中还有一种求死的潜意识的欲望,也就是说这种观点并不能完全解释梦境。

也就是说,弗洛伊德学派对梦的解释过于隐晦,玄乎得很,不够科学。

然后,阿德勒阐述了个体心理学派对梦的解释。

个体心理学派与梦

人们在梦中的目标和白天的目标是一致的,就像人们在梦中也在努力追求白天追求的优越感一样。

梦是我们生命意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生命意义的塑造和达成。

梦的目的就是对我们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在梦中,我们的心灵不会顾虑到现实中的那么多情况,所以考虑出的解决之道也会比较简单。

做梦就是在保护我们的生活模式不被现实和常识的要求所威胁。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想用公认的常理去解决某个问题,那么他就会在梦中表现出来,引起某种让他坚定自己想法的感觉。

简而言之,梦是想在个人生活模式和他当前问题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的一种企图。

每一个梦我们都是在自我陶醉、自我催眠。

它的目的就是引起我们的某种感觉,这种感觉能为我们清醒状态时候想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支持。

阿德勒随后对比了两个学派对梦的构成的不同观点。

梦的构成

弗洛伊德强调:梦主要是由隐喻和象征构成的。

阿德勒指出,梦是现实问题和生活模式之间的桥梁。

人生态度与现实本来是可以直接联系的,人生态度也不需要加强。

但是,梦虽然有许多种不同的变化,每一个梦都依照我们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反映出人生态度想要加强的一面。

因此,对于梦的解释都是属于个人的,我们不可能用公式来解释符号和隐喻,因为梦是生活模式的产品。

然后,阿德勒讲解了几种典型的梦,他直言自己无法详细彻底地解释梦,只是想让大家大概了解一下梦的意义。

典型的梦

飞翔的梦、从高处摔落下去的梦、梦见自己不能移动或者赶不上火车、考试梦……

不同的梦境,体现出不同的问题。

个体心理学的治疗目的就是增加个人应付生活的勇气,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梦境会发生改变,会慢慢朝着自信积极的方向发展。

接下来,阿德勒深入探究了家庭对一个人生活模式、认知模式的影响。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两个人结婚的目的应该是一起努力谋求幸福,让彼此过得更快乐,给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其中不管哪一方出现问题,整个家庭都不会幸福。

婚姻实质上是两个平等的人在人生路上的陪伴和结合,在家庭地位上没有高低之分。

家庭中所有的事情没有控制或权威可言。

母亲的影响

母亲在孩子生命中扮演的角色最为重要,而孩子与母亲的合作也是人生合作能力的开端。

孩子最初是通过母亲和外在世界发生连接的。

如果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不好,其他一切的生活都将无法正常开展。

遗憾的是,我们生活的文化中,对于为人母的价值和重要性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而且,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使男孩在社会上比女孩普遍受重视,这导致女孩子无感于母亲这一角色。

女性对于母亲这一角色的态度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

所以,无论任何时候,女性的角色和地位都不应该被低等化。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我们看不到女性的角色价值,那幸福的婚姻便无从谈起了。

事实上,对孩子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并非母亲所遭遇的经历,而是对于经历的认知。

如果一个母亲不能放手自己的孩子,不能教会孩子与他人合作,那将是她的可悲,也是她孩子的悲哀。

母亲对于孩子的培养并非简单的事,一个合格的母亲,应该能够让孩子信任自己,从而拥有初次信任他人、与他人合作的经历。

并且,还应该教会孩子将这种信任他人的经历延伸到生活中与他人的关系上。

此处,阿德勒批驳了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理论。

他认为,恋母情结是亲子教育的失败,是人为造就的,这与遗传无关,与性无关。

一个孩子,如果只与母亲发展了合作关系,那在以后的生活中,脱离开母亲,可能就会出现问题。

有人说,既然母亲不称职,那就将小孩交给保育员或收容所来培养。这种想法太荒唐。

因为没有人会比自己的母亲对孩子的兴趣高,如果想要替代母亲,首先就应该有着像母亲一样对孩子的浓厚兴趣。

显然,保育员和收容所都做不到这点,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对外界是缺乏兴趣的。

所以,不妨对母亲进行培训,或许效果更好一些。

总的来说,这部分表达的意思就是母亲的角色很重要。

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合作是孩子人生发展的基础,所以要好好构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合作关系,并让孩子能把这种合作应用于今后的生活,和别人好好合作。

父亲的角色和责任

阿德勒认为,对于父亲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可以概括为:好丈夫、好父亲、好公民。

他必须处理好事业、友情和爱情三个重要问题。

对待婚姻上,他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妻子,与妻子友好合作。他应该明白妻子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不应该被轻视。

我们应该明确:虽然很多时候家庭收入主要来自于父亲,但他不能把自己看作施舍者,妻子是受施者。

要知道,家庭责任是两人共同承担的,只是分工不同,父亲承担着赚钱养家的主要责任,而妻子承担着其他的责任,如此而已。

很多父亲认为自己挣钱供家人花,自己功劳大,理所当然有话语权,可以控制他人。

要知道,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父亲如果因为妻子不能像自己一样挣钱养家就歧视妻子,将是非常错误的想法。

夫妻之间,应该平等相待。至于赚钱,谁有能力谁赚,这不应该成为影响家庭和谐的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古往今来,养家糊口都是父亲的责任。

父亲也充当着一家之主的角色。他必须外出工作,学会与他人合作,为自己和家庭赢得社会地位。

此外,父亲对待工作的态度可以教给孩子勇敢和坚强。

所以,一个男人有一套自己积极应对困难的方法,和一份应对自如的工作多么重要。

那种只会说不会做的父亲,只会让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为之羞愧和失望。 

讲真,这部分对父亲角色的解读,真是精辟透彻,值得男同胞们好好学习。

很多时候,很多现象,比如中年油腻男人,比如父亲角色在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中的缺位,就是没有正确认识自身的角色定位。

为人父母

只有夫妻二人都将对方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时,双方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合作,才会给予对方真正的爱。

我们生活的社会,男人相比女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生活,更深知社会政策的利弊和自己国家或全世界的道德倾向。

与女人相比,男人的生活圈子显然更大。

所以,我们可以说,父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妻子和儿女的生活导师。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颐指气使。

如果一个家庭中没有权威,那想必一定存在真正的合作精神。

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父母双方也可以协商解决。

任何一方对于任何子女都不能表现出过分的偏爱,这点非常重要。

所以,合格的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在孩子心中是否是公平的,是否存在偏心现象。

接下来,阿德勒分析了家庭中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最小的孩子各自所处的环境、展现的特性和面临的问题。

同时,剖析了独生子女独特的成长环境、家庭氛围和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对男孩多、女孩多等不同情况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进行了探究。

结束了家庭父母对个人深刻影响的研究之后,阿德勒把研究方向转到了学校教育。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教育的变革

现代教育的思想是:我们要教会孩子自立并为他人着想。

应该教他们关于文学、科学和艺术的知识,让他们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不只是习得工作技能而已。

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平等、尊重、和平的环境下共同创造人类的文明。

学校教育优质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能力。

所谓师者,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当我们要在学校度过十几、二十几年漫长时光的时候,对于个人成长,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师的角色

阿德勒认为,教师的工作不仅在于授业解惑,还要纠正由于父母的错误教育给孩子造成的性格弱点。

老师必须对他所教的学生真正感兴趣,如果不具备这个前提条件,我们就不能期望他会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教育孩子了。

图片来自网络

学校里的竞争与合作

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孩子在刚开始上学时,他们对竞争的准备远远多于对合作的准备。(想想各种学区房和入学考试就知道了。)

在学校生活中,对竞争的训练又贯穿始终。(应试教育下,学校俨然是竞技场。)

阿德勒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如果一个孩子击败了其他的孩子,拔得头筹,并不能说明他就比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更快乐。

这都是由于他们个人的自私心理在作祟。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合作和贡献,而是争取自己的利益。

家庭是一个和睦的整体,成员之间也是平等的关系,学校也应该是这样平等的关系。

如果让孩子们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才会真正彼此感到有兴趣,并享受到合作的快乐。

阿德勒同时强调,在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对于儿童的种种限制,而是儿童自身给自己设定的限制。

我们应该让孩子了解,限制自己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老师和学生也应该放弃“遗传的智商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能力”这一观点。

自然而然,下面,阿德勒提到了天赋问题。

天赋与习得

阿德勒直截了当地指出,迷信遗传会限制儿童的发展,是教育界所犯的最愚蠢的错误。

即使我们发现在许多家庭中有几代人都产生了杰出的人物,我们也仍不能把这一现象认为是遗传的结果。

我们可以猜想,这是家庭中的人们互相激励的结果。

家庭中一个成功的人,会激发其他的家庭成员奋发向上,不断努力训练,继续继承先人的传统。

如果一个孩子有器官的缺陷,我们应该告诉他,他的身体缺陷并不会影响到他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身体的残疾有可能成为他挖掘自己潜能的巨大动力,反之,这也可能成为妨碍一个人发展的阻碍。

也就是说,身体的残疾或者缺陷,并不一定成为阻碍人们成长的绊脚石。

反倒是,人们对残疾和缺陷的过分重视、各种顾虑乃至无能为力,让自己深陷自怨自艾之中。

由此,阿德勒提出一个观点:人们想要逃避责任时,便会用宿命论的观点来解释人的行为。

我的理解是,宿命论并不是必然的,而是一个人对自己不负责任时的画地为牢和借口说辞。

又如善恶之别。“善”与“恶”像其他性格特征一样,都是在特定环境下才有意义,都是相对而言的。

它们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与外界切磋磨合产生的结果,它们蕴含了一种判断,即“为他人着想”还是“只为自己着想”。

区分孩子的个性

这一部分主要表达的是,教育中要区分孩子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

研究了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后,阿德勒深入研究了青春期这个独特的人生阶段对人格的影响。


第八章  青春期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青春期并不能真正地改变人格,只是孩子在青春期的成长更具挑战性,要面对新问题,接受新考验。

他们的人生态度也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一些错误的人生态度,虽然以前也被经验丰富的人注意过,但现在他们的表现会更加明显,人们就不会像以前一样对此置之不理了。

青春期心理及生理特征

谈到青春期的心理,我们知道,这是连接童年和成年的重要时期。

青春期的孩子最首要的想法就是证明自己已经成人了。(当然,这是他们的自以为。)

许多人会迫切地表现出自己已独立的意愿。比如会表现出具有独立性、成熟的举止等。

但是他们的行为是基于自己对“长大”的理解上的。如果他们认为“长大”就是不受控制,孩子就会开始为所欲为。

通常情况下,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获得较多的自由和独立感。

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不再需要父母过分的管制。如果父母继续监督管制,他们就会努力摆脱控制。

父母越是想证明他们还是小孩子,孩子越会反叛,这样就形成“青春期反叛”。

青春期的挣扎

对还没有准备好进入成年生活的孩子,当遇到社交、爱情和职业的问题时,就会变得没有头绪。

由此,也就造成了很多人青春期的挣扎。

青春期出现的问题,都是由于在人生的三大问题上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

如果孩子缺乏自信,惧怕未来,他们肯定会选择比较容易的方法来应付。但是这些方法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如果孩子受到批评、压力、警告,他们就会更加害怕前进。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多鼓励他,否则其他的方法都是徒劳的。

图片来自网络

青春期的性意识萌芽

青春期的孩子们会过分重视两性关系。

他们想用这个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但往往矫枉过正。

这一部分,阿德勒结合各种各样的案例和生活实例情况如何给孩子进行性教育。

正视青春期

通常,人的一生会经过不同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意义。

比如青春期,人们认为青春期是一个转折点。但其实它与更年期类似,也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已。

重要的是,人们想从这个阶段获得什么,以及如何更好地面对这一阶段。青春期亦然。

如果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把自己当成是社会中一个善于合作的一分子,学会了奉献和合作,心态平和,将异性也看作平等友好的伙伴,那么青春期就是他的一个机会。

如果错失了青春期的发展良机,少男少女可能误入歧途,甚至违法犯罪。于是接下来,阿德勒研究了犯罪问题极其预防措施。


第九章  犯罪及预防 

犯罪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生活模式的反应,而且能找出形成的原因,并把它当成是可以解决的,那么我们就有信心能改变犯罪的问题。

犯罪心理

罪犯的做事方式及态度都表现出他在努力解决问题,他在追求成功和优越感。

虽然他们很努力,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方向是错误的,这就导致了他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要求。

罪犯的目标也是在追求优越感,只是他们所追求的对社会没有贡献,也不与他人合作,只是一种想象出来的一种自我超越。

一个人的生活模式是在小时候就形成了的。

因此,这并不是能轻易改变的。只有自己了解到形成时所犯的错误,才有可能改变过来。

社会并不能将罪犯与社会完全隔离开,他们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他们不是愚笨也不是心智低下。他们的结论对他们自己来说是明智的,只是这不符合大众所公认的想法。

图片来自网络

罪犯的类型

这一部分结合经典案例深入探究了罪犯的想法。 

合作的重要性

这一部分通过介绍恶名昭彰的罪犯,解析各种典型案例,说明合作的重要性。

孩子们都不应该被这种不利于合作的自卑感所影响。

在生活面前,并没有哪个人是注定要被打败的。

我们必须告诉罪犯错在哪里,为什么做错了,并且要培养他们的社会兴趣和合作能力。

我们如果能让罪犯认识到他们的行为并非是英勇无畏,而是懦弱的表现。

那么罪犯自己的借口也就不攻自破了,将来他们也不会去做违法犯罪的事情。

在所有的犯罪个案中,无论描述是怎样的,我们都能从中看到儿童时期对错误生活模式的形成的影响。缺乏合作是这种模式的表现。

与人合作的能力是后天加以训练的,遗传与否根本不能成为问题。

合作的潜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潜能的发挥是由后天的训练决定的。

如何矫治犯罪行为

阿德勒指出,如果我们了解犯罪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生活模式的反应,而且能找出形成的原因,并把它当成是可以解决的,那么我们就有信心能改变犯罪的问题。

我们应该改变罪犯的生活模式而不是严厉制裁。严厉的刑罚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

总之,如果一个人不与他人合作,对别人不感兴趣,不想为人类做出贡献,那么他的人生只能是一片荒芜,也不会遗留下任何有用的东西。

只有懂得奉献的人,才会有所成就。如果我们以此来教育孩子,那么他们成人后会乐于与人合作,即使遭遇困境,他们也会勇敢面对,以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与人合作,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工作。

所以,下面的内容,阿德勒就职业态度、职业选择、职业训练等问题进行了解读。


第十章  职业问题

平衡生活的三条纽带

职业、人际关系、性别是束缚人类的三条纽带。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问题都需要处理好其他两个问题。

要解决职业问题,首先要处理好人际问题。

我们并不是一个人生活在地球上,想要生存,必须寻得他人的帮助,与别人发生联系。

职业的早期训练

关于职业,我们需要知道: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如果一个人能认真做自己热爱的工作,为别人做出贡献,那么他就是一个有用的人。

而他的责任就是锻炼自己,独立自强,并在分工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图片来自网络

影响职业选择的其他因素

伟大的事业都是由人类共同合作完成的。

卓越的人也是合作能力最强的人。

从他们的行为举止方面也许看不出来其合作能力,但是我们从其一生的历程中可以看出来。

他们也许并不像常人那样容易合作。他们的路途充满坎坷,他们常常有着身体的缺陷。

我们可以发现,卓越的人物早期常常有先天的不足,但靠着自己的顽强拼搏,走出了重重困境。

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儿童时期就开始刻苦勤奋地训练自己了。他们将自己锻炼得能面对世界上的各种问题。

对待职业的态度

如果一个家庭过分强调金钱的重要性,孩子们成年后很可能会以挣钱的多少来衡量所从事职业的高低。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职业有些时候成为了人们逃避爱情和社会问题的借口。

许多人常常以工作繁忙为理由拒绝与人交往,拒绝谈恋爱,这也成为了他们婚姻失败的借口。

有些人总是不停地换职业,认为一定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结果却是一事无成。

对于问题儿童,帮他们找出自己的兴趣所在是最重要的。针对这一点,可以对他们进行整体性的鼓励。

如果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工作的年轻人或是失败的中年人,他们也需要找到真正的兴趣,还需要对他们进行职业辅导,以便更顺利地就业。

探究过个体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职业选择几个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机会后,阿德勒的研究视角进一步扩大,接下来他聚焦个体与社会的合作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十一章  个体与社会 

宗教信仰

每个宗教团体、每个组织都有自己倡导的合作方式,这些方式都可以实现人们合作的愿望,我们不能确认哪一条是真理。

阿德勒指出,对于那些将合作当做人生目标并为此努力的人,他给予深深的敬意;而那些争吵、贬低他人的行为,在他看来是毫无意义的。

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

所有的政治人士都应该把促进人类的发展作为最终的目标,而人类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人类具有更高程度的合作。

利己主义

在阿德勒看来,我们坚决反对某些人自私自利的态度。自私自利的人对于个人或集体都是一种阻碍。只有懂得跟身边人互助互爱,才能促进人类向前发展。

随后,阿德勒又提到了过失犯罪、社交兴趣与社会平等的相关问题。这部分多是案例,这里就不赘述了。

现在,我们有必要总结下阿德勒的观点:

孩子要把自己看作家庭中的一员,并对其他人怀有爱心。

而父母应该和睦相处,并尽量将这种融洽气氛延伸到家庭之外,以让孩子感觉周围人跟家庭人都是一样值得信赖的。

此外,学校如同家庭一样,应该让孩子将自己看作其中一员,同学之间能够友好相处、合作学习。

家庭和学校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是为以后孩子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家庭和学校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培养成社会中的一员,让他成为人类平等中的一员。

只有这样,他才会有勇气和信心面对未来的挫折,才可以做有益于社会的事。

他会明白,现在自己身处的世界只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小小的阶段,自己属于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整个整体的一部分。

他会想到,当下是自己实现超越、奉献社会的时候。世界上的确存在挫折、罪恶、不公和困难,但这就是我们的世界,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需要生活在这里,工作在这里,我们要做的是让它变得更好。

掌握了前面各个章节的主体内容和主要观点,我们就可以进入全书最后一章了。


第十二章  爱与婚姻 

爱、合作与社会兴趣的重要性

爱的结果就是婚姻。

爱和婚姻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主要体现方式就是用身体去吸引对方、双方繁衍后代进而相伴一生的行为。

爱和婚姻都需要合作,这不单单是为了双方的幸福,更是为了整个人类的幸福。

夫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为了保证有和谐的夫妻关系,我们需要给对方而不是自己更多的关心,也就是说,给对方的关心要胜过给自己的关心。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婚姻才会是幸福的。

婚姻幸福有一个基本前提:

让对方感觉到他/她是最有价值的,他/她是被需要的/最优秀的;他/她是你最好的伴侣和朋友。

这种感觉,需要人们用实际行动去证明。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一段婚姻关系中,任何一方都不想扮演附属角色。

如果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是控制者和服从者的角色关系,那么这段婚姻注定不会幸福。

一段婚姻中,平等的地位是幸福的保证,只有这样俩人才能够共患难。 

记住,我们考虑的不是一个人的成长环境,而是一个人对环境的看法。

因为一个人可能生活在不太美好的家庭,经历了很多不幸,但这可能激发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他会努力让自己的婚姻幸福。

工作也是能够为婚姻做准备的事情。

在阿德勒看来,良好的婚姻准备包括良好的工作准备。

婚姻中至少有一个人,在结婚前应该有份工作,能够保证婚后的生活开支,这才是一个家庭得以形成的基础。

婚姻是一种长达一生的合作,如果此生对对方没有任何承诺,就不算真正的婚姻。

阿德勒顺势例举了下不适合结婚的人 

婚姻观与人生观

婚后有太多问题需要去解决。夫妻双方想要幸福生活,就需要培养起共同的爱好,学会合作、互爱、互助。

人类并非天生的一夫多妻或一夫一妻。

我们所有人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看似平等,可我们的确被分为了男人和女人。对于婚姻问题,只有一夫一妻才能真正解决。

所以,一夫一妻这样看来,是为了婚姻的幸福和人类的发展。


好啦,以上就是《自卑与超越》的精华内容,就为大家拆到这里啦。

说一下自己的直观感受吧。

#读书感想#

再一次推荐大家看这本书!

不管你是想实现个人成长,还是在为工作而迷茫焦虑,又或者为了孩子教育而不知所措,都推荐你读《自卑与超越》。

这本书的三观很正,里面的观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深深铭记。

怎么说呢,这世界变化却是快,但总有一些近乎永恒的东西,历经时间淘洗,依然璀璨如初。

这种闪光点,在这本书里非常之多。

如何做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现代人,这本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标示了道路。

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书中指示,结合自我实际,在个人成长、超越自卑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没有人生而完美,每个人都有自卑,这不足以成为我们碌碌无为,安慰自己平凡可贵的理由。

人生之路漫长且崎岖坎坷,自卑的坑也会一再出现,我们可以经由阿德勒指出的路径,去超越自卑,去与他人合作,去为人类做贡献,获得优越感,实现人生价值。

超越了自卑,我们的人生大有可为。与你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读 |《自卑与超越》:超越自卑,你的人生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