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里的皮囊

                                                  ——“我们的生命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前段时间,看了蔡崇达先生的《皮囊》,这部我分不清是小说还是自传的作品。作品写实了作者身边亲近的人亲历的事,反映了作者层层剥离自己最后成长释怀的过程。于个人而言,感触最深还是第一篇关于蔡先生阿太(外婆的妈妈)的叙述——《皮囊》。

   蔡先生的描述中,阿太是一个非常“狠”的人,不仅对别人狠,对自己更是狠:曾经把年幼不会游泳的舅公丢进海里让他学习游泳,导致自己儿子差点溺死;自己切排骨切到手指头,急坏了家里的小辈们,反而自己却至始至终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外婆五十多岁突然撒手人寰,白发人送黑发人阿太至始至终没留一滴眼泪,甚至骂骂咧咧,还能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葬礼........这种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狠,总让人觉得阿太的一生是经历了多大的痛苦,才能做到这般舍得。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是阿太一直以来的箴言,“我们的生命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是阿太一生的生活观。反复地咀嚼,我也似乎慢慢理解了这位作为神婆说话偶尔文绉绉的阿太。皮囊不过是生命的寄居所,应当拿来使用,借肉体去实现有价值的追求,完成生命的意义。这是因为我们的皮囊总是本能地想要去取得最舒服的状态,这种状态所带来的舒适感常常使人变得充满着惰性——

  学生时代,我们的皮囊不刻苦学习总比刻苦学习来得舒服;工作之时,皮囊不努力工作总比努力工作要来得轻松;下班之后,放松身心躺着或者去大吃大喝永远比坚持学习或者出去健身来得享受啊!我们伺候着皮囊,带来舒服、轻松和享受的时刻让人依恋,这种依恋就变成了欲望对生命的牵绊。我觉得人之初,性本善是最接近生命的本真。初生灵魂总是最纯洁轻盈的,当人逐渐长大,皮囊对这个世界作出了诸多的尝试之后,就懂得享受与折磨,开始萌生出了浑浊的欲望。我们所有的惰性、低忍耐力、不坚韧,都是因为听从了皮囊的需求而忽视了生命的需求。整天伺候着皮囊,人这一辈子将不会有所出息。这个社会上,有这么多的人高喊着要到达拥有诗和远方的彼岸,但却害怕前进的道路上皮囊所不能承受之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空守着一副皮囊畏畏缩缩地过日子,终了了一身。

   阿太的生活观是大彻大悟的,她从不伺候自己的皮囊。她用自己一副皮囊料理着早逝女儿的后事,而不是任由其被哀伤控制;用自己的皮囊,担当起已逝女儿照顾曾孙的任务;九十多岁,依然坚持用自己的皮囊行走,带着生命自由行走........ 虽然阿太只是一个村妇,一个讲话文绉绉的神婆,却懂得将皮囊好好使用了九十多年,实现了她本身生命价值,反而我们受过不少所谓高等教育的人,寒窗苦读十几年之后,本应该是已经站在了一个离诗和远方更近的平台,但却总变着花样犒劳伺候自己的皮囊,值得反思........

  本该奋斗的年纪,我们总该学会如何使用自己的皮囊。


�a�

你可能感兴趣的:(《皮囊》里的皮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