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6

你知道35岁意味着什么吗?

35岁意味着,你投递求职简历可能会收到“年龄不合要求”的拒信;

35岁意味着,哪怕你在大公司,也有被清理的风险;

35岁意味着,哪怕你不用保温杯,“中年危机”已经如影随形……

准备跳槽,却发现不少用人单位将招聘门槛设置为“年龄在35周岁以下”;本想再拼拼,无奈身体机能和学习能力不如从前……遭遇“35岁现象”,让不少打拼多年的白领倍感压力。

但是35岁并不意味着职场前景的终结,这取决于你35岁前的日子怎样度过。

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如何纾解职业困境、更好成就自我?

为了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不那么难,你至少应该在30岁就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利用5年的时间去追赶。

这可能是你成长的最后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个时机,你已不再年轻,社会也不会再以包容的心态去原谅你的年少轻狂。否则,你多走一步错路,就必定要在以后以更大的代价补回来。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5岁现象”表面上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困境,从深层次来看,也和职场生态、社会舆论等外部环境分不开。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抓好落实,创造了更为公平的就业机会,政策引导技能培训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也开拓了更多职业发展渠道。用人单位渐渐在激励和培训机制上下功夫,帮助员工纾解职场焦虑。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大可不必放大职业焦虑。早在2018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面向未来,一整套人才培养机制必将为更多人实现人生出彩提供广阔空间。

勇于走出“舒适区”

发展心理学认为,35岁属于成年早期(20—40岁)的阶段。在成年早期,个体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角色,但人的生理机能却从30岁左右的巅峰期开始下滑。生理上的变化叠加家庭和职场角色的转变,赶上知识技能快速迭代,让很多人在35岁左右出现职业焦虑,不难理解。

优胜劣汰向来是职场常态。突破职业发展的瓶颈,首先要调整好心态、补齐能力素质短板。现实中,不少人面对困难挑战选择逃避,完成工作抱着“差不多”心理,职业道路越走越窄。

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就应以久久为功的努力来强化专业素养,延伸能力的边界;也应勇于走出“舒适区”,正视自身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职场成功没有捷径可走,焦虑烦恼不如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35岁前后正值人生大好年华,摆正心态、持续学习、用心付出,就不难突破职业瓶颈,创造更多价值。

未来社会环境改善。

35岁被视为一道事业阶段的门槛。现如今,在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这个年龄门槛似乎正悄悄往前移,危机感和90后迎头相撞。

可个人努力在结构性压力之下,经常是苍白的。但凡过劳猝死的新闻一出,整个舆论场都开始劝大家“别熬夜”。其实这跟“多喝热水”一样,都是“正确的废话”。难道那些超负荷工作的“社畜”自己喜欢熬夜吗?

所涉及的年轻女子患流感在家里

应对危机、突破困局,个体的努力自然会有用。比如,时刻保持学习的能力,保持读书思考的习惯,夯实自己所在领域的核心技能水平。然而,这些都有赖于良性的企业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氛围的支持。

保持终身学习的姿态

身处信息化时代,知识、技能以及各类生产要素加速迭代,对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论是35岁左右的职员,还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都难免会遇到本领恐慌。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职场要求。

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不间断地充电,才能持续地释放能量。终身学习不仅是突破职场危机的根本途径,也是每个人应该培养的生活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