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三个反问,跳出“如果”困境

无论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说“如果”,并展开畅想,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如果”从畅想变成了人生的陷阱,让我们畅想之后不再行动,该干嘛就依然干嘛,人生的轨迹没有实现飞跃。 

每一个“如果”,都是一个困境

人生很短,“如果”很多

小时候经常听到小伙伴们说:

“如果我有霍元甲的武功,那么我就可以行侠仗义,成为一名人见人爱的大侠。”

“如果我能够考100分,我就可以让妈妈买那个电动小火车。”

“如果我是超人,我打游戏就能一次通关了。”

 进入职场后,这样的“如果”升级了:

“如果我能够成为公司总经理,我就再也不用看现在主管脸色了。”

“如果我能够中彩票一等奖,我就去大理住一年。”

“如果不是你拦着我,今天我一定会揍那家伙一顿。” 

“如果”让愿望失去动力

一旦我们开始进入“如果”状态,就找到了一个宣泄口,仿佛遇到的各种压力、问题以及自己的愿望都得到了解决。

但是现实情况是,说了“如果”之后,在内心层面人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对某件事的期盼和压力就一下子失去了动力,这个有点类似精神胜利法

假如将“愿望、压力”比作一个气球的话,那么“如果”就是一根刺,它扎在气球上,让气球泄气。所以“如果”说得越多,最后反而实现得越少,这就是原因所在。


经常说“如果”的人,往往处于某种困境中

女诗人余秀华因为婚姻不幸、与丈夫三观不合,要与丈夫离婚,她丈夫则认为“如果我有一百来万,她会提出离婚吗?”

在这个对话中,他丈夫觉得是因为自己缺少那“一百来万”,所以余秀华才会提出离婚。

如果他确实具有赚取“一百来万”的能力,那么他就不会说出这句话来,因为他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一百来万”的高度,他的能力和个人价值也值“一百来万”。

但是他只是口头上说了“如果有一百来万”,本身却穷困异常,那么所有的“如果”都只是空中楼阁。

他的一些言论也反应了他的认知层级:“以前没名气还可以离婚,现在你有名气了,我就不离婚了,赖着你。”

他的困境看起来是“自己没钱”,其实更应该分析“为什么自己没钱”。

穿过认知的迷宫

我们说的每一个“如果”,其实都是反应了自己处在当前的某种困境中:

如果我有钱了,我就去买两辆跑车,一辆开着,一辆拖在后面。(分析:这是没钱的困境。)

如果我帅一点,肯定不会被她甩了。(分析:被分手后的自我解析,不一定是不帅的问题,但一定与认知有关。)

如果我今天没有堵车,一定不会迟到。(分析:被考勤罚款的困境,其实更大可能与堵车无关,而是不太喜欢这个工作。)

既然“如果”是一种陷阱和困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才能避开这种困境呢?


通过三个反问跳出“如果”困境

在很多场合我一直推崇这三个反问:

1、“为何如此”:通过追根溯源的提问来思考,从而将焦点从问题本身扩展到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避免了一叶障目。

2、“此话怎讲”:将那些模糊笼统、看起来高大上的忽悠语句打回原形,让对方给你解释清楚具体含义,例如遇到“相信命运的力量”、“幸福很简单,不比较即可”等,直接问“此话怎讲”。

3、“那会怎样”:对于阻止你前进的人和言论,用这句话来思考,分析如果在前进的路上遇到这些障碍,会有什么后果和风险。分析完你会发现,这些障碍可能都是小问题,或者是小概率事件。


同样,在遇到“如果”式的言论时,可以直接套用三个反问来剖开困境。

1、为何如此:破开困境

为什么我提出这个“如果”了,是因为我现在条件不够、能力不足还是意愿不强?

例如“我如果中了彩票就去全国旅游”,本质的问题不在于“是否中彩票”,也不在于“是否有钱”,而是缺乏坚决果敢的动力。换句话说,就是中了彩票,也不一定全国旅行,最多去少数几个地方吃吃喝喝后窝在家里买买买。

所以,找到“为什么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是走出人生困境的第一步,很多人就陷在这一步了,心中只有“我要”,不清楚“为什么我要”。


2、此话怎讲:深度交流

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告诫:

“如果你当时在汇报PPT中加上一个注意事项,就不会被批评了。”

“如果你耐心一点,就不会与老张冲突了。”

“如果你多思考,就不会丢三落四的。”

这些告诫看起来非常中肯,针对自己的某个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建议,但是你仔细品味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告诫其实都非常空泛,跟没说一样。

被人提出告诫或者建议时,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个变成思考和提升契机,直接问他一句:“此话怎讲?”让他更详细地给出意见和建议,将本来只是空泛的交流推进到更有操作性的层面。

别人来送经验,你为什么不顺势拿下,充分利用起来?


3、那会怎样:促进顿悟

当出现“如果”式畅想时,就用“那会怎样”来推动落地,让畅想推进到底。

前面提到的那个“如果我考100分”、“如果我有霍元甲的武功”等畅想出现时,就进一步追问:“那会怎样”,他会说出一系列的畅想,你不断追问“那会怎样”。

他会慢慢回味过来,发现自己还没实现这些畅想,在“如果”和畅想之间还有一个巨大的差距,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

让一个人清醒的方式不是说“你真傻,快醒来”,而是帮助他快速推进到终点,让他自己醒悟过来。

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被当头棒喝,更喜欢自我顿悟:“是我自己领悟的,我天生有慧根”,这就是人性。

总结

当我们说出“如果”时,可能我们就处于某种困境当中,也说明我们的思考层级和认知能力局限在某个范围内,需要主动破开这种桎梏:

1、用“为何如此”来破开困境,将焦点从“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转移到“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2、用“此话怎讲”来推动深层次的交流,避免空泛的建议和告诫。

3、用“那会怎样”将“如果”式畅想推到终点,让对方自我顿悟

 每一个“如果”,是困境,更是提升认知的良机。


你有哪些困境,我们一起来聊聊? 

(请关注镭师兄,最犀利的优势强化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通过三个反问,跳出“如果”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