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人是教不会的,事教人一次就会。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具体出处,先权且当做人生的一次感悟吧。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只感觉似曾相识,像一个一直站在身旁的老朋友向自己讲述、提醒那些人生的道理和“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会面临的人生困境。
我想到了张爱玲的《非走不可的弯路》,那些荆棘塞途的人生苦难“成就”了我们好为人师的本性。我们不想我们身边的所有人,特别是下一代再经历一遍我们曾面临过的痛苦的抉择,我们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倾囊而授。因为我们经历过,即使浑身插满荆棘,但终究趟过了他们的去路。所以,我们有“资格”教授他们这些“必要”的人生经验,但也恰恰是这些经历过的人生经验,却也成了他们“你既然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的迷之疑问。
未来的一天,他们也趟过了荆棘塞途的人生,经验也成了他们向其他人传授的资本……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够。
这时候,我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能让人成长的并不是所谓的人生经验,最重要的是要在世(事)上锻炼;经验只是因循行事的手段和象征,是头脑中行事的一种模型,不是自我经历的事上磨砺,所以,经验,经验,只有真正经历过才能够验证是否可行。还是毛主席说的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面临需要知识(经验)行事或解决问题的时候,如何才能克服好为人师的拥有经验的优越感?
我觉得,第一步:陈述经验的适用场景。记得是“陈述”而不是“教授”。
第二步:强调经验只是作为当事人行事的操作参考,而不是依据。因为即使场景相同,当事人不同,结果也会不一样。
第三步:在结果出来之前,与当事人沟通是否需要帮助或协助。
第四步:等待当事人用实践检验行事的结果。
问答:
1.问:当事人完成的结果不符合要求,怎么办?
答:第一,先检验自己安排的事项是否合理?合理,走第二步;不合理,让它变的合理。
第二,检验自己的“经验”是否偏离了陈述和参考的不干预的轨道?是否给当事人造成了困扰和压迫感?
第三,让当事人陈述行事经过,检验是否与结果相关?有问题,当场提出并立即解决,不要批评和勉励再接再厉。当下解决最重要,坚决避免“再说吧”“以观后效”等。
2.问:当事人完成的结果还是不符合要求(考虑了学习和培训之后的结果),怎么办?
答:第一,那要求能不能降低?能,那就降低要求。不能,那就换个人去干。
第二,不能降低要求,也不能换人,那就自己去干,让当事人当助手,或者让当事人去干能干的事。
3.问:事也没有教会当事人,怎么办?
答:别着急,第一,可能是这个事确实太难了,一般人搞不定,超出了当事人的知识承受范围,让当事人再学习学习,等时间给知识成长留出空间。
第二,如果时间也没有给出好的结果,那就要考虑当事人的知识学习水平和智力水平了,进而寻找其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