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菜根谭》 咬得菜根,万事可成

图片发自App

作者: 潇潇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有这样一部书,它语言通俗,内容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美好期许,比如月光下的畅想,山水之中的游乐,又有丰富的为人处世哲理,教导人们思辨修身。这本书就是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

《菜根谭》的作者洪应明,是明代思想家、学者。他早年追逐功名,老年归隐山林。《菜根谭》得名于宋代儒士汪革之语:“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咬菜根”意味着吃苦,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练才能获得。

《菜根谭》是一本语录体著作,整本书由一条条简短凝练的语录组成,语录篇幅短小,短则不过几字,长也不过百。

这本书内容丰富,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涉及人与人、人与神的关系。它教导人们修身养性,为人处事,哲学思辨。

这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寓意深刻,兼有雅俗。阅读此书,感觉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前辈,将漫长岁月积淀下来的道理和智慧款款道来,耐人寻味,给人以无限启发。

《菜根谭》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导人们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事。

在个人品质方面,《菜根谭》有不少精辟的论断。比如: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虚怀若谷的胸襟,这才能吸收有益的道理;又有坚定的意志,这才能更好的抵御外界的诱惑。

整本书多处教导人们要坚持本心,不要追逐名利。比如: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他用“风停林静”和“雁过潭空”作比喻,以此来告诫人们,君子应当坚守本心,不因外物而心有所改,此谓君子,和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学习求知方面,《菜根谭》也有不少真知灼见,比如: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处”。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要求学,就应该专心致志探求,不能过分追逐名利,这样会无所得。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学问,都应该心无旁骛,一心向学,就像陶渊明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在待人处事方面,《菜根谭》也提出了与人交往的原则和道理。比如:

“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这告诉我们,为人处事要懂得谦让退步,待人接物要宽容厚道,这才是正确的做法。对于错误,他认为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多宽恕他人的错误,对自己的错误却应该严厉惩罚,这样才能够使自己有所进步,也能够进一步改善人际关系。

《菜根谭》中有很多关于修身和为人处事的语录,其中很多道理富有智慧,至今依旧适用。洪应明运用精辟的文字,将自己关于个人,关于人际关系的看法传达给读者,也通过自己的笔触向人们描绘出一个理想的生活状态。

中华文明的韧性在于它的民族品格之中,这在中华民族的文人志士身上得以体现。例如“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的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的洪应明,“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的艾青,还有“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臧克家。

无论身处古代还是现代,身处盛世还是乱世之中,中华儿女始终都以傲人的品格向世界传递着中华文明,向人们展示着大国的气魄和文明的韧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菜根谭》 咬得菜根,万事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