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非曹雪芹“曹家说”、“曹家事”

原创 杨晖 医无成见心才活 2022-06-07 21:48 发表于江西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之作,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红楼梦》为残书,全文到八十回后即无下文,后人认为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为“狗尾续貂”,作者在前80回尤其第1至5回煞费苦心地留下的诸多暗示、伏笔及诸多人物在高鹗的后四十回中没有体现。初读《红楼梦》,书中只写家族内部家长里短的琐事而感觉索然无味,又觉得荒唐难以理解,如开篇讲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而女娲补天、又有“白骨如山忘姓氏”、“千红一窟(千红一哭)”、“万艳同杯(万艳同悲)”、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强盗)”等白纸黑字地暗示,明明是家族琐事,与白骨如山、女娲补天、真事隐、假语存等如何相干?远不如《三言二拍》、《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看得过瘾、扣人心弦,直至近来聆听“兰国沧海客”在喜马拉雅官方频道原创有声作品“细思极恐:红楼梦真相大揭秘”后方觉脑洞大开,深有感触。本文一部分观点来自“兰国沧海客”在喜马拉雅官方频道原创作品“细思极恐:红楼梦真相大揭秘”,一部分系本人受其启发而来,本文试结合《癸酉本石头记》(以下称为吴本),以证《红楼梦》真实作者并非曹雪芹,也非曹家事,还原著作者良苦用心创作本书的一个清白。


1.书虽名曰《红楼梦》,但并无一句写情写爱的诗句,反而有太多的人名及字眼如“白骨如山忘姓氏”、“千红一窟(千红一哭)”、“万艳同杯(万艳同悲)”、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葫芦庙(胡虏庙)、金荣(后金兴荣)、袭人(暗中偷袭别人)、茗烟(大明化烟)、胡君荣(胡人君主兴荣)、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谢花飞花满天、冷子兴(“冷人”子孙兴荣)、江南应天府江宁县(明朝对南京的称呼)、你方唱罢我登场、都为他人作嫁衣裳、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洒上空枝见血痕、写贾探春的“生于末世运偏消”、写王熙凤的“凡鸟偏从末世来”、写桃花的“花之颜色人之泪”、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呤;以及帝王皇室专用的红色如:红楼、怡红院、悼红轩、贾宝玉自称怡红公子、林黛玉的丫鬟紫鹃、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呤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均隐隐地暗示本书是一部隐写胡汉相争、汉人白骨如山的血泪历史的影书。如果是曹雪芹的“曹家事” ,一个家族的存亡根本不存在血泪、白骨如山等,何况曹家也只是被抄家,不存在“灭族”,曹家所处的时代也不是末世,反而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本书原名为《石头记》,与本书同时期流行的版本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以下称脂评本),目前为止,脂砚斋系何人、人物生平如何,一直是个谜,但从作者脂砚斋名字分析,拆开来为月(代表明朝势力)旨石见,亦可知作者亦为明朝遗民,与《红楼梦》作者关系密切,甚至为原书作者本人。


2.成书年代及作者:传统认为本书为曹雪芹所作,原书第一回:“…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因书中有曹雪芹名字,故主流红学家均认为本书反映的是清雍正时江宁织造曹家家事,但脂评本对此有一段批语:“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个人认为曹雪芹极可能为本书作者的“障眼法”,“悼红轩”,红即朱,悼红即悼念朱明,再有从原文中可知空空道人(道教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为本书的真实作者,但其因空见色,改名情僧(佛教为“番邦”传入的宗教,“天龙八部”中称鸠摩智为番僧),作者煞费苦心的写道人至僧人的转变(删除这个改变也不影响全文),无非是想暗示作者本人原先是汉人,天下改朝换代后成为“番民”;再者原文开篇即写“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脂评本批语为:“甲戌侧批:据余说,却大有考证。蒙侧批:妙在‘无考’”),创作者本意就是要遮遮掩掩不告诉读者作者的真实名姓,而要读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细细品味其真实写作目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除《红楼梦》外都有其历史真实事件的原型,故《红楼梦》必然也有历史原型,而不像作者虚虚假假遮遮掩掩所说的“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第23回书目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西厢记》为元代作品,那书中人所处的年代肯定是元代以后,结合原文暗示:贾雨村应天府上任(朱元璋定都南京,改集庆路为应天,明朝时称南京为应天)、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等内容,及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见到的时钟,第6回刘姥姥“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似的,却不住的乱晃”(明末开始有挂钟传入明朝),本书描述的贾府应处于明朝末年,而贾家有宁国府、荣国府,满清改南京为江宁府,故贾家宁国府的宁为满清时期南京的隐写,影射明朝的南京(与之对应荣国府影射北京),结合后文“薛文起悔娶河东狮”的影射,薛家薛蟠娶夏金桂(夏天无桂花,夏无桂,金桂,投降后金的桂,应影射吴三桂)后夏金桂强势霸道欺凌薛家母子(影射康熙初年吴三桂“三藩之乱”也使孝庄、康熙孤儿寡母鸡犬不宁),第80回“薛蟠亦无别法,惟日夜悔恨不该娶这搅家星罢了…”,以此可知作者为满清康熙初年经历了“三藩之乱”的明末遗民,因为作者心向朱明,无法去补明朝的“天”,所以作者又言:“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3.80回以后内容缺失之谜:《红楼梦》为残书,全文到八十回后即无下文,后人认为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为“狗尾续貂”,与前文的诸多隐义、暗示不符,只有出于政治上因素才能使一部作品不得不改变原来的创作意图留存下来,否则只能是书毁人亡,作者又怕后人不能读懂全书的真实影射,故第12回又借贾代儒火烧风月宝镜(第1回交代《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跛足道人说:“谁叫他自己照了正面呢!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为何烧我此镜?”(关于此一段内容,脂评本批语有“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镜子用火烧很新奇!作者明显是暗示:如果作者从正面写作全书内容会招致满清文字狱的焚书!是啊!《红楼梦》问世以来,主流观点均认为是曹雪芹的“家事”,都只看到“正面”的风月事、曹家事而“以假为真”,诚如第1回作者所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脂评本批语:叠用“真”、“假”、“有”、“无”字,妙!)!吴本虽然文词的华丽、写作手法、行文流畅等均不如前80回,但其中说到贾家败亡,贾蓉贾蔷(谐音戎羌)攻打贾府、林黛玉中计上吊(玉带林中挂,实即崇祯上吊自杀)、香菱被勒死(影射永历皇帝被吴三桂勒死)、贾环(家患李自成)攻打贾府、天下改朝换代(戎羌朝廷坐了天下)等诸多前80回遮遮掩掩没有道出的真相,文中诸多内容与前八十回伏笔、暗示一脉相承,对前八十回的诸多出场的人物均有较好的回应,为《红楼梦》原书前八十回主旨思想的真正反映,如按照吴本主旨思想出版,以清初的历史环境及满清残酷的文字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明亡清兴的历史影射,故高鹗续写了另一个贾家小团圆的后40回结局,为《红楼梦》的传世也做了贡献。


4.石头记书名的来历:在石头上记事为中国传统,商周时期在出土的青铜器上撰写铭文以记录拥有者的生平、功绩等,以后在墓碑上有墓志铭以记录逝者的生平事迹,明末文章“五人墓碑记”即是将反对魏忠贤的颜佩韦、杨念如等五人的事迹撰写在其合葬的墓碑上以表彰其功绩,由此可知《红楼梦》创作者是以国喻人,将大明亡国亡天下的史实隐写在石头上即为《石头记》,另外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南京古称石头城,故石头记亦可称为明朝记,“满纸荒唐言”的背后是满含血泪的“一把辛酸血泪”(对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脂评本批语有一句是“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5.全书开篇第一到第四回写天倾西北(西北李自成攻陷北京)、地陷东南(满清南下消灭南明),两个神仙(一个癞头和尚,一个跛足道人)遇见了一块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自怨自叹的顽石,经过交谈遂携其进入尘世经历一段故事,石头回来后其上面即刻有这段风尘故事,后经空空道人传抄入世即为本书《石头记》。接着才正式写这段风尘故事,甄英莲(真应怜)被拐,葫芦(胡虏)庙炸供走火(脂评本称为南直召祸),导致甄士隐(甄士隐,字费,真废,真废物,真事隐)全家被烧,甄家家破人亡,影射南明废物无能,被满清(胡虏)消灭,再下来才重点写林黛玉进贾府北京城的明朝,为全书故事奠定了发生的历史背景。


6.两个神仙的喻义:神仙本应出尘脱俗、仙风道骨,但作者偏偏写成蓬头跣足的癞头和尚、跛足道人,书中说他们“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浑身带水又拖泥”,前两句暗示他们本是华夏正裔嫡派子孙,后三句暗示他们处境艰难、生活窘迫,这些人本为华夏正裔嫡派子孙,明亡后饱受明末天灾、农民起义、满清入关、江阴十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康熙平三藩、收台湾等战争之苦,可以想象他们个个都是“吃糠喝稀、衣不蔽体”,而并不像满清史书或影视剧上说的康乾盛世那样。明亡后满清强制剃发易服,毁华夏衣冠,改中华服饰,遭到当时人民的强制抵触,剃发时汉人内心的不情愿,极不情愿地配合剃发及剃发者动作粗鲁,刮伤头皮者处处可见,加之当时卫生条件差,可以想象剃发后满头癞疮的汉人随处可见,亡国亡天下后汉人成为继满人、蒙古人等人种之后的“二等公民”,不能“顶天立地”,就如同“跛了的一足”,其用意明显为影射满清统治下汉民的众生相。全书采用倒叙法,先写满清统治下的汉民众生相,接着写甄家被烧、南明覆灭的“南直召祸”,接下来重点写北京城的明朝灭亡的历史借鉴。


7.“护官符”的寓义: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旁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表面上写四大家族富贵无比,实际上影射当时历史环境。第一句贾家影射明朝,白玉为堂金作马,富贵繁华“白玉为堂”,后金为其牛马,即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以前是明朝的属官建州指挥使。第二句史家影射历史,历史应该记载在官修的史书中而收藏于宫殿,三百里影射南明,清兵南下消灭南明攻打江阴时,阎应元绝命诗云: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故全句影射满清修的史书对南明历史的篡改,为写南明。第三句真正写繁华富庶,影射明朝的京城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即金陵,以金陵为代表的南方在古代历来为经济繁华富庶之地,故两宋的南宋、衣冠南下的东晋、安史之乱之后的晚唐都能以一隅之地对抗北方强大的胡人政权或藩镇,与其他朝代不同,明朝为两京制度,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但可能考虑到北京被外敌攻破,故仍保留了南京的京都地位以备不时之需。第四句薛家,谐音雪,白色,五行属金,好大雪,喻指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经营的后金已经非常强大,“珍珠”喻指治国理政的机谋、筹划(与花袭人原名珍珠一样,都暗指治国理政的机谋、筹划)。而教贾雨村“护官符”的小小“门子”都知道当官要有“护官符”,影射当时明朝官场的腐败之严重。满清由明朝一个小小的建州指挥使逐渐统一女真各部进而夺取大明江山,确实是机谋多如土、“珍珠”如土,“金如铁”,古代“盐铁专卖”,私人不准囤积铁器以免民众造反,铁代表战争,辛弃疾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喻指后金靠战争强大。四句中贾家与王家均写到玉,“白玉为堂”、“白玉床”,在古代只有帝王级别的人才能用玉,如汉代出土的金缕玉衣,由此亦证明贾家与王家实际上影射明朝的两京制度。


8.林薛二人的处方:第28回贾宝玉提到治疗林黛玉的方子里也有“珍珠”,其它药物还有:头胎紫河车‘紫河车别名胞衣,头胎即投胎,喻指投降满清的大明胞衣’,人形带叶参‘喻指人人参王’,龟大的何首乌‘乌通吴,龟通桂,喻指吴三桂’,千年松根茯苓胆‘千年松根,长寿之意,喻指祖大寿,茯苓胆,有胆识,洪承畴剿灭农民起义军上也是有胆有识,植物学上松根茯苓相互寄生,洪承畴与祖大寿在宁锦防线上也是相互依存,洪承畴于松锦会战失败降清后祖大寿亦随之而降,故茯苓胆喻指洪承畴’,最主要的君药为“珍珠”,而且要在古坟里妆点头面上的才好,结合所有药物分析,这张治疗林黛玉(崇祯)的处方即救国方药是:大明胞衣不去投降满清,留住吴三桂、祖大寿、洪承畴以拱卫宁锦防线,人人都来参王勤王,最重要的是为君者(崇祯)向他的老祖先取来“珍珠”即治国理政的机谋、筹划。第7回说到薛宝钗的处方:宝钗听说笑道:“再别提起这个病!也不知请了多少大夫,吃了多少药,花了多少钱,总不见一点效验儿…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我先天壮,还不相干;要是吃凡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个海上仙方儿,又给了一包药末作引子,异香异气的…”。…宝钗笑道:“若问这方儿,真把人琐碎死了…最难得是‘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牡丹花蕾十二两,夏天开的百合花蕾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蕾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蕾十二两。将这四样花 ,于次年春分这一天晒干,和在末药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 …宝钗笑道:“还要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了,和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瓷坛里,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的时候儿,拿出来吃一丸,用一钱二分黄柏煎汤送下。”文中言薛宝钗也有先天不足之症及多方诊治无效,须吃花(第27回林黛玉葬花,葬花吟中有“花落人亡两不知”,吃花即“吃人”)方能救命。影射满清不断攻打大明,热衷于南侵大明掠夺人民及资源以缓和其内部矛盾,而且配方“最难得是‘可巧’二字”,影射满清入关得天下是得了“巧”。


9.《红楼梦》各方势力影射及分析:风、秋、绿、水、金、薛、雪等势力为后金、满清势力;木、月、朱、红、春等势力为朱明势力。明朝皇帝姓朱,朱即红,红楼即朱楼,《红楼梦》即朱楼梦,即朱明梦;满清入关定鼎中原,自称“紫气东来”,为风势力,为满清势力,如柳絮词中写:“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滞”,实即影射满清入关控制北方,而南明的“春”势力顾及不了北方的遗民,薛宝琴“西江月”: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满清为后金发展壮大而来,薛宝钗,谐音“雪”,影射满清皇太极及整个满清,名字中含“又一金”(女金先后建立了金及清两个王朝),有金项圈及金锁,丫鬟叫黄金莺,属金势力,崇祯皇帝朱由检同辈的明皇室子孙的姓名偏旁均为木,丫鬟叫紫鹃,大红为紫,属木势力,林黛玉影射朱由检及整个明朝,属木势力,中医五行金克木,木遇雪则枯,暗示薛宝钗是林黛玉一生的命中克星;“红势力”、“春势力”都属于朱明木势力,贾宝玉自称怡红公子,住的地方叫是“怡红院”,匾额是“怡红快绿”, “红势力”包括丫鬟林小红、紫鹃等,“春势力”包括四春贾探春、贾元春、贾迎春、贾惜春等,第5回“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脂评本批语:“开口拿‘春’字,最紧要!”)概括了明亡清兴的历史背景;风月宝镜,清风与明月的宝鉴,即明清历史的宝贵借鉴。由于历史人物的性格、命运、所处历史环境的复杂性,如吴三桂经历了明朝、南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满清削藩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作者常常通过两个甚至多个人物来影射同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一个人物影射整个历史时期。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楼梦》非曹雪芹“曹家说”、“曹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