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版的《后来的我们》,结局竟是……

01

十年前,程然报考软件工程,当时看到专业课要学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编译技术、算法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

高大上的课程名称他没看懂,他以为学会这些课就能像电影里的酷帅的黑客,所以他猜测大学将会是这样的:

可现实的是这样的:

幸好学校有“程序设计”课程,程然赶在毕业前学会用Linux搭个环境,用C++写图书馆管理系统,用java写图书馆管理系统。学软件的程然经常被亲朋好友要求陪同买电脑、修电脑、清灰、杀毒…

02

五年前,李军大专英语专业毕业,找了半年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听说程序员挣得钱多,刚毕业的工资能有一万。李军想只要交一笔学费,去培训机构培训四个月就能脱胎换骨了。于是咬咬牙,借来几万块钱学费报了个培训班。

培训班里混杂各行各业的人:大学生、厨师、司机……大家均是对目前的职业不满意,期待换个新跑道能将从前比他人落下的差距去补追回来。

四个月里,李军对编程从一窍不通到能完整写一个“增删改查”的系统,中间熬了多少夜吃了多少苦,李军仅是笑了笑。经过四个月培训,李军如愿成为一名程序员。工资比一万少,但比同班同学多挣一些,李军挺满意的。

03

当学了几门语言的课程,跟着学校老师做了几个项目后,程然幻想自己将来会是下一个比尔盖茨或者扎克伯格,靠编程发家致富。

实际上毕业后程然在一家小公司里做只小码农,重重复复的ctrlC、ctrlV。做产品改了一遍又十遍的需求,改测试提的非正常人类操作的bug,背上下游业务组甩来的黑铁锅,踩上一个离职人员留的第1024个坑,熬最长的夜加最多的班拿国企的工资。

过年回家不知道如何和亲戚解释自己真不是修电脑的。

第二年程然从小公司跳槽到二线互联网公司,除了工资翻了翻,工作时间变成7*24小时外,生活没有太大区别,仍是单身,周末喜欢宅在家里看看书、打打游戏。

工作第五年,程然担任某一线公司的高级开发工程师,底下带几个人。每天各种杂事很多,忙得焦头烂额:不仅要码代码,还得和领导吹牛,给底下人画大饼。

在外人眼里程然妥妥的“人生赢家”:工作没几年能在大公司里有个小位置,只要不出大错接下来便是技术经理。

其实程然心里十分焦虑:一是他并不想走什么技术管理路线,他只想安安静静地编程。二是他现在处于职场舒适区:自己的技术水平停留在两年前,只是每天在重复堆砌业务代码罢了,技术能力没有进步。

程然不知如何打破眼前的困局。

04

李军虽说两只脚踏进程序员的门,可开始工作后才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李军对学到的知识只停留在“使用”上,这代码背后的原理、设计思想就不懂了。每到这时候,旁人眼里掩饰不住的“果然是培训出身”的目光让李军有些尴尬。

李军买了许多专业性的大头书,工作第一年的节假日不敢出去玩,躲在家里学习。李军认为,只有勤奋才可以让“科班”与“非科班”之间的间隙变少。

不到30岁的李军开始有白头发了。

李军写得程序逻辑越来越缜密,风格越来越优雅,bug越来越少了。工作两三年时,李军时常收到新同事的惊讶,没想到军哥这么厉害,之前居然不是学这个的?!

李军笑了笑,心里想先前落后的似乎都追上来了。

从一开始仅为了谋生到现在喜欢上琢磨技术,“知识改变命运”似乎在李军身上落实。

05

工作第八年,程然在这公司呆了快四年。经历过不少动荡:换组、换部门,到现在的独立成为子公司。熬过带他的TL走了,跟他一起入职的同事走了,甚至比他晚来的小朋友也走了。

程然如愿地成为技术经理,被大家称作“程哥”,手拿些期权,作为骨灰级员工,日子过得清闲。

每天开各种会议,面试人员,了解下项目进度,偶尔指导下面人的工作。

过得开不开心?好久没人问他这问题。

有新来的小员工问起,这工程名为什么叫“doraemon”?

程然笑了,这个系统是某哥写的,他那大块头很喜欢动漫,非得造个doraemon出来,有一次他还……

小员工一脸茫然,程然顿时止住话头,算算某哥已离职两年了。

互联网公司就这点不好,人来人往的,似乎只有自己像鲶鱼活在淤泥区,原地不前。

程然不是没想过离开,像其他人一样,这家公司呆呆,再跳去那家,等工资涨上来后,挑一家大公司养老。

这只是呆腻的鲶鱼搅一搅上层的清水,以为能破局,等一切平静下来,又将回归被淤泥困住喘不过气的生活罢了。

又能怎样呢?大家不都像这样被胶黏住的鲶鱼吗?

06

李军打算换工作,投出几份简历,均石沉大海。又托前同事内推,同事圈出招聘要求:大学本科,211、985学校最好。

好不容易让猎头推荐去一线公司,技术面通过,到HR面时被问到,你当初考大学是发挥失常吗?

李军老实道,没,我就考这分数。

“啊?编程是从某培训机构学的?”HR不满道。

李军知道这面试没戏了。

回去后李军看着书桌散落的专业书,想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找工作,还要在乎十年前那场考试的成绩,还要质问师从何处?为什么不能直接依据工作经验和工作技术来判断一个人呢?

李军仿佛被打回原形。

是再多尝试几家大公司,还是再找个钱多的创业公司往上发展?李军犹豫了。

不管去哪个公司,学历得考上去,先专升本吧。本科可能还不行,那再去考个在职研究生吧。

李军似乎找到了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程序员版的《后来的我们》,结局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