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生重大选择的技巧和智慧

面对人生重大选择的技巧和智慧

理论上我们每个人周围都潜在着一个最好的选择,一份最好的工作,一个最优秀的伴侣,但为什么我们明知道有最好的却不选择呢?而是选择一个整体来说差不多的就可以了呢2500多年前已经有人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人就是西方哲学奠基者——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带着三个学生来到一片麦田,说“请你们走进麦田。一直往前走,不要回头,途中摘下一支最大的花,并强调说只能摘一支。”

第一个学生走进麦田。很快就看到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于是很高兴地摘下了这支麦穗。可是,他继续往前走,发现,咦!怎么还有很多麦穗比他摘下的那支要大得多。他很快后悔下手早了,只好遗憾地走完全程。

第二个学生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不知不觉就走到了终点,却一支麦穗都没摘。他很后悔没有把握住机会,总觉得后面会有更好的选择,最后错过了所有的麦穗。

第三个学生呢,他吸取了前两者的教训,把麦田分为三段,走过第一段时,只观察,不下手,把麦穗分为大中小三类;走第二段时,还是只观察不下手,但这次是验证第一次的分类是否正确;走到第三段时,他满怀信心地摘下了遇到的第一支属于大类的麦穗。这可能不是最大的那支,但他却可以心满意足地走完全程了。

这就是著名的麦穗理论。虽然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所面临的问题要比这个例子复杂得多,但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还是可以利用这个方式去做决策。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类似这样的选择?我觉得人生中面临的每个重大选择都会有相似的问题。有些人自觉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或者伴侣,结果后来才发现自己的视线和格局太狭小了,原来有那么多更值得自己追求的机会等着他;有些人却是不断地在各种机会之间犹豫和踌躇,结果慢慢地错过了自己最好的年龄,只好遗憾终身,那怎么避免以上两种情况呢?就是第三个学生的智慧,先观察、再验证、再下手。

另外,还有一个类似的“37%理论”,也就是用37%的时间确定一个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然后剩下的63%时间来选择符合最基本满意标准的第一个方案。

比如一个女孩打算在19-40岁之间,也就是21年时间寻找人生中理想伴侣。如果利用“37%理论”,就可以用这21年的37%交往不同的男生,确立了“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然后剩下的时间去寻找第一个好于这个标准的男生,并且不再寻找更优的方案。

或者一个人想在一个月之内买房,他可以先用37%的时间,也就是11天去看房,然后从第十一天开始,遇见第一个好于这个标准的房子,就毫不犹豫地下手。同样的,你可以用在找工作、逛街买衣服,甚至网上购物,

其实我喜欢这两个理论,不仅是可以用到这种理性的选择策略,而且里面还有一种人生智慧,智慧就是明知道自己选择的可能不是最大的、最好的、最优的,但还是保持一种满意而自信的态度,人生的选择是一部分,其他部分就需要态度去对待了,如果用了正确的方法,你还对自己的人生不满意,那就叫贪婪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对人生重大选择的技巧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