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
——《1Q84》
工作以后很少有时间写文章,其实这个表述并不准确,更多的是琐碎的工作在切割思考的时间和耐心,让人很难安静得专注在某件事情上。但是生日这天的总结,怎么也要完成。一个人把白天忙碌过完,留了半个夜来写这篇文章。
26岁于我而言还挺特殊的。毕竟几年前把年纪看得重,对未来有重重构想和焦虑,觉得25岁前的数字是20,25岁后便是30了。我18岁的生日里写过,“我认为18-25岁是最重要的7年”,挺有意思,因为这个想法,18-25岁我好像一直在路上,生活版图层层铺开,不断向外扩张,尚未看到尽头。这7年的变化体现在很多地方,有的肉眼可见;可以拍张漂亮照片发出来分享;有的难以形容,只得一点点写下,自己感受这种思绪的流动与挣扎。
我每年都在生日时写总结,从13岁开始到现在第13年。写的多了就知道,一年一年的其实彼此差别不大,但跨度放大到五年、十年,变化尽显。回望过去的自己,不敢说人生在键盘和文字中发生巨变,但是命运肉眼可见的应该也已经被掰了好几个弯折,这几年几乎一年一个新方向,缓慢向前探索。
01
今年最大的变化,应该是不再像之前那样贪心期待自己“能在22岁去世界Top10大学”或者“24岁进XX公司,年薪XX”,一定非要卡在某一个年岁上,显得像在赶DDL。
“我想好要的,晚一点得到也没关系。”
从到国外求学到回国工作这几年,我体会很深的是,或许长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不把漫长一生用年龄切分为一岁一小块,而是看作一个整体,思考更加长远和全局的东西,凝神屏息在自己创造的系统里。从非要追求最快速、最年轻解锁某些成就,到如果想解锁它们,我该做些什么,然后顺其自然。
我肯定不是那种有一鸣惊人运气的人,我太了解我自己了。我的人生走向就是缓慢爬坡的类型。纵使我特别崇拜天赋和灵感这样可望不可及的东西,我也已经接受了自己大概率不会有突如其来的人生高潮,而是那个慢慢奔赴的过程。这个接受的过程,也算是这几年的一个成长吧(也许好,也许不好)。
今年很多朋友完成了人生重要的转折,比如结婚、出国、工作等等,一个陪我共同度过整个中学生涯的朋友即将出国读博前,我们在一家烧烤店回忆了整个中学时代,最后发现有些结果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原因,不管快还是慢,大家终归行走在自己认为对的路上,这才是最重要的。
既然平稳降落在26岁,那就好好享受一下这个初具真正自由形态的年纪。我期待自己可以写出更加有份量有质感的东西,捍卫我的权利,保护我认为需要保护的东西。具体事情上我不再不苛责自己,追求的是平衡正向的状态本身即可,打个比方:不是“一定要看10本书”,而是“能够保持专注阅读的习惯”;不是“打卡了多少个地方”,而是“对世界有好奇,擅长旅行”....诸如此类,我确实没有追求“风口飞行”的天赋异禀,我也是用了好多年才接受这个事实,既然快不了,不如闭着耳朵慢慢来吧。
02
留学之后心境有所改变,那些对未来的构想逐渐被解构。那段时间我拖着行李箱走来走去,生活布满行李箱滚轮的灰色痕迹,皱皱巴巴,就像飘落一场雨,把过往的痕迹冲刷干净。在这之后我才选定了要落脚的城市,事业不大却有拼搏热情,朋友筛选出了最好的一批时常相聚…
只是,工作的确会让人变得复杂。
我先是轮岗,而后加入一个团队,开始坐工位,在每个月固定的时候领工资,还是要扣税的那种。我需要察言观色,需要汇报。我有很多领导和同事,我要学着去辨别一个决策背后的框架和关系,以及我自己微小的职责。这些事情几乎是我曾经生活的反面,因为过于遥远反而凸显出一种别样的趣味,而我又是一个写东西的,所以每天的生活都像奇遇。真真正正的“在散步中完成kpi”。
工作让我与一些人产生了连接,让我开始有个说得过去的像样身份与人交谈,而后我遇到越来越多的同龄人……我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才华、天赋这种东西和胶原蛋白一样,是会流失的。庆幸的是,有一种保养品叫“和其他有才华有想法的人待在一起。”于是,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开始学会记录,从倾向于输出,到不由自主开始输入。写的东西也越来越少,表达欲望也开始降低,是好是坏我也不太知道。
只是,人长大了,思绪不再飘忽如碎屑,因此只要落笔,就会有感情(而不是情绪)和思考(而不是兴起)存在。这种变化很难用喜不喜欢来定义。
这种吃力的感觉很复杂,有时觉得自己战无不胜,有时又觉得好像落魄无望,每天经历着波峰波谷的情绪动荡,交织成为每一天的情绪。学生时代的快乐大都相似,艰难的成年生活,各有各的不易。除了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我们还担心被“确定性”拖垮。
03
26岁开始的下一个七年,要怎么度过呢?我仔细想了想,或许关键在于“坚定而主动的选择想要的生活”。
如果说上一个七年拼的是好奇心,比谁尝试得更多;这个七年或许拼的是坚定和勇气,比谁会更在混沌的情况中坚定自我,稳定前行,主动拥抱更高难度的人生游戏。这也是生活残酷但美妙之处。时间一直流逝,不论是否期待和害怕,它都会到来,而人并非一成不变,都是在变动的情绪中摸索前行。
我认为人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就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大道理”,而是需要建立起自己的那种生存策略——可以独自认知、分析和消化自己所面临的困境,并且快速地找到解决的办法,然后尽快执行,回归常态。那些从他人处得到的道理、启发、建议,在未曾变成真正为自己所用的经验之前,其实都与自己无关。
所以过去一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也许就是接受了自己是个“不是什么都可以做好的普通人”,然后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做点什么”取悦自己。这和“躺平”又不太一样,我只是一个讲求体验、感受,缓慢爬坡但是希望得到些成果的普通人。我没有那么多想和人家比较的,我有自己的要紧事去做。
26岁像一个很重要的节点,需要告诉自己不管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最后“野蛮生长”的时代也成为历史,应该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更加理性、成熟的样子,像一个大人一样….
虽然不赶别人的DDL,但我也有自己的人生KPI啊。
忽然发现,以前所说的“向前有路,未来可期”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