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之我的语文教学。

之前也陆陆续续的写过一些教学反思,但很遗憾都未能够坚持下去,虽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也有反思,有学习,但实在很遗憾未能形成文字,留下痕迹。

或许是因每每提笔时发现自己想说的太多以致于无法清晰地表达所想,或是由于一时的工作繁忙而忘掉记录反思,等等诸如此类的原因使得我没能坚持下去,而今再看,乃是遗憾丛生。

近日来,在阅读于永正王崧舟老师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书籍时。我越来越发现自己也需要留下痕迹,留下我及时的关于某一堂课或者教育的感想的文字,这样才能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的清晰地知道自己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有哪些可以继承下去的优点,又有哪些必须改正的缺点。



第一:从未思考过为何要学语文?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要掌握哪些能力?

如果我现今还无法较为清晰的回答这一问题,那就证明我的语文课堂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近日在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一书里,我找到了一个我能信服的观点,教语文便是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

用王崧舟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教语文要教本色的语文,要教诗意的语文,真正的将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而不是思想政治课,不是常识课。真正的做到语文的言语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和融合。

反观我之前的语文课,我一味重视的是语文的趣味性、人文性以及思想性,却很少注重让学生赏析文章的语言本身。

一方面受到目前流行的大语文这个概念的影响,让我相信将政治、历史和地理融入语文的课堂里,才是与时俱进的语文课,也才能真正的展现一个语文老师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力。却未发现时刻想着于无形中炫技,只会与初心渐行渐远。

另一方面是受到之前语文课堂的死气沉沉,课堂缺少趣味性和人文性,语文老师的呆板教学模式的影响,让我对语文的学习感到食之无味,进而让我这个新时代的老师担忧我的学生也像曾经的我一样,无法理解语文的美感及重要性而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却未曾注意,自己这样还是一名纯粹的语文老师么?

因此我的课堂往往形成一种“头重脚轻”的状态。每一篇课文的题解、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知识拓展的太多,而字词拓展、语言鉴赏、艺术手法赏析,文章构思等关键环节却设计的潦草且稀少。

虽说这一方面确实能让学生积累一些文化常识,调动中职生上语文课时的兴趣,但是他们的收获可能就停留在了解的奇闻逸事上,甚至往往左耳进,右耳出,效果甚微。

同时,哪怕如讲了好几遍故事的我,也是在上其他课文时便扔掉一边,徒剩一个轮廓,所以,也就更不能期待他们会将这些材料当成写作的素材,变为自己的佐证资料。

所以现在我想做的便是结合“大语文”和这两位老师对语文教学的观点,来真正的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将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所以,我越来越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先流利再有感情;重视学生积累的字词字音,一笔一画写清楚,一声一调读清楚;重视学生对关键字词及语句的赏析,先理解本义,再联系文章的语境义;重视学生对文章艺术手法的鉴赏与迁移,先理解先懂得,再化为己有;重视文章内容的构思,抽丝剥茧,一层一层的理解,然后化为己有。

第二:从未认真揣摩自己的板书设计,多媒体与教学内容,课堂笔记的匹配。

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仔细斟酌,如果我以后仍旧不重视每个步骤,找出它们的合理性,那就只是活在我以为的想象中。

前段时间,由于学校要求新老师都准备一节公开课,消息一出立刻引起我们的恐慌,说实话从实习到现在我还没有上过一次公开课。

虽然如今的我不像刚登上讲台时的我那样青涩,但想到学校领导和经验丰富的老师会坐在下面听课,内心还是有几分恐惧,担忧与害怕。

温水不知觉间变的有些滚烫了,这让沉溺于平静的我,内心也起了涟漪。于是我更为认真的准备我的教案与ppt,在准备这一次公开课的过程中,我才发现了我平时自以为的准备充足其实仍旧缺乏合理性,而且我平时的授课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最大的问题是课堂的时间分配的不合理;其次,我的书写并不规范,板书设计缺乏逻辑性;再次,我偶尔授课的内容和ppt的展现匹配度不高,而且笔记更多未在PPT上直接展现,多是口述;最后,更为重要的是我留给学生的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时间很少,大部分都是以我唱独角戏为主,没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这次反思只是一个笼统的反思,以后我会将我上的每一篇课文都记录下我的反思,将我的教学机智与教学缺点一一纪录,留有痕迹,然后照亮我前进的路。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反思之我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