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买土豆的职场经典故事,大家可能听说过。
张三和李四同时入职了一家蔬菜贸易公司。一段时间后,张三的薪水翻了一番,也升到了部门主管,李四却原地踏步。李四想不通,去问领导为何厚此薄彼。
领导没有立即回答李四,而是跟他说:“这样吧,公司现在打算预定一批土豆,你先去看看哪里有卖的,回来我再回答你的问题。”
一会儿,李四回来汇报:“市场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老板问:“有多少?”
李四赶紧赶回集市,然后回来告诉领导:“一共40袋土豆。”
领导问:“价格呢?”李四挠挠头,回答说:“您没有叫我打听价格呀。”说完,又要往外跑。
领导叫住李四,又把张三叫来:“张三,你到市场上看看哪里有卖土豆的。”
张三很快就从集市回来了,他一口气跟领导汇报说:“今天市场上只有一个农民卖土豆,一共40袋,五毛钱一斤。我看了一下,土豆的质量不错,价格也便宜,于是顺便带了一个回来让您看。”
张三边说边从手提袋里拿出土豆,继续说:“我想这么便宜的土豆一定可以赚钱,按我们以往的销量,一个星期肯定能卖完,而且我们全部买下的话还可以有优惠。这不,我把那个农民带来了,他在外面等着您回话呢。”
故事讲到这里,我想大家都能明白为何领导会厚此薄彼了。
在职场中,应对上级布置的工作或者同事提出的要求,通常有两种思维方式:
1、无条件立即执行,就像李四,每次接到领导的指令,都是完全“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和执行。
2、对这项工作达到的目的进行思考,进而分析上级所布置的工作是否妥当,有没有更有效的措施,再决定如何执行。就像张三,接到同样的指令,猜测领导是想了解市场上土豆的数量、售价、销量、利润等内容,所以把各个方面都了解清晰了才回来给领导汇报。
《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中定义第一种思维方式为“HOW”型,重视具体问题和实施方法;第二种思维方式为“WHY”型,重视意图和目的,再决定行动方式。“HOW”型员工的特质是听话、执行力强,“WHY”型员工往往能够抓住工作的本质,把工作干到极致。因此,书中提倡培养“WHY”型思维,遇到问题时将视野上升到元视点,思考上层目的,发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该书的作者细谷功,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曾就职于东芝公司,后进入安永等世界级咨询公司,为全球众多合作伙伴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他一直提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高维度思考法,还著有《地头力:从结果出发解决问题》《高维度思考法: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等作品。
在《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中,作者提出了元视点的概念,重点介绍了WHY型思维和类推思维这两种高维度思考法,帮助读者提升洞察力和创造力。今天我们重点介绍WHY型思维。
WHY用中文来说,就是“为什么”,这个词非常常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思考”这一行为的思考,也是元思维的基础。简单来讲,WHY型思维就是遇到事情先问“为什么”,搞清楚原因和目的,再思考解决方案。
WHY可以从过去和未来两个角度“超越时间”。我们可以面向过去追问“为什么”,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探索导致结果的原因;也可以面向未来询问“为什么”,从“方法和目的的关系”出发,思考我们所采取的方法和行动所能够实现的目的。
WHY是唯一可以表示关系的疑问词。在5W2H中,另外4个W(WHEN、WHAT、WHERE、WHO)都可以用一个名词来回答,而WHY却很难用一个词来回答,经常需要用“因为是+名字”的方式来回答,表达出两个事物时间的关系。比如“为什么他今天请客?”“因为升职了。”
WHY可以反复使用,多次追问。著名的丰田五问法,就是经过连续五次追问“为什么”,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从一开始更换保险丝的解决方案修正为在油泵轴上安装过滤器。每追问一次为什么,我们的视野就上升到一个新的元视点,从而把破除我们的思维局限。
WHY型思维能够带我们思考上层目的,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或者效果,不仅能够重新定义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在,还能获得如何解决问题的线索,快速高效的搞定问题。就拿老板让你“组织一次团建”来举例。第一步是探究真正的目的,是要放松心情,还是表彰先进,还是庆功。如果发现还有其他应该解决的问题,那就要“重新的定义问题”,也就是发现新的问题。第二步是通过思考上层目的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比如老板重点要讨论明年的目标和规划,再来一个热闹的晚餐,那就要按照老板的优先级来安排团建的内容。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特别实用的锻炼WHY型思维的三个步骤。当我们接收到他人指令时,一定要在照单全收之前先“推敲”。
请针对对方提出的意见,仔细思考以下问题:
1、“照单全收”地对应,有哪些解决方案?
2、说话人的真正需求(WHY或上层目的)是什么?
3、用WHY型思维能找到哪些更好的解决方案?
按照书中的方法,学习者小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实践。
小白半年前毕业,入职了一家公司当项目经理,平常需要控制项目的具体进度,定期召集团队成员开展会,了解项目的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有一天,她的老板让小白召集他手下的A、B、C三个部门一起开个沟通协调会。
第一步,她思考照单全收有哪些解决方案。
小白觉得需要先搞清楚老板希望在什么时间开会,再去弄清楚A、B、C三个部门需要参会的人有多少,然后定一个能装下所有参会者的会议室,发一个会议邀请给大家。开会之前,给所有人发一个提醒。
第二步,了解对方的真正需求
小白运用WHY型思维,询问老板为什么要召开这次沟通协调会,也就是会议目标是什么。老板停顿了几秒,告诉小白最近团队调整得很频繁,他担心大家的工作热情不高,同时也想宣布一个新的团队内调整——A部门的几个同事要被调整到C部门汇报。同时,老板不希望新调整在沟通会之前被大家知晓。
第三步,思考更好的解决方案
小白心里算了一下A、B、C三个部门的人数,加起来快100人,其中半年以内入职的人大约有20人,老员工一部分是一直跟着老板干,一部分是从其他的部们调整到她老板手下的。
于是,小白心中有了一个新主意,小心地向老板求证。她问老板是否可以组织一次offsite的会议,把大家邀请到一个酒店,下午开会,晚上聚餐。她的想法是下午开沟通会,大家在室内做一些跨小团队的共创活动,增强团队间的凝聚力;晚上的自助餐放松心情,同时让A部门新调整的几位同事与C部门坐一起联络感情。
老板当时并没有对小白的提议做任何评价。第二天,老板告诉小白,offsite会议的预算有着落了,让她放手去安排。
小白的故事讲完了,那是不是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运用WHY型思维来思考问题呢?当然不是。
WHY型思维的人在接到指示后花费时间思考后才行动,可能会给人一种执行力不强的错觉。同时,不分场合地追问“为什么”,也会让对方感觉不舒服。也就是说,在运用WHY型思维时,我们还需要平衡思考与行动,同时注意沟通的场合和说话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