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人与其内心的对白——读《影子人的影子》

楠君是我大学同学的孩子。大约一年多前就曾听说,楠君写了一部小说,那时的他还未满17岁。其时,他还在大洋彼岸上学,小说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可能是因为他年龄的缘故,让我当时对他出了作品并不以为意。因为我知道有些少男少女也喜欢写作,特别是喜欢在网络媒体上连载,边写边更新边与读者互动。然而我对那类小说并不是很感兴趣。大体而言,基本上就是男孩写玄幻,女孩写穿越与宫斗,大多跳不出固有的逻辑框框,在缺乏生活体验和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展现丰富的想象力,制造各种曲折情节,吸引读者。跌宕到不能再跌宕,虐心到不能再虐心,残酷到不能再残酷,直到兜兜转转几百万字之后,耗尽了读者的耐性,才最终给出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以慰读者被折磨到痛楚的心,皆大欢喜。那时的我想当然地以为楠君的小说也大概也脱不开这个套路。

近期听说楠君的小说已被正式出版,算是给他18岁的一个成人纪念。我很荣幸地得到了书的纸质版,看到书名《影子人的影子》的时候,我依然以为是关于玄幻或者鬼魅的题材。

出于对老同学儿子作品的一点好奇心,我翻开了扉页。立刻,我就被开篇的文字和情节深深吸引了,拿起来读了之后,竟然就难以放下。尽管正好这一阶段工作任务非常繁重,难得放松的碎片时间全部都扑在了这本小说上。二十万字的小说,几天之内就读完了。读过一遍仍觉意犹未尽,又从头开始读第二遍。

这是我喜欢的文字风格,淡淡的,理性的,然而却又是深邃的,直击人心的。在阅读的过程中,甚至直到掩卷之后,我都有些恍惚,无法相信这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这冷静而深刻的内心剖析,这复杂脉络线索的层层铺织,竟然是出自一位16岁的少年。

楠君的小说,以自叙手法描述了一个孤独的男孩从少年到青年成长阶段中的内心世界。而那个被主人公明轩幻想出来的陪伴他成长的女孩,那个住在竹林公园别墅里,黑夜里画画白日里休眠,总是令他愿意分享一切心事和想法的女孩,那个总是冷静睿智戳破他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又令他茅塞顿开的姑娘,就是他内心的映射。每当他感到孤独的时候,便是他与内心相对的时候。每次与她相处的时候,便是他最愉悦的时候,他愿意把藏在心里的所有事情都说给她听。他与她一起分析他所经历的每一件事,他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在不断的内省和剖析中,他从情绪化的脆弱中成长起来,变得越来越达观。

作者深刻描绘了主人公与同龄人的孤独和对友情的领悟。最初的少年玩伴从亲密无间到相对无言相互冷战后的分道扬镳,令他反思其实这份友谊并没有牢固的基础,不过是因为人生轨迹的暂时重合而相互做伴而已,然而两个少年却失去了距离感和分寸感,互相承担了彼此太多,直到不堪重负分崩离析。他后来发现自己一味倾诉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其实对方根本没有耐心倾听,也从中领悟没有人有义务承担自己的情绪和苦闷。为了掩饰孤独,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合群的人,而不被人贴上“不合群”的标签,他尝试着寻觅了一个貌似能做伴却又能相互不打扰的“朋友”,从貌合神离中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两个没有交集的孤独的人凑在一起,并不能结成同行的伴,只能还是各自孤独的两个个体。终于他遇到一个彼此懂得又志趣相投的朋友,彼此都很享受相互陪伴相互倾诉相互宽慰的愉悦。但是当对方后来挣扎在抑郁症的深渊之时,他试图安慰试图帮助,却感到力不从心,因为无法真的感同身受,这份难得的友谊在各自的顾忌和芥蒂中黯然失色渐行渐远。他从中领悟,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孤独的角落,即使是最信赖的父母、朋友,最亲密的爱人,也都无法将自己内心最漆黑的角落照亮。这三段同龄人之间的友情和少年的孤独感,刻画得入木三分。

作者从一个晚辈的视角,审视着成人世界的孤独。母亲把全部心血投入给家庭,却被丈夫抛弃并且失去孩子的抚养权,母子分离的那一刻母亲隐忍不住的悲伤孤苦与伪装的坚强刻画得细腻生动。在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母亲的共情与依恋,只有母亲在的地方,才是他心底真正的温暖与安定所在。后母夺走了父亲的爱,他起初内心里对她是抗拒的,充满敌意的。但后来他感觉到后母并不是个邪恶的人,相反,她很善良,也很用心地爱着他的父亲和他自己。他慢慢开始从内心接纳她,三口之家开始有了相对融洽的生活,虽然他从不曾真正向他们敞开过自己的心扉。父亲病逝之后,他深切感受到后母精神无所寄托的昏暗无望,对她充满了同情,却又无力改变她,后母自杀前流露出很多蛛丝马迹,然而他却从内心上逃避这种显而易见的预见,不敢正视它,无力承担它。对父亲,起初他是憎恨且疏远的,因为父亲对母亲的亏欠,因为父亲的抛弃把母亲置于无边黑暗里。但后来他发现,父亲对后母的喜欢,是源于后母很像母亲年轻时候的样子。父亲直到去世前,还在深深凝视象征曾经美好爱情的胳膊上的伤疤。原来在父亲内心深处一直惦记着母亲年轻时候的样子,那是父亲最喜欢的样子。父亲内心的情爱,一直停留在对往昔的留恋里,不肯随着岁月而变迁。母亲的美好被定格在过去的时光里,某种程度上说,继母也不过是年轻时代的母亲的替代品。虽然他替母亲和继母付出的深情感到不值,对父亲的自私感到愤恨,但是在父亲的心底里,是不是也深藏着某种难以言说的落寞呢?恨慢慢化解了,随着岁月烟消云散,慢慢化为对父亲的祝愿。无论怎样,他希望父亲幸福。最后留在记忆里关于父亲的回忆,只剩下那些曾经美好的瞬间。

作者还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讨论了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对于父亲的移情起初他是愤恨的,认为是父亲的离去将母亲置于痛苦的深渊。慢慢他体会到,这世上其实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不可能把一天的幸福当作一生的模板,爱上一个人就希望爱一辈子。面对淡漠了爱情,生活归于平淡和一种习惯的家庭,他理解到,那就像是一道枷锁,将婚姻中的两个人的余生紧锁在一起,成为彼此永远的羁绊。然而他并未就此便将爱情婚姻的前景彻底归为灰暗,他的好朋友赵伟便遇到了完美的爱情。她是能够打开赵伟心锁的钥匙,是照亮赵伟心底的那束光。那也是主人公心中所向往的爱情。

作者细腻地描绘了主人公甚至很多成年人遇事不敢面对的逃避心理。当不得不直面亲人和朋友的悲伤时,他总是会选择逃避,用伪装的无知无觉欺骗自己,逃避现实。少年时代与母亲分离时候是这样,青春期时好友赵伟患了抑郁症时是这样,成年后继母生无可恋走向自杀的时候,还是这样。主人公始终不敢面对的,其实是他自己的内心对这些事情的觉察和认知。然而事实上,很多事情我们往往是避无可避的。

在小说中,作者还触及到死亡与重生的话题。继母前夫的死,让他感叹生命的脆弱不堪,随时都有可能在一瞬间倏然陨落。父亲从病重到病故,他学会了站在父亲的角度理解父亲面对死亡的态度。他意识到,在父亲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一味地表达对父亲的爱,或许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只是安慰自己而已,却并不是父亲真正所需要的。于是他学会了成全,决定让父亲放下对世事的挂念。他只是静静地陪在父亲身边,而不在父亲面前宣泄自己的情感,更不以自己的不舍困扰父亲。成年人能有这种意识已是非常难能可贵,更何况作者本人还是一个未成人的少年。在写到继母后期的生活和自杀,他用细腻的描绘表现出继母在自杀身亡之前,她的心其实早已经死了,失去了生的活力。在叙述对死亡理解的同时,作者还刻画了重生之后的生命的鲜活与光彩。主人公的好朋友赵伟少年成长期缺乏父爱,养成孤僻的性格,高中又被送到一个家长觉得好但其实并不适合他的学校。由于环境的不适应,令他倍感孤独,直至中度抑郁,徘徊在轻生的边缘。所幸这时候他遇到了能够打开他心门的人,让他重新看到了生活的美丽与色彩,重新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怀着无比珍惜的心情认真过着生活中的每一天。主人公的母亲,也曾有过美好的职业前景,为了照顾家庭不得不辞去工作成为一名家庭妇女。当最终被抛弃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时,母亲已经因为脱离社会太久跟不上时代的变迁,而艰难地渡过了一段灰暗无色的生活。然而她并没有沉沦下去,而是一直在努力追逐着时代的步伐,寻找着能够自食其力生活下去的途径。当她终于发现写作能够发挥自己所长并能让她重新体面地立足于社会时,她终于找回了自信,并由此赢得了新的爱情和幸福的后半生。这些角色的死亡与重生,给读者留下了很多回味。

在细节的处理上,作者也很用心。比如母亲小臂伤疤的首尾呼应,以及父亲去世前一直凝视自己手臂上的伤疤。那伤疤是残留在父亲母亲身上一辈子都去不掉的疤痕,更是父亲母亲爱情最美的时候在他们生命中留下的印记。再比如初见继母时,继母就送给他一件奢侈品。以及父亲去世后,继母周游世界疯狂购买更多奢侈品的烘托。然而彼时,任继母挥霍无度购买再多奢侈品,也无法填补内心无所寄托的空虚。还有很多很多景致的描写,都很好地烘托了内心的感受。

这是一部关注心灵的成长小说。其中涉猎了父母婚变、家庭重组、友情缺失、亲人重病离世等事件,触及了仇恨、孤独、抑郁、空虚、自杀等成年人常常为之困顿的话题。涉猎范围之广之深,内心描绘之精准到位,思想分析之炼达深邃,文字表达之淋漓老道,真的不像一个16岁孩子的作品,而像是一个有着广博知识、思想成熟性格稳重的成年人的问心之作。

喜欢这部作品还有一个原因,整部作品干净清爽,也很深远。小说触及的话题严肃且深重,但是格调却并不灰暗。而且并没有任何的人为渲染,楠君的文字中始终充满了一种安静、平和、包容的气息。虽然可能是因为年龄的关系,作者的文字中还是透着一些超脱于现实的理想化的唯美主义。

以楠君16岁的年纪就写出这么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仿若笔力天授一般,着实令人惊叹。期待作者笔耕不缀,能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子人与其内心的对白——读《影子人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