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慧:当女儿得了倒数第一

郑晓慧的第347篇原创文章

1

教育孩子这件事,我经常把握不住度。

有人告诉我,不要过多参与孩子的作业,要让她为自己负责。

也有人告诉我,小孩子没什么自制力,一定要多盯着、培养她的好习惯。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发现每一种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

就拿早上起床这件事来说,我尝试过不催她,叫一遍起床晚了就不管了,最后迟到1个小时才到学校。

问题是,她觉得迟到一个小时根本没什么,一样理直气壮地去上课,倒是我不好意思地和老师道歉。

老二更有意思,他巴不得天天迟到,不要去上学最好。

难道我天天任由他们旷课吗?

因为我自己拿不准度,所以我们家对孩子也没有一个稳定的标准,有时候很放养很散漫,有时候时间比较急的时候,也会严厉说教。

虽然我也知道这样有问题,但总觉得孩子还小,也没有认真思考过。

直到女儿所在的幼儿园大班,最近举行跳绳比赛。

那天老师一公布成绩,我吓了一跳:除了一个完全不会跳的同学,她是倒数第一!

回家和先生提起这件事,先生很轻描淡写地说:

倒数第一就倒数第一呗。

我们俩在这方面有种惊人的默契:

当把一件事放到一生来看时,很多暂时的得失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就比如我上学时候的体育,几乎得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我手脚天生不协调,各项运动及格都很困难,基本都在班里吊车尾,更别提拿名次了。

小学的时候跑步,我气喘吁吁落在后面,比倒数第二名还差出一大截。

体育老师恨铁不成钢地说:

光学习好有什么用。

但体育不好影响我生活质量了吗?好像也没太严重影响。

所以,首先,我们两个心态上是平和的,没带任何情绪

2

但她为什么会这么差呢?

是我女儿的协调能力不好吗?并不是。

她还穿着尿布湿、走路还不是很稳当的时候,也就一岁多一点,就已经踩着滑板车满院子跑,我在后面追不上了。

当她们班很多同学还骑着12寸带着辅助轮的小自行车上学的时候,她已骑着16寸没有辅助轮的大自行车一个人在大院里和大孩子们玩在一起了。(她个子在班里比较高)

那为什么跳绳会这么差?

其实非常简单,半年多之前,老师就在群里提起来要练跳绳,大班要比赛。

其他孩子早就开始练了。我们家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没当回事,直到突然开始比赛看到成绩,才发现差距。

蔡志忠讲教育孩子的时候,曾经说过:

当她比别人好,就会越来越好;当她比别人快,就会越来越快。

那她怎么能比别人好呢?很简单,她比别人早起步嘛。

也正是这种观点,所以很多家长都拼命让孩子报各种补习班。

但其实这句话,还有一半没说出来:

人只要练出来一把刷子就足够吃饭了。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同时练几把刷子可能什么都练不好。

只有她真心喜欢的,才能一直坚持下来。

骑滑板车和自行车,我们从来没有教过她,但是她骑得也不错。

运动量她也足够,因为疫情不上学的半年,每天放学都在大院里疯跑,不到天黑不回家。

既然如此,为何一定要强求她跳绳跳得好呢?

3

其实倒数第一这件事,女儿自己并没有怎么当回事。

她说倒数第一的语气,和她正数第一没什么区别,很平淡。

虚荣心和攀比心都还没成长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虚荣心和攀比心是不好的。

事实上,一件事孤立的来看,很难简单的用好或者坏来评判。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来看问题。

如果虚荣心和攀比心放在学习上,那么可能对她的成长反而是有利的;当然,也不能过度,适中就好。

但如果一个孩子的虚荣心和攀比心在吃穿用度上,那么对她的成长就未必是件好事了。

真正的快乐教育,很难成长出优秀的孩子,因为人的潜力,有时间需要在接近极限的时候才能激发出来。

所以,适当的还是要给孩子一点压力;同时,又让孩子知道家永远是她温暖坚强的后盾,让她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去面对这个世界。

至于这中间怎么找到平衡,就是考验做家长的智慧了。

所以说,任何一个行业,哪怕是家庭主妇这件事,用心去做去感悟,都能够让自己不断成长。

4

这件事有没有我们做的不好的地方?

有的。

虽然孩子不是我们的,她们只是经由我们而来,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路上,都会有一些很重要的引路人。而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就是那个引路人的角色。

有一些良好习惯的建立,会让人终身受益。

比如,我最近有个特别深的感受就是:

用心比悟性重要!

我的一个老师曾经这么说过:

真悟性高的人,必然是用心做事用心体会用心去看去做的人。

一个用心做事用心体会用心去看用心去听的人,时间长了,必将是在某一方面悟性很高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要大家言行如一,实心做事的原因之一。

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我的一个学霸同学对我说:

其实我就是上课前预习一下,上完课再复习一下。

今天去茅山,刚好看到《道德经》里的一段话: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很多看起来很难的事,其实就是重复做一些看起来简单的事。

在孩子还懵懂的时期,也许我们应该花更多一点心思,引导孩子有“用心”的意识。

今天分享到这里,你的朋友晓慧,一起探讨生活智慧。

你可能感兴趣的:(郑晓慧:当女儿得了倒数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