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我思:《八佾篇》19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原文】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

鲁定公问:“国君役使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各应该怎么做?”孔子答道:“君主应该按照礼节役使臣子,臣子应该用忠心来服侍君主。”

【我思】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读到这句话,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自然而然浮现在脑海里。

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半生流离的刘备屯兵新野,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第一次恰逢诸葛亮出游、第二次又遇诸葛亮赴朋友之约、第三次才遇到了正在睡觉的诸葛亮。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终得卧龙出山。

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写到了这个故事: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君王和臣子的关系比较特殊,但总归没有超越人与人相处的范畴,讲究一个将心比心而已。

从我们现代人看来,君王已没有天命之类的光环,反而是略显腐朽的一个词汇。君王的特殊来源于巨大的权力,即皇权。如果甘心做个碌碌无为之君,甚至昏君,其实君臣之间的关系反倒是简单的。身份的特殊性让臣子自然而然向你靠拢,只是别问什么忠奸。问了给自己找不自在,完全不符合昏君的作风。遍观历史上的帝王,总逃不开能臣干吏,特别是在看春秋战国时期的时候,总感觉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比如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吴起等人、秦国的商鞅等等,甚至燕国都因为乐毅,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

总之一句话,春秋战国时期,得人才者称霸称雄。那人才为什么要跑到你那去呢?除了爵位俸禄,君王的主动作为也是必不可少。比如燕昭王千金买骨、秦孝公求贤令、齐桓公大度任用管仲等等。

对于真正有才能的人来说,不一定是老板选你,而是你选老板。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我思:《八佾篇》19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