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哲思课》读后感3

今天,我阅读了书中的第3课《大道至简:以简驭繁的本质思维,简朴简约的文化表现》。

读这一课的第一个收获,是纠正了自己的一个认知错误。我一直以为“大道至简”这句话出自《老子》,从来没有就此质疑求证过,似乎身边多数人都这么觉得,自己也就想当然了。但读了这一课,才知道它原来是出自五代陶埴的《还金术》“妙言至径,大道至简。”顺便又百度了解了陶埴《还金术》,搜索到的相关信息不多但大同小异,它属道家炼金术要籍。

因此,中华民族尚简的传统自然与道家的思想观念密不可分。如胡老师所述,中国文化在源头上早已经开启了尚简之门,这把启门的钥匙就是万经之祖《周易》中的八卦。古人用简易、变易、不易解释“易”的含义,《周易》以“阴阳”为最基本概念。世间万物的特性被我们的先民们从具体归纳推理成抽象的“阴阳”概念,然后再利用这抽象的“阴阳”来演绎解释万事万物万象。知道世间的事物与现象能与“阴”“阳”两个概念对应的同时,还应该知道这其中经历了由此“简”走向彼“简”的思维过程,貌似相似的两个“简”,指称的却是“由简入繁”再“化繁为简”,最终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此外我还想到了《周易 · 系辞》里的一句话:“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古人尚简,能以简驭繁,今人呢?我们今天面对的生活可比古人面对的生活繁琐复杂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世界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能够比古人获得更为丰富的生活资源和精神资源,但选择越多,抉择可能也越难。

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了“断舍离”的生活概念:断,对于那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不买、不收;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远离物质的诱惑,放弃对物品的执著。与占据我们生活的无用之物做断舍离,提醒我们活在当下的重要性。人能拥有的只有现在、今天,应该有适时地放下过去和未来的智慧,彻底以当下的自己为主体。“心为形役”而“惆怅独悲”的樊笼生活之所以令人窒息,就在于我们偏离了自然。陶渊明说“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仅是造物主和大自然,“自”是“自己”,“然”是“……的样子”,偏离“自然”其实是偏离了“自己的样子”。

刷刷手机,逛逛网络,海量繁杂的信息铺天盖地,人不知不觉就被信息海水淹没了。或者刷一下微信,看一看,看到每天有那么多人活得自在成功,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淡定的人内心容易被此搅动,很难无动于衷。化繁为简,由简驭繁,就成了可望不可及的状态。

身边有特别优秀的朋友,为了保持做事的高效,会定期清理微信中距离自己真实生活太远、没有真实交往的联系人,会退出超过百人的朋友圈,免受太多无关信息干扰。这种忙起来专注于工作本身,闲下来喝杯茶清发发呆,能维护自己相对独立自在空间的做法,往往能够获得简单宁静的生活,成就特别的个人享受。

属于自己的不受干扰的时间,我想或许可以叫它“洞穴时间”。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曾被谪至贵州省贵阳市,担任龙场驿丞。那时,他特别喜欢居住在修文县东栖霞山的一个洞穴里,龙场悟道的经历跟这段洞穴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后来,我发现王阳明对洞穴生活似乎情有独钟,“阳明洞”“阳明小洞天”“明阳别洞”都是他居住过的洞穴名字。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洞穴时间”,像乘飞机时无法使用手机,回到自身,没有网络,没有人能联系到自己,不再被无边际的杂务打扰,即使有烦恼产生,也只能安静地坐着,不去解决也不需要解决问题,除了整理自己的心绪,给心流一个被看见的时刻,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化繁为简并以简驭繁的时刻。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哲思课》读后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