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被孔子老师怼的学生



孔子周游列国,门徒在当时就已经遍布天下了,相传有弟子三千。

杰出的更有七十二位,经常在论语中和孔子对话露脸。

在这其中,最受孔子喜欢和称道的,就是颜回了。

颜回被孔子认为是自己最有德行和最好学的学生。

颜回死后,孔子曾经屡次感叹再也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了。


然而在论语中,有一个人出现的次数比颜回还要多。

《论语》中,他的名字出现57次,而颜回的名字仅出现32次。

这个人就是子贡--端木赐。


论语中经常看到的一个句式就是:“赐呀,...”,接下来就是子贡被孔子唠唠叨叨地批评。

子贡经常被孔子批评,孔子对他的评价也不像颜回那么高。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老师您觉得我这人怎么样?”

孔子说:“你好比是一个器皿。”

子贡不死心地接着问:“什么器皿?”

孔子说:“宗庙祭祀时盛粮食的瑚琏”

能上的了宗庙祭祀,而且是盛放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粮食器皿,无疑是很华丽,很贵重的。

然而联想到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君子不应该成为器皿(这种形状已固定,仅仅作为单一用途的东西)”

孔子肯定了子贡部分才能的同时,更多的是批评他华而不实,离君子的标准还很远。


又有一次,孔子主动挑事,问起子贡:“赐呀,你和颜回谁更强一丢丢啊?”

子贡心想,猪脑子都看得出来老师您更喜欢颜回,于是恭恭敬敬的对答:“我哪敢和小颜比啊?!

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演出十件事;我么最多推演出两件!”

孔子老师点头表示赞同:“你是比不上颜回,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你比他差远了!”


然而按照世俗的标准,子贡却是一位极其成功的典范,位列孔门十哲,也是孔子门下能量最大的一个学生:

一,学习优异,《论语》中经常见到子贡提出自己的观点,而颜回的观点几乎见不到。

二,经商致富,孔子门下妥妥的首富,经常在海外赎个奴隶再放了。财富不但远远超过老师,更是比差点饿死的颜回强了一万倍。

三,仕途通达,曾担任鲁国卫国的相国,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巧言善辩,曾经靠着极强的说服力(利嘴)成功搅乱了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之间的关系,为鲁国在夹缝中生存贡献了大大的力量。这点上老师孔子四处推销仁政,四处碰壁,屡屡不得志。子贡在政治和外交上的才能显露无疑。

四,尊师重道,鲁国有很多大臣认为子贡比孔子更贤能,子贡却总把老师比作高山大河,把自己比作烂泥粪土。每次出使到其他国家,总是在各国国君面前把老师的学说大大的吹捧一番。孔子在陈国遭到粮食耗尽甚至生命危险的时候,是子贡搬来救兵救了孔子。连史记的司马迁都认为,孔子的学说能够流传并显达与世,子贡是最大也是最直接的推动者。孔子去世后,子贡很后悔没能在老师弥留之际留在身边,在孔子墓守孝结庐六年,是孔子弟子中时间最长的一个。




被老师如此评价,很多人就此论定,孔子不喜欢巧言善辩,有钱又有社会地位的子贡。

因为巧言善变并不符合孔子关于“仁”的标准。

子曾经说过:“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的仁德是不会多的”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说话谨慎,做事敏捷勤劳。”

从这点来看,颜回无疑比子贡更加符合君子和仁的标准


另外,正因为孔子深刻的了解子贡的长处:聪明,脑子转得快,能言善辩又久居高位,经常有骄傲情绪冒头。

孔子怕他骄傲而不能有所进益,所以经常敲打敲打他。孔子对另一个急性子的学生子路也经常如此。

而子贡呢?从来没有因为老师的批评而影响自己对老师的尊敬,反而处处维护老师,宣扬老师的学说。

因为他知道,老师是为自己好。



感想一:

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经常被老师责备的学生,往往也是老师爱得真切的学生。

爱之深,责之切。

老师真正不想管你,既不会批评指责你,也不会指出你的缺点,更不会提更高要求。

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就是不告诉他的缺点和做错的事情,让他继续懵懂的错下去!


感想二:

孔子是正常人,老师也是正常人。

作为正常人,有自己的喜好甚至是偏好是很正常的。

因为孔子对君子和仁有着很明确的标准,所以他确实更偏爱颜回胜过其他的学生。



论语引用:

《论语·学而篇第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为政篇第二》--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里仁篇第四》--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通汝,你),器也。”曰:“何也?”曰:“瑚琏也。”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子谓子贡曰:“女(通汝,你)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通汝,你)弗如也。”

《论语·先进篇第十二》--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常被孔子老师怼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