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是个经济学概念,如何在职场里正确的认识稀缺,创造稀缺,利用稀缺,助力职业发展呢?
正如经济学家说的那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是以放弃另外一些事情为代价的。
我们为之放弃的事情就是“机会成本”。
一、职场里说的稀缺,是什么?******************
经济学有条铁律:"物以稀为贵"。
放在职场,人才作为资源的一种,所谓稀缺就是“不可替代性”。
文艺圈最喜欢跨界,其实职场也很适合跨界出圈。
职场中最常见的就是「毛遂自荐-调换岗位」。
能主动向上级提出调岗的这类员工大概率是非常有想法有规划的人。
正所谓不打无准备的仗,想谋得更好的岗位发展,必须提前准备。
利用空余时间去熟悉理想岗位的技术需求。
技能和能力的补充,就像打游戏“回血”。
「跨界组合」。
创造新的赛道,除了自己的专业领域外,不要给自己设限,要学会去其他的领域渗透,学会跨界思维,组合一种更有竞争力的赛道,那么就没有人跑的赢你。比如:懂技术的销售专家、会财务的企业高管等等。
我们在权衡利弊时,头脑里会有一个整体的盘算,衡量一下成本和收益的情况。同时人们还会考虑现在所做的选择对将来的影响。
理性选择就是理性的人对激励做出的反应,理性选择也是自身与社会重复博弈的结果。
- ******************行动的人很多,而思考的人很少。******************
看得长远,才会有较大的发展。
刚进入职场时我发现大家都习惯于忙碌。
办公室的各个角落都充斥着同事们忙碌的身影,就连走个路都要跑起来的样子,打电话更像是在两军交火,话音刚落通话就中断了......
好像自己“不忙碌”就成了另类。
但是具体每天这么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所做的事情对自己有没有发展?对自己有没有帮助?重复性的事情不断做很多遍,到底是不是真的勤奋?
[图片上传失败...(image-803ce2-1667901975818)]
我做为一个过来人,深刻体会到,忙的真正含义不是表面行为上的而是思想上的,思考中的。
但是职场中大家太忙了,以至于没时间去思考这些。
我觉得大家应该抽点时间去考虑。
如果把目光放长远,你就知道,有的时候你不应该关注这些小的细节,有的时候你不应该是直接去做,而是先想。
也正是因为行动的人很多而思考的人很少,所以,思考就成了稀缺。
[图片上传失败...(image-2de8b1-1667901975818)]
想成为职场稀缺性的人,首先不断的精进自己,培养个人的稀缺性,最简洁的维度莫过于“时间维度”。
从过去,现在,到未来,每一步都可以融化。
做好过去的复盘。工作要求我每个项目结束必须进行全面复盘。总结经验教训,如果重新再来一次,应该重点进行哪些改善。每次讨论都会产生新的想法,更明显的是对看问题的视野更加宽阔了。对过去的复盘是确保未来再碰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能迅速找到解决方案。
对现在的把握。当下正在做的,是最值得把握的机会,无论处于价值链的哪个部门,当下都是最核心的部分,不断打磨不断精进当下的每个的细节,不要让机会溜走就是当下最该做的,其他的留给未来。
对未来的预判。过去和当下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一手数据,就是用来帮我们预测的,通过客观数据进行趋势推演,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工具、能力和人才素质,有了这些预测,才好为未来的自己做储备。
二、锁定能力长板,突显核心价值。********************
在任何一家公司任职,都需要创造价值。
但是在一个集体环境中,如何能够脱颖而出?
简单来说就是,你要有“一技之长”。
也就是在你的职业能力需求范围之内,有一项能力更突出。
能力可带走、客户可迁移,让自己的能力提升得快,是在业绩上升的同时,不仅公司获益,自己“个人”的稀缺能力也得以增长。
所以从增加个人稀缺性来看,找出环节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打磨成专业,尤为重要。
[图片上传失败...(image-6a3f9f-1667901975818)]
「长板理论」PK「木桶理论」过去我们基于木桶理论,常常说要补短板,要把自己培养成全能选手。但是在全球互联网的时代,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我们个人的职业发展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专注于优势。伟大的公司也不必每块板都强,今天的公司实在没有必要精通一切,如果财务不够专业,可以聘用比自己更有优势的会计师事务所;如果在人力资源上欠缺,可以聘用猎头或者人力资源咨询机构。
所以今天的企业发展已从遵循短板原理,变成了恪守长板原理——当你把桶倾斜,你会发现能装最多的水决定于你的长板(核心竞争力),而当你有了一块长板,围绕这块长板展开布局,你将赚取更多利润。
但是对于个人,无论是选木桶理论还是长板理论,都可以发展的很好。
只在于,你希望自己的职场竞争力是因为你的某个亮点可以把某件事做到极致,还是因为你的什么都会一点,什么事都能做个基础。花时间「长长板」不代表放弃“机会成本”,反而是为自己创造“机会成本”。
三、保持思维的独特性。********************
在稀缺价值的塑造中,除了关注自己的能力优势,还应该建立自己的思维独特性。
一个人的思维决定了他的格局和他的认知,并且作用在职场中,走向不同的发展路径。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
通常意义上的思维,涉及所有的认知或智力活动。
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图片上传失败...(image-b82103-1667901975818)]
思维的工具是语言。
思维是在语言材料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概念,言语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载体。
所以,思维不是借助于声音和写在纸上的外部语言,而是靠在心里默默进行的内部言语实现的。
「通过一个案例来看看在职场如何保持思维独特性」
公司的研发小组共有五个人,某天领导提出了一个貌似不可能实现的研发任务。
在任务分工和讨论时五个人表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模式。
A和B满腹抱怨,认为领导是想压榨他们的业余时间,通过无休止和无意义的实验来获取没有价值的实验数据,骗研发经费,所以他们很不情愿,实验过程也很敷衍。
C一开始也认同A和B的观点对项目没抱什么希望,但是基于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在实验过程中对每一个实验数据记录的很严谨,阶段性的数据分析也很及时,但是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因为没有明显的进展,C开始动摇了,只要领导没在眼前盯着,也就敷衍了事。
D和E对这个项目还是蛮有信心的,认为研发规划很有前瞻性符合市场预期,满怀信心想在实验过程有所突破一下,在经过枯燥的几个月实验毫无进展后,D在数据面前怀疑自己了,放弃了。
E在看到ABCD纷纷放弃了实验后,没受他们的影响,反而更有信心了,研发就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如果能再坚持一下可能数据会好转,就算在项目截止日,实验还没成功,也能涨涨经验,手上的数据对将来的研发也是有参考价值的。
ABCDE同在一个研发小组,个人能力和技术水平是相近的,但是因为E具备独特的思维方式,所以他做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几年后,E成了这个公司项目组的负责人。AB先后离职,CD还是原地踏步的基层实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