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类爱生气的人?

1. 老喜欢说别人“应该”怎么做的人,容易生气。

对别人的预设太多、太简单,比如,认为男生就应该勇敢,女生就应该温柔,北方人就应该好爽,南方人就应该精明,自己的下属就应该可靠听话,自己的上司就应该英明神武,服务的乙方就应该赴汤蹈火,政府就应该为人民服务……这种人就容易生气。

应该的确是应该的,但是对方有没有意图,有没有能力,才是决定最后是否能够履行他应尽义务的前提。

说到底,这种人就是被名词绑架了,以为叫了这个名字就应该履行它的实务,这就是太simple,sometimes naive。

名实不符者多了去了。

更有甚者,有的人的世界观就是歪曲的,这种人就会生气生个没完 —— 比如认为其他人就要服务自己,对自己言听计从;陌生人都要围着自己转,地球月亮太阳银河系都要围着自己转;认为所有人都要对自己笑脸相迎,四海升平,天下祥和,这样的人肯定容易被气死。

所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抛开名教,客观的体察对方的意图和能力,才能够少生气,转而把注意力放到如何解决问题上。

2. 喜欢讲道理的人容易生气

本质上这一条的逻辑和上一条是一样的。喜欢讲道理,也就是对这个世界有很多的预设,符合就没问题,不符合就会有问题。

有了问题也不一定生气,如果实事求是的讲解决问题的道理,估计也不容易动肝火。

爱发火的人谈的道理不是解决问题的道理,而是“对错”的道理。

说直白点就是,有的人遇到问题思考利弊,有的人遇到问题思考对错。前者就不容易生气,后者就容易生气。

这背后的逻辑在于,后者有一个天真的愿望,希望可以在证明对方错的情况下,对方就可以自动改正。

为什么说天真呢?这套方法一般都是喜欢讲道理的父母对付自己五六岁的孩子的,用道理的威严,来逼迫孩子就犯。

孩子多半是有良心的,良心未泯,成年人就不一样了。

如果对方不是你的孩子,也不是个良心未泯的成年人,你也没能力逼迫他,那么就算对方认了错,他也完全可以不照办,更何况对方基本上不太会认——除非这是一场舆论战,争一个对错本质上来讲是给第三方看的,否则意义不大。

在没有实力打底、没有舆论依托的地方,如果再遇到一个根本不听道理的没良心的人,那就只能干着急生气没办法了。

3. 觉得自己聪明过人的人,容易生气

这种人容易生气的表面现象,是指责他人办事不力,甚至自责自己没有未雨绸缪。

说白了就是觉得别人比不上自己的能力强,该干的事不会干;自责则是说如我这般聪明的人,竟然也会犯如此愚蠢的错误,实在是需要责打自己。

心里深处都是边生气边自夸,不实事求是,而且也不愿意实事求是。

因为如果一旦实事求是了,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并不聪明,因为自己没有深谙人性,没有看到世界的多样,没有看到能力的梯队的复杂,说白了还是太天真,书生气太重。

4. 内心脆弱的人容易生气

如果说上面的人统称为书生意气,那么这种人则不见得是书生,反而可能是小时候家庭环境让自己受挫,自尊过剩的一群人。

遇到问题看到的不是问题本身,也不是解决方案,而是对自己存在的颠覆,对自己个人价值的否定。

别人碰一下就会炸毛全力反抗,气不打一出来,事情不论大小,说白了都是为了捍卫自己人格神圣不可侵犯。

关键是很多人也没有侵犯到你的人格。这种人想要不生气,核心的要做的事情是告诉自己就事论事。

如果做不到心平气和,多半人的选择是赚更多的钱,揽更多的权,让别人不敢对自己怎么样,这样一来就舒服了。

不然为什么说很多身居高位的人是变态呢?无非是拿权力和金钱作为一道厚厚的护城河罢了。

5. 底子相对薄的人,容易生气

说一千道一万,不管讲多少道理,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上面所说的那些各种各样的,不管是心理层面的人格建设,还是教育层面的道德灌输,如果刨根问底,看人为什么生气,很多时候还是在争夺权力或者金钱, 争取健康或者爱情。

所以你看很多讲着大道理互相攻讦的人,到最后要么是为了利益相关,要么是为了情绪,真正为了大道理的没几个人。

当然,得失让人生气是很自然的事情,你手上有10万块钱,丢了9万,你不生气吗?你手上有1,000万丢了999万,你不生气吗?你手上有一个亿丢了9,000万,不生气吗?

反过来也是一样,你手上只有10万块,却有一个本来10万块钱的收入,不翼而飞了,尤其是到嘴边的鸭子飞了,你能不生气吗?

大家都是俗人,得失会让人生气是很自然的事。不仅是金钱,爱情、健康、亲情、友谊、社会认可、自我实现,得失都会让人感觉到情绪上有波动。

如果这都不生气,那真的可以出家了。

从这个角度说,底子越薄的人也更容易生气。你见过地铁站里面为了孩子丢了5块钱而暴打孩子的母亲吗?你要是月入5万肯定不会打人,也会觉得这样的母亲不可理喻。但如果你月入300呢?

如果你身体健康,暴饮暴食两次无所谓,但如果你是个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一不小心多吃三个饺子,后悔起来都可能气着自己。

所以归根到底,一个人生气的基本盘,还是和他的底子以及牌桌上的筹码大小之间的比例有关的。相对而言底子厚就不容易生气,相对而言底子薄就没办法不生气。

六、得失心太重,容易生气

底子厚薄固然重要,但是看法也很重要。

所谓的得失心很重和真正有得失还是两回事。有的人就是喜欢见风就是雨,别人的一句话,别人的一个动作,都让他觉得好像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威胁,乃至于患得患失,风声鹤唳,这肯定就更容易生气了。

更有甚者,认为自己得到的如果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如果没得到的就永远得不到了,这种过分的短视悲观,也会进一步加剧自己的气愤。

你想想看,如果一个觉得一辈子只有一次真爱,而此次真爱却没有爱上自己的人,估计能气得跳楼。但是如果一个人相信真爱有很多,咱们走着瞧,那他肯定就容易随缘的多了。

综上,片面的理解世界,主观任性地希望历史可以围绕自己的意志转移,对他人和自己有着不切实际的苛责,都会引发愤愤不平的感受。

反过来,更加全面的用历史眼光的去看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对象的意图和能力出发,而非道理和愿望出发,则更加可以洞察事物发生的逻辑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客观的说一句,没有人可以不生气。

天下事总有自己预料不到的,得失也不是自己能算准的,生气也正常。关键是要想办法,不要生闷气,更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就一个问题生气,更不要拉帮结伙的就一个问题沉浸式的拱火似的反复生气。

毕竟,对于真正有智慧的人来说,被表达的愤怒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是哪类爱生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