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本文改编自《如何阅读一本书》
分析阅读第一阶段的目的,是为了回答主动阅读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本书整体上讲了什么?而检视阅读的第一个步骤也是为了给这个阶段做准备。第一阶段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弄清楚书的分类
书籍分类的必要性:知道了书的类型,就知道书能带来什么样的知识和指导;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采用阅读方法。
有时候,光凭书名很难猜出书籍的类型;即便能猜对大类,也很难猜中其中细分的小类。我们不光要知道书归属于哪类,还要知道阅读这类书会有什么样的方法指导。毕竟,不同学科对问题的处理方法不尽相同,更别说不同作者处理不同问题所用的方法不同。
应用此规则时,可先用检视阅读浏览一遍;书上有很多地方,会向读者传递信号,让读者知道其方向。
书籍分类的线索
阅读书名,可让读者在阅读前,获得一些基本资讯。前言和副标题,作者也会做出说明。书前面的章节标题,可进一步放大书名的意义。
以上方法还不够,使用上述方法的前提,是自己心中要有一个分类标准。因为光知道分类还不够,还要知道这类书到底谈什么。只有当自己心中有一个分类标准,才能做明智判断。只有在不同的书籍之间找到区别,并定出一些合理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分类标准,此规则才会简单明白一些。
通过检视阅读(书名——前言、索引——重点摘要——开头、结尾、主要内容),并结合分类的基本条件,不必读太多内容就能分类。
二、用尽可能简短地话语,描述整本书的内容
一本书是针对某个主题展开的,知道了这个,就明白这是什么样的书。这个步骤,也就是要发现书的主题或重点。
书要具有完美、渗透力的主题内容。关于整体内容,读者自己不能光有模糊认识,还必须确切、清楚地了解。有一个方法可以检验自己,就是用几句话,描述整本书说的是什么。
运用说明
寻找书的大意,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不过也有几点要注意。自己寻找、看书名、看前言,作者会在其中说明整体内容的设计,论说性的书开宗明义将要点写在第一段文字中。
如果作者给了帮助,不要忽略,但也不要完全依赖。可以借着指引,但最终还要读者自己找出来。好的作者,往往会帮助整理书中重点;但不要当成唯一的说明,书的整体精神可以有多种解读,如某些解读更为精简、准确、易理解,就比另一种好。但也不能随意解读,还是有客观标准来检验其正确性与真实性。
三、列举出重要篇章,说明其是如何按顺序组成整体架构的(列大纲)
一本书,是复杂地组合体;只看它的整体还不够,还要看它的各个部分,以及这些部分是如何有机地关联在一起,形成整体的。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却又和其它部分联系在一起。各部分很有秩序地排列起来构成整体。
最好的书都有最完整、最睿智的架构,各部分组织得更完善也更统一;反之亦然。这也是最好的书也是可读性最高的理由之一,要读好这些书,就要从中找出它们的规划;只要内容不仅是简单的聚集,还能算上是某种程度的整体组合,其中必然有架构的规划;而读者一定要找出来。
规则三有一套运用公式,完成规则二后,将书中内容像树状那样分成各个部分,再将各个部分再度细分。这是理想的做法,实际只要能做个大概,拟出草稿就可以。
不用跟着书上的目录、章节来归纳书的架构,得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拟。作者拟纲要,是为了写书;自己拟纲要,是为了能阅读明白(许多作者规划一眼看不出来,表象可能迷惑人,读者一定要深入其间,才能发现架构)。
但即使熟练掌握,也不是每本书都要花上同样精力,毕竟有些书不值得;可以根据书本的特质以及对自身的价值,决定花多少精力在此规则上。
补充说明
规则二、三相辅相成,关系密切:不清楚重要组成部分,就没法理解本书;没掌握全书各部分之间的架构,同样如此。
规则二指导读者注意书的整体性,规则三强调书的复杂度。之所以这么区分,在于当掌握整体性时,便会抓住其中一些重要的部分,但书中每个部分通常很复杂,各有各的内在结构要去透视;规则三不只是要将各部分排列出来,且要列出它们的纲要。
找出真正的架构非常重要,除非能运用规则三,否则没法有效运用规则二。用了规则三,不光要能得体地说出全书的重点,还要能明白为啥得体。将书中重要部分列出纲要,并说明它们如何印证、发展全书的主题,有助于掌握全书的重点摘要。
四、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如果已经掌握了规则二、三,此规则就不过是换种说法而已。此规则,在用前面的规则时,无形中就已经做了,只不过是换个视角而已。这和前两条规则产生前后呼应的效果。
作者开始写书时,都是有一个或是一连串问题的,而书中的内容便是它们的答案。作者不一定会明说问题是什么,也不一定会给出解答;但读者都有责任并尽可能精确地找出它们(根据了解的整体内容概括出)。如问题很复杂,分很多部分,还要能指出次级问题;不光要掌握它们,还要明智地将它们整合出顺序,判断它们的主次和回答的依存关系,即先后顺序。
此规则有助于应对很困难的书,忽略此规则,会对书的主题或重点很不清楚,导致列出的架构是混乱的;不清楚书的整体精神,整理的架构也会欠缺想说明的目的。
阅读与写作技巧的关系
以上提到规则二、三的时候,发现和写作技巧很相似;的确,写作与阅读是一体两面的事。
如果作者无法将要传达的东西整理出架构,不能整合出要讲的各部分的顺序,就没法指导读者去找出它们,也没法发现架构。
尽管两者相似,但还是有不同之处。读者是要发现书中隐藏的架构,作者却是制造架构(骨架),想办法隐藏。而解读(血肉),为其增添必要的空间和深度,添加了生命。根据纲要来写书,不论详略如何,都在给予书本生命;好作者不会将架构隐藏地让人找不到,也不会让人一眼看穿,而是合理安排,要从各部分才能看出。
一部作品,应该清楚明白、前后连贯、有整体感;(清楚明白,和纲要区分是否清楚有关;前后连贯,就是能把不同重点条理有序地排列出来。)这是优秀写作的基本准则,而书中提到的两个阅读规则,是跟随此准则来的;如有整体感,要找出来;如清楚明白又前后连贯,要找出其间的纲要区分,与重点秩序。
以上两个规则可帮我们区分作品的好坏。如果读者对以上规则应用很熟练,却不论用多少努力也没法分辨重点,也找不出彼此之间的关系,那不管此书多有名,应该还是坏书。但不要轻易下这样的结论,要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后才行。
此法适用于任何论说性的作品与文章;但文学作品、戏曲、小说却不适用。
版权声明
笔者所有原创文章,皆保留版权。转载必须包含本声明,保持本文完整,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 @烈日当空 和本文原始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