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眼里《道德经》94

《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只是一乡野村夫,不会抚笛吹箫,偶遇《道德经》,边读边想并记录遂成《牧童眼里【道德经】》实为牧童读书笔记。借平台以求交流以矫正认识偏颇不足!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赏析

通行本

希言自然①。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④;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⑤。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注释]

1、希言:字面意思是少说话。此处指统治者少施加政令、不扰民的意思。

2、飘风:大风、强风。

3、骤雨:大雨、暴雨。

4、从事于道者:按道办事的人。此处指统治者按道施政。

5、失:指失道或失德。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希言自然。

听之不闻名曰希。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然则无味不足听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言暴疾美兴不长也。

故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

从事,谓举动从事於道者也。道以无形无为,成济万物,故从事於道者,以无为为君,不言为教,绵绵若存。而物得其真,与道同体,故曰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得,少也,少则得,故曰得也。行得则与得同体,故曰同於得也。

失者同於失。

失,累多也,累多则失,故曰失也。行失则与失同体,故曰同於失也。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

言随行其所,故同而应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忠信不足於下焉,有不信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希言自然。

言出於自然,則简而中;非其自然而強言之,则烦而非信矣。故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此所谓希言矣。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阴阳不争,风雨时至,不疾不徐,尽其势之所至而店止。若夫阳亢于上,阴伏于下,否而不得洩,于是为飘风暴雨,若将不胜,然其势不能以终日。古之圣人言出于希,行出于夷,皆因其自然,故久而不穷。世或厌之,以为不若诡辩之悦耳,怪行之惊世,不知其不能久也。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

孔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故曰仁者之过易辞。志于仁犹若此,而况志于道者乎?夫苟从事于道矣,则其所为合于道者得道,合于德者得德,不幸而失,虽失于所为,然必有得于道德矣。

信不足,有不信。

不知道者,信道不笃,因其失而疑之,于是益以不信。失惟知道,然后不以得失疑道也。

帛版

希言自然。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为此?天地,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者者同于失。同德,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细较两者区别,括弧内为通行传世本。

希言自然(希言自然),飘风不冬朝(故飘风不终朝),暴雨不冬日(骤雨不终日)。熟为此?(熟为此者?)天地,(天地。)于人乎?(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故从事道者同于道,(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德者,同于德)者者同于失(失者同于失)同德,道亦德之。(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句在传世版本中有些版本有有些版本无。牧童认为是后人所添加,非著者本意。

在本章中,牧童以为帛版乃本意,通行版颇有些自以为是为赋新词改旧谱的意味。道是什么?是一,是自然界的展现,是人认知自然认知自己所探索而得的所谓规(界限)律(约束)。以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为例是为描述一时期自然现象!但冬与终均能叙述一自然现象,只是意境不同!如:暴雨不会在冬季出现和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如:狂风不会在冬季早晨出现和狂风不会刮一早晨。两者均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似乎都没错,只是在接点上有些区别。在联系后文中之得、失二字与道、德之间的关联之重点在于契合便会明白或许部分解读释义便有点儿不妥了。




文中部分内容摘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即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牧童眼里《道德经》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