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简评《书剑恩仇录》

本人在读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时,喜欢泛读、略读和跳读。所谓泛读,即是通读一下目录,并从其他途径了解一下小说的背景、主要角色、基本故事,对整篇文章的脉络在心里有了一个底,再进行品读;所谓略读和跳读,即是抓住书中关键人物、关键情节进行重点精读,对状物描写则大致一看,不予研读。每个人的术业都是有专攻的,我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业余写作爱好者、三流的书评人,因此我认为这种读书经验比较适合于像我这样只有零碎时间进行读书的人,但并不适合于专业的作家、文学研究者。如果有朋友喜欢我的文章,希望与我一同分享读书与写作的心得,也欢迎沟通指教。

好了,下面就切入正题,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金庸第二篇代表作《书剑恩仇录》,本书也是金庸的首部长篇武侠小说,著于1955年。

我们知道,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并称新武侠体小说的三大家,而本文提到的《书剑恩仇录》作为早年作品,却是一篇旧武侠体小说。说到旧武侠,一般的区分标准就是:“延续章回体小说传统,语言粗放,情节为主人物为辅”。《书剑恩仇录》的构思行文极为简单,很多故事脱胎于民间传说与历史事实,语言基本是白话俗语,偶尔也会有类似《水浒传》中的叙事题诗、写景题诗等,可以说依然没有完全脱离古典武侠小说的藩篱,但其实在书中已经有了许多新武侠的特点,比如“金笛秀才”余鱼同的情感转变、主角陈家洛对于两位女主的感情纠葛。这种新武侠的雏形,到了第二部作品《碧血剑》中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我在几个月前的那篇《碧血剑》的书评,在此就不多做赘述了。

在我看来,《书剑恩仇录》有着三大亮点,下面将根据小说叙事顺序一一评述:

1、配角的塑造

《书剑》的剧情结构十分简单,前十章写“群雄力救文四爷”,后十章写“陈家洛情迷回疆”,而陈家洛的正式登场却是在第三章,在文泰来遇险被俘,红花会于老当家去世,群龙无首之际,陈家洛临危受命接管了帮会反清复汉的大旗。他一上台,就显示了超人的领导能力和指挥才能,在几次营救行动中都作出了非常明确的战术指示,尤其是化解铁胆庄的误会,以及西湖直面乾隆这两节,体现了一个帮会当家应有的胆识和气魄。可是在前十章中,陈家洛的风头也明显被太多太多的亮眼的配角给盖过了:徐天宏、无尘道长、赵半山、卫春华、余鱼同、章进、骆冰、周氏父女……我们知道,金庸是非常擅长于在小角色上面作大文章的,事实上也是非常成功的,可惜《书剑》中却是过于成功了,以至于真·主角陷入了“被架空”的尴尬,要知道,在这个连点穴都成为上乘武学的武侠世界里,要足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必然有着突出的个性。无论是红花会中人,还是江湖正派,他们都有着梁山好汉的影子,个个豪爽洒脱,武功强的独当一面,武功差的智计过人。凭着共同的信仰和一腔热血,这些小角色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不仅与朝廷正面对刚毫不示弱,而且还能美人计生擒乾隆,拒大军于六和塔下。全书的上半段,群雄的活跃完全可以用“功高盖主”四个字来形容,因此我认为第一大亮点就是配角塑造的成功,当然可能也与金书受《水浒》多人物塑造的写法影响颇深的缘故有关。

2、江南的风物

《书剑》在前十章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描写江南的风物,具体一点,是清朝杭州的风物。其实金庸作为浙江海宁人,经常在其作品里提及浙江,比如《碧血剑》中温青青就是衢州人、《飞狐外传》苗人凤刚出场也是在浙西商家堡、《倚天屠龙记》殷素素与张翠山第一次见面就是在西湖等等。金庸对于浙江的历史浙江的文化可谓是如数家珍。很幸运,笔者目前居住在杭州,杭州与海宁的距离并不远,中间只隔了一个老余杭和桐乡,如下图:

杭州与海宁

读金庸的书,不禁有种亲切感,尤其是这本《书剑》时,体会更加深刻:苏堤白堤、三天竺、六和塔、钱王射潮……在描写时,作者也毫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尽力去将古杭州最美的一面展示给读者,每读到此节,我的脑海里自然而然就会勾勒出那美如西子的西湖、苍翠庄严的群山、波澜壮阔的钱塘江。金书十六卷,卷卷有写景,但没有一卷比《书剑》的写景更让我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下面就摘录一些书中的句子让大家体会。

“陈家洛也带了心砚到湖上散心,在苏堤白堤漫步一会儿,独坐第一桥上,望湖山深处,但见竹木阴森,苍翠重叠,不雨而润,不烟而晕,山峰秀丽,挺拔云表。……他幼时曾来西湖数次,其时未解景色之美,今日重至,才领略这山容水意,花态柳情。凝望半日,雇了一辆马车往灵隐去看飞来峰。峰高五十丈许,缘址至巅皆石,树生石上,枝叶光怪,石牙横竖错落,似断似坠,一片空青冥冥。……仰望三竺,但见万木参天,清幽欲绝,陈家洛道:‘那边更好。’两人下峰,缓步往上中下三天竺行去。”——《第七回 琴音朗朗闻雁落,剑气沉沉作龙吟》

苏堤


灵隐飞来峰


三天竺一角

“这时潮声愈响,两人话声渐被掩没,只见远处一条白线,在月光下缓缓移来。蓦然间寒意迫人,白线越移越近,声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岭,天际而来,声势雄伟已极。潮水越近,声音越响,真似百万大军冲烽,于金鼓齐鸣中一往直前。”——《第八回 千军岳峙围千顷 万马潮汹动万乘》


海宁钱江大潮


3、情义的存亡

正如上文提到的,前面主人公并不是十分出彩,但也并不能说是无所作为,起码衔接了本书最关键的环节“乾隆的身世之谜”。而到了后面,红花会远赴回疆,为乾隆寻找瓷瓶主人这一段,才真的成为了陈家洛的“个人表演秀”,也引出了与女二号喀丝丽——也就是香香公主的一段奇缘,同时伴随着一段陈、霍、香的三角恋情。

香香公主的出场,可谓是十六本金书中最为惊艳的,她一袭白衣,没有浓妆没有艳抹,宛如一个从天上下凡的仙子,身上的异香使得天地万物都为之倾倒:她的一颦一笑,足以让整支军队丧失战斗力,她的一滴眼泪,足以让天下间任何一个男子为之赴死。陈家洛在见到她的那一瞬间仿佛沦陷了,在战场上为了保护她,宁愿只身对抗席卷而来的清兵铁骑;作者似乎猜透了读者的心,刻意将霍青桐写得那么不近人情、那么冷漠、那么麻木不仁,以至于连她至亲至爱的父兄都背弃了她投入到援救喀丝丽的战火之中,但是谁又能懂得这位女中豪杰的心呢?她嫉妒她的妹妹吗?她不顾骨肉亲情和自己心爱的人了吗?没有!只有冷静而勇敢的她,才想出了能够救得了所有人的万全之策,但是,又被所有人误解了,及至后来为了成全妹妹和陈家洛黯然出走,大家才想起了她的好,可是真的来得及了吗?

古国废墟那一节是陈家洛和两位女主感情矛盾激化的一节,三个人被张召重困在废墟地下宫殿之中,心里表现也各不相同。霍青桐想的无一不是从这里逃出去的办法,喀丝丽想的无一不是要与陈同生共死,而陈家洛本人呢,如果抛弃了肩负的重担,他又会选择谁呢?诚然,霍青桐是爱他的,她所做的一切全是为了他,但霍太冰雪聪明了,令人难以捉摸,他对她的感情有7分爱慕3分敬意;而喀丝丽呢,如果他死了,喀丝丽定然不能独活,所以他心里是爱她的,可是她若先陈而死,陈会因此殉情吗?

还好这种令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在结局有了答案,乾隆挟持喀丝丽于宝月楼,陈家洛率领红花会与清兵在紫禁城进行了殊死决斗。

对了,这里说一点题外话,我认为这场战斗堪称金书中最令人“瞠目结舌”的一次胜利,我们来细数一下双方的实力:乾隆方出动了正规军、御林军、禁卫军、大内高手,人数基本可以以“万”甚至“十万”来计算;而红花会方出动的只是各路首领,基本没有其他杂鱼,而算得上是武林高手的只有陈家洛、无尘道人、赵半山、周仲英、文泰来(这里必须提一句,健康的文泰来基本可以与陈家洛、无尘打平手)、陆菲青。就这样寥寥十几人,可以在天子脚下抵抗数十万大军并且可以一举拿下乾隆,并逼乾隆交出喀丝丽一天时间,简直不可思议。相比而下,雁门关血战、万安寺大战都相形见绌许多了。

回归正题,陈家洛救出喀丝丽之后,剧情基本就向韩剧靠拢了,带她领略了一天的"新婚时光",并在最后时刻痛苦地说出真相。英雄好汉,总是需要抱负的,但此时的陈家洛承受着反清复汉的大义,承受着被亲兄弟背叛的折磨,承受着与心爱的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已经基本崩溃,于是走上了与袁承志一样的道路:走!离开这个悲伤之地!去他妈的豪情壮志!去他妈的这个世界!

有评论认为陈家洛没有像萧峰、张无忌这样的侠客出众,最大的原因是不够鲜明,而且有点软弱,才导致了最后的结局,是的,陈家洛的确没有侠之大者那种大情怀大正气,甚至武功也只能算中上。但我认为,从大方向来看,金庸这样的结局构思是没错的,你看《水浒传》一开始是多么轰轰烈烈,不也失败了吗?不得不说,这样打着反政府武装旗号的侠义道,在当时的确符合大众口味,但金庸并没有忘记在结局的叙写中给读者以当头一棒——如果你与世界为敌,你认为你真的能赢吗?宋江在打方腊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侠义的资本,同样,陈家洛在失去了爱情之后也就断送了心中的信念。金庸武侠小说中情和义一直都是两个相互制衡又相互融合的整体,失去其中一方另一方也随之消亡,并不是情义两难全,而是情义共存亡。

最后说一句,陈家洛这个人物,有情有义,但并不那么完整那么强烈,正如一个角色或者说一个形象,筋肉丰满,但仍然少了我们期待中的那腔能令我们沸腾的热血。

你可能感兴趣的:([武侠]简评《书剑恩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