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朝花夕拾》有感

这几天把《朝花夕拾》这本鲁迅的散文集读了。散文集里正篇有10篇散文,每篇篇幅不长,其中有两篇,在中学课本里学过,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是《藤野先生》。

通读这十篇散文,可以大致了解鲁迅从小时候到青年时期这段时期的生活,他的一些思考,和记忆深刻的一些人和事。

鲁迅先生从小就是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爱思考的人,他对人的观察也是很细致,是一个热爱生活,幽默,爱憎分明的人。在他的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的传神,能透过一件件记忆中的小事,把一个人物立体的呈现出来。

虽然在读的过程中,有些语言还是有点拗口,但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鲁迅先生一直在倡导白话文,倡导要给儿童提供可以看的图书。在《二十四孝图》这篇里,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对反对白话的憎恶。文中多次提到: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在“小引”中,鲁迅提到这十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文体不一,所写的环境也不同。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后五篇是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所作。

《狗·猫·鼠》谈了他为什么不喜欢猫,大概是因为小时候猫吃了他喜欢的隐鼠。虽然后来他知道隐鼠是被他的保姆长妈妈踏死的。

《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他儿时的保姆长妈妈,感情真切。虽然有点不太喜欢这个睡觉摆出“大”字样,喜欢“切切察察”的长妈妈,但是却感动于长妈妈送给他的《山海经》,那是鲁迅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鲁迅从此对长妈妈也有了敬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能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二十四孝图》是鲁迅小时候难得看到的图画书,但是书中记录的一些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比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是使他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

《五猖会》记录了鲁迅七岁时候本来想要去看五猖会,但是被父亲逼着,必须先背书,背不出来就不准去看会。文中写着:“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虽然他顺利背出来了,也去看了五猖会,但“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以至于“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个时候叫我来背书”。

《无常》这篇是这写民间传说和戏剧的,记录了“无常”这个传说中的“鬼神”,这也是鲁迅童年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文中鲁迅写下对“无常”的看法,“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无论贵贱,无论贫富,其实都是'一双空手见阎王',有冤的得伸,有罪的就得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了他童年生活和读书时候的一些回忆,尤其是在私塾读书的情景,他的老师寿镜吾是个古板又可爱的老先生,鲁迅对他虽然不太喜欢但也有很大敬意。

《父亲的病》回忆了几个庸医如何耽误父亲治病,最后在他父亲快要离世的时候,衍太太让他不停的叫“父亲”,鲁迅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也许父亲的病,也促成他将来想学西医的理想。

《锁记》记录了他在南京求学的经历,接触的世态人情。文中写了他记忆中的衍太太,虽然表面上对孩子好,其实骨子里却有很深的“恶”。比如她让鲁迅去偷家里的首饰变卖,还会传流言,说他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在南京求学期间,先到了“雷电学堂”,实在学不到什么东西,后来又去了“矿路学堂”,毕了业,发现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最终“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藤野先生》记录了他在日本求学的经历,在仙台学医时,鲁迅遇到了一生都很敬重的老师——藤野先生。他用两个对比,来描写藤野先生的不同:一个是藤野先生对装束的马虎和认真的教学研究态度的对比,另一个是日本学生受到军国主义影响对中国留学生的歧视和挑衅,与藤野先生对中国学生热心的希望和不倦的教诲的对比。鲁迅在回忆中说:“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范爱农》是一篇怀念他的同乡好友范爱农的散文。文中开始由一次两个人的误会说起,后来两人在故乡重新相识,并成为了挚友。鲁迅在做师范学校的校长时,请爱农做监学,“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后来鲁迅离开了故乡,他走后不久,爱农被接任的孔教会会长去掉了。不久,鲁迅从同乡那里听说,爱农掉在水里,淹死了。鲁迅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文中最后一句话“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表达了鲁迅对亡友深切的感情。

《朝花夕拾》十篇散文,每篇的篇幅不长,语言精炼,简朴,幽默,平实的叙事记录,却能体会到鲁迅先生的各种情感,当中也带有一些强烈的讽刺。

虽然通读了一遍,却也值得再精读一下。鲁迅的文章,是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朝花夕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