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在家上学的:“在家上学”又称“在家教育”,是一种以家庭为主要教育场所、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师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家长弃工作做起了全职爸妈,让孩子在家上学,专职在家教育儿女。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存在大量学生在家上学的案例,涵盖幼儿园至高中的各个阶段。而其存在形式呈多样化:父母在家教孩子、亲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小规模的私塾学堂等,其中有些已初具微型学校规模。
张华在南方周末做编辑的时候,曾派记者做过一组“在家上学”的报道,受访对象有众所周知的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以及从北上广“逃离”到云南大理的一些高收入人士等。他对在家上学归纳了几点看法:
1.目前“在家上学”现象现在备受关注;
2.二三线城市的“在家上学”或许更坚定;
3.许多对“在家上学”现象的担心是多余的;
4.重新定义“在家上学”;
他谈到他的一个愿望,那就是若干年后,当我们再提“在家上学”的时候,它的意思不再是狭义的脱离教育体制走一条特立独行的路,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种融合,就好比没有必要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完全对立一样。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多元的,学习场景和潜能的激发方式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完全可以是在学校里参与基础课程和集体活动,在家里通过互联网直播参加国际化的素质课程,然后领取创意挑战,在社区与所在城市展开社会化的探索学习与动手实践。现在美国的非常多的家庭,以及少数中国在家上学的家庭正带领孩子这样做,这是正在开启的在家上学3.0时代,也是未来新学习革命的潮流,更是孩子真正的“第三选择”。
百度百科中谈到我国在家教育的现状: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13年8月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在中国大陆约有1.8万学生不在学校上学,选择“在家上学”。家庭选择在家上学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54.19%)、“学校教学进度过慢”(9.50%)、“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尊重”(7.26%)、“孩子厌倦学校生活”(6.07%)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5.59%)。
当前在家上学人数最多的前三个省市依次是广东、浙江和北京,均位于东部。教育专家分析称,这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高、社会公众教育观念更开放有关。
在家上学的孩子中,男孩占62.30%,多于女孩。多数孩子的年龄在4至10岁之间(60.42%),其中6岁的孩子最多,17岁的孩子最少。可见,在家上学的孩子主要处于小学阶段,较少处于初高中阶段。
谈到在家上学,很多人认为在家上学起初是流行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一种青少年教育成长方式,但我认为在家上学是教育回归的一种现象。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我们现在谈论的学校教育历史并不悠久,起源于德国,由1 8世纪由普鲁士人最先实施的。是他们最先发明了我们如今的课堂教学模式。普鲁士人的初衷是大量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工人,让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技能能为工业化社会服务,培养的价值观让他们服从包括父母、老师和政府在内的权威。
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的学校教育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成均馆和后来的大家所熟知的私塾。但那个时候的教育往往是针对达官贵人,大量的平民子女都是在家由父母进行教育。
我有三个孩子,其中老大和后面的两个年龄差距较大,因为老大初中就去了澳大利亚读书,后面的教育基本不用考虑了。随着老二、老三相继出生,这时,我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教育问题。老二是香港出生的,拿到香港身份证,于是就可以在香港上学。对比澳大利亚、香港的教育,发现目前大陆的教育存在太多的局限性。
目前,大陆的主力学校都是公立的,少数私立学校也在整个教育体制的框架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但教育手段简单、统一。因此,一些学生是不适应这样的教育环境的。
虽然现在强调素质教育,但实际上评价孩子学习的只有单一的考试成绩。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这也是最公平的手段。因此,追求孩子们好的学习成绩就是学校和老师的共同目标。在大班教学的环境下,学校和老师希望的是学生成绩的整体提高,很难照顾孩子的个性化发展,甚至会牺牲少部分孩子的个性发展。
有个朋友的孩子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英语均为满分,但班主任的评语却没有表扬和鼓励,反而批评孩子上课不认真。我相信老师所说的孩子上课表现是事实,但结合孩子的考试成绩,我得出的结论是老师上课照顾班上同学的平均水平,讲课内容相对这个孩子来说太简单了,孩子自然就不会认真听讲。这个时候老师没有办法对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只是用批评的手段来压制孩子,这对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伤害呢?
我记得上海复旦大学的一个曾经是最年轻的副教授介绍过他的孩子的情况。孩子很聪明,小学成绩一直很优秀。进入复旦附中以后,因为在上课时指出了老师讲课中的问题被老师批评、打压,让同学孤立孩子,结果孩子的成绩一落千丈,到了要被劝退的地步。后来他通过亲友的帮助,将孩子送到美国读书。孩子在美国语言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进入正规的学校,开始很拘谨,但后来忍不住指出老师讲课中的问题后被老师当场表扬,从此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除了刻苦学习以外还积极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用他的话说,孩子在学校课后不是在篮球队训练就是在乐队训练,回到家就预习功课准备在课堂上挑战老师,受到学校和老师的格外喜欢,后来孩子甚至拿到了总统大奖。
回想老大在深圳读书时,也曾因为没有处理好和一个任课老师的关系,导致这一门课成绩不好,总体偏科严重。就是到了澳大利亚,这一门课始终是短板。直到高三时遇到一个好的老师,引导她爱上学习,只用了一年的刻苦学习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老二在香港读完幼儿园以后进入小学,因为他的月份小,所以在班上的同学中他的一些动作会差一点,尤其在握笔等动作方面。因此,在完成作业方面一直不尽人意。老师虽然偶尔会批评他一下,但还是以鼓励为主,孩子也没有因此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在14年时,我就萌生了让老三在家上学的想法。后来去东莞参加了一次线下活动,认识了妙面爸,感觉这条路更加可行。
我最初的构想是建一个网上平台,将关注在家上学的家庭连接起来,通过读书会的方式,让就近的家庭,根据孩子的学习程度和家长的认知按照6个家庭组成一个小组,家长根据自身的条件轮流照顾小孩的学习。这样家长不必全职在家,既可以请假也可以灵活就业,解决和社会交往以及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孩子也可以有伴,甚至可以利用暑假,将多个组的孩子组织起来借用学校场地举办大型活动。
一般家庭的课题都可以容纳得下七八个人,通过网上寻找一些类似可汗学院之类的资料让孩子学习,也可以借鉴学校教材或者相近程度的课外读物让孩子学习。利用平日一些主题公园或者科普场所人少的机会,带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研学。甚至可以和一些优质的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利用机构的闲暇场地和老师的空余时间开展教学工作。
我的构想是利用好网络平台,将一些资源优化整合,为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提供在家上学服务,自己和孩子也参与其中,规避统一规范的培训,培养有个性、能独立思考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帮孩子到学校取得学籍,在不参加学校教育的情况下参加学校的考试,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差,我想学校会乐意的。
这一些想法依然是想法,暂时还没有办法落实。但我一直关注在家上学的情况,也和一些在家上学的家长保持联系。老三现在五岁多了,目前没有去幼儿园,处于散养阶段。准备明年开学季先去学校报名上学,一旦没有合适的学校就在家上学,就是能上学也要密切关注孩子是否适应学校的教育环境,一旦不适就在家上学。
看到此文的朋友,如果孩子已经在家上学了或者也有这方面打算或者关注在家上学现象,方便的话可以建立联系,交流对在家上学的想法,讨论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