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眼里的中国教育

文/黄金艾琳


昨晚跟一个来自美国Wisconsin的朋友聊到中国教育,聊了一个多小时。因为他来中国有快两年的时间了,先后在中国的培训学校和大学都任教过,他周围的朋友有在国际学校任教的,而且他本身很喜欢中国文化,研究生学习了中国汉文化,自己还在学习中文,甚至用中文给他们大学的同事培训英语,所以问他关于中国教育的感受,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在问身边的外国朋友,我也一直在思考,中国教育极度内卷化的压力下,出路到底在哪里,听了这个朋友的一些分析,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路。当然,他说很高兴我会问他这个问题,他有很多感触,一直不知道跟谁说。哈哈,也算问着了。

我俩你一言我一语的聊,聊中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聊国外的上课形式,聊外语的适合学习年龄,聊中美文化差异,聊中国的教育制度。详细的过程和辩论我就不一一展开了,但有几点总结,可以跟大家共享:

1.有人提出英语应该取消主科地位,学习英语还会是必要的么?

英语学习依然十分有必要,比如现在出国,英语还是要作为沟通交流的语言。中文虽然很多人在学习,但中文学起来确实不简单,所以目前不会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有更多发展机会的,或者即使是出国旅游,开拓眼界,学习英语也是必要的。

2.关于学习语言的年龄段,很多研究表明,是越早越好,所以家长还是要很小就让孩子学习英语么?

语言学习,越小越好,这是事实,而且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都表明,虽然初中后再学习英语,经过后天的练习和不断努力,还是可以说的很漂亮,但小孩子的时候就学习英语,对于孩子口腔肌肉的形成,以及语言的语感都非常有帮助。 

同时,需要家长们摆正心态。现在的中国家长,太过焦虑,看别人家小孩学英语,也送自己家孩子学,因为学习的成本比较高,所以家长的期待值也高。上个幼儿园,就希望孩子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单词掌握几百个。这种重压下,小孩子那么小,没有太多主动学习的意识,更喜欢边玩边学,一旦成了学习压力,成了表演形式,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从而产生了相反的效果。所以,家长要明白, 这个时候学习,是为孩子的语言发展打基础,知识量是次要的,摆正心态,激发兴趣,关注发音是关键。

3.对中国教育的感受?

中国的教育目前,很多地方是脱节的,比如国内教育和校外培训,国际模式的教育和公立校教育,这些都是单独的体系,没有链接。这就需要家长为孩子设计好发展路线。比如一开始就上了国际幼儿园,它的教学模式就比较“任务型”,上小学时候,最好还是继续上国际私立校,这样,方式是连贯的。否则,国际幼儿园积累了优势,上了个公立小学,又会按照公立校的应试方式来走,上初中如果又想去国际学校,难度就很大,因为在跨路线。所以父母的长期规划很重要,不要眼下有什么上什么,而是要选好方向,坚持前进。

4.中国人和美国人在你眼里的不同点?

领导力、团队合作、创造性,这三个点上,中国人普遍偏弱,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比如上课时候,让孩子回答问题,没有人举手,激励了半天,有一个举手了,其他同学还会投来异样的目光。(老外举的这个例子很形象,而且这是因为目前我们国家的国情还不允许“不一样”,上课哪个孩子跟别人不一样,一定要给管成一样,否则不好管理,班级容量太大。)但中国人也有很多很好的品质,比如谦和、比如委婉,友善,都是外国人不具备的。

这段对话不是说中国不好,因为据我所知中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个性化,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但因为时间问题,因为人数问题,总要有时间慢慢来,在没办法全面改革之前,这样的状况,还需要存续一段时间,但并不意味着国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在进行调整。

以上就是我们对话基本内容的总结,总之,跟有文化差异意识的人聊文化差异,你在沟通过程中,根本不会感受到火药味,反而是互相之间的理解和尊重,谈的是看法和未来的期待。btw,语言这东西,就是得每天用,英语八级的笔者亲身经历总结,绝对真话。以后每天找个老外朋友聊天,开导他们的心理,学习各自的优点,也挺好的。

希望这篇文不会被禁,虽然话题敏感,但咱们是很客观、积极的在说。感谢大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外眼里的中国教育)